这个寒假读什么,想必是很多青少年都要面临的选择。寒假过后,马上就会迎来各年级下学期的开学,而最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一个特别重大的调整,那就是在八年级下册的教材里,去掉了《傅雷家书》,而把《经典常谈》选入推荐阅读书目。
毫无疑问,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会成为这个假期青少年必备、必读的经典作品。
国学经典怎么读,一直是很多青少年和家长的阅读痛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经、史、子、集诸类传世典籍为载体,由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传承下来,这是青少年成长所必需的阅读营养。
但传统文化重要,国学经典却难读。经典与当代读者是有隔膜的,大多数典籍都需要导读,需要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才能让青少年读者进入阅读状态。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便是这样一部适合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的入门书,也可以被视为一张进入国学经典世界的寻宝图。
朱自清的学生汪曾祺,在谈起自己的老师时,曾说过:
朱先生把好几百年的纷纭混杂的文学现象捋出了一个头绪,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通百通。朱先生把一部文学史真正读通了。
《经典常谈》这本小书,就是汪曾祺这段评价最好的注解。全书只用十三篇文章,就能让读者把国学经典都梳理通透,从说文解字、四书五经,到诗词文赋,都说得清清楚楚。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他能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把艰深繁复的理论写得轻盈生动,引导读者登堂入室,进入经典的世界。
我国的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不仅知识含量极高,而且有文言文与白话文转换上的阅读障碍,读起来十分困难,往往令人望而生畏,结果却是敬而远之。
为使更多人,尤其是更多青少年有兴趣阅读古代经典,朱自清先生用《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以及《文第十三》,这十三篇文字,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一本看似轻量化的小书,倾注了朱自清三十年的研究、教育心血。
朱先生在《经典常谈》的自序中写道:“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熟悉本国经典,这是我们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
在这本书里,他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全书读起来就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更有一种嚼饭哺人的精神。
以书中解读《春秋》为例,“西狩获麟”的原文其实很简短:
西狩获麟
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薪者获麟,击之,伤其左足。将以示孔子。孔子道与相逢见,俯而泣,抱麟曰:“尔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乃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而朱自清先生在本书中,写到孔子见麟而泣的故事时,是这样写的: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朱先生的文字平实有趣,把孔子的形象写得跃然纸上。正因此,这样一本“小书”,受到了很多大家的称赞和推崇。
金克木在著作《书读完了》里,也特别称赞了《经典常谈》对阅读经典文学的引导作用。
叶圣陶在读完《经典常谈》后写道:“因为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编审钱伯城这样评价《经典常谈》:“它是极有学术分量的书,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代学者有益的启示。”
八十多年来,这本书因为内容囊括国学经典,语言通俗易懂而广为流传,更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是青少年的国学入门读物。
传统文化的学习离开不开文字学基础,有了文字,思想才有承载的载体。所以这本书从《说文解字》开始,依次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