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外交家又称为纵横家,他们奔走列国,擅长捭阖之术,常常能以三寸不烂之舌决定国家的生死。尤其是在先秦时期中国统一的过程当中,大辩士苏秦、张仪凭借自己的口才,左右天下大势:先是苏秦配六国相印,制造了合力抵御秦国的天下大势,让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随后张仪出山,挑唆六国各自为战,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古代,甚至今天,中国人在形容一个好的外交家时,通常称其“有苏秦、张仪之才”。2000多年来,人们认为这二人应当是口才最好的人了。不过对于苏秦张仪二人而言,其实依然脱离不开自己背后力量的支撑,比如苏秦时期,六国国力与秦国相差不大是基础,如果苏秦晚生几十年,秦国实力已经大大超过六国,苏秦再怎么能辩论也没有作用了;张仪则是更典型的例子,在秦国的时候如鱼得水,秦武王继位后他被迫逃到魏国为相,魏国的国力距离秦国差距巨大,就算张仪的口才再厉害,也不不可能让魏国去做秦国的事情。
所以,所有的外交家,想要有所成就,平台是第一位的。一个衰弱的国家,绝对不会因为一个能言善辩之士而变得强大,,再厉害的外交家,通常也是在常理范围内行事。但是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外交家,却做了一件极度违背常理的事情,当时的皇帝认为他在哪里都能让别人灭国。此人叫侯公,是刘邦手下的辨士,曾经让狂妄强大的项羽同意与刘邦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并且释放了已经被抓三年的刘邦之父刘太公以及刘邦的妻儿。
侯公做完这件事后,刘邦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自己手下的张良等人都是天下智者,亦是闪耀古今的大纵横家;而且自己手下的辨士郦食其曾经依靠一纸书信,让秦帝国宣布投降,拱手让出武关,后来更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让齐王带着七十多座城池投降刘邦。但是这样的纵横家们,刘邦却认为他们都不及侯公的威胁大。候公见完项羽,把刘邦父亲、老婆孩子救出来之后,刘邦居然拒绝再见侯公。
理由很简单,刘邦认为侯公这个人太能说了,担心见到他之后把自己也给装进去。《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
汉高祖认为这个人的口才太厉害了,所待的地方都要灭国,并赐给他“平国君”的称号。刘邦给他的这个称号,一方面当然是对侯公的赞美,另一方面显然也是在随时提醒自己,不要上当。
这位能够“平国”之君,是如何征服刘邦的呢?
楚汉争霸第四年,项羽在成皋大败刘邦,只有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得以逃脱。而此前刘邦分别在彭城、荥阳被项羽杀的丢盔弃甲,但是项羽却恼火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时刻急着跟刘邦决战。刘邦用计策得到了韩信训练的军队,实力大增,同时联合彭越和英布,截断了项羽的粮草。
这个时候,项羽的军事实力仍然更加强大,汉军不敢与楚军交战,但是楚军缺粮,拖延下去必败无疑,项羽也深知这一点,并且拿出了此前抓到的刘邦父亲刘太公,告诉刘邦准备煮了他爹。此时刘邦说了那句著名的“当年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此时的项羽,已经怒火中烧,准备立刻煮了刘太公。
就是这种情况下,刘邦先派出善辩的陆贾去说服项羽,结果此人差点被项羽杀了。后来这位平国君说服了项羽退兵,还释放了刘邦一家老小。项羽虽然傻乎乎的退兵,可刘邦并没有退军,利用粮草的优势继续跟项羽对耗,1年后就发生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至于候公当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让项羽神魂颠倒的居然放弃大好机会退兵,甚至释放了刘太公,后世没人知道---须知当时的情况,韩信、彭越等人起初拒绝援助刘邦灭楚,项羽再度击溃刘邦军队只是分分钟,可项羽居然放弃了这个机会,确实不可想象。
北宋大学问家苏东坡曾经作《代侯公说项羽辞》,猜测候公究竟是怎么把项羽忽悠蔫了的,苏轼认为候公大体应该是从四个方向说的:
当然,在这之前,他首先说服了刘邦同意自己去见项羽。见到项羽后,他表示
1、杀刘太公会让项羽失去信义,增加汉军对项羽的仇恨,从而增加战斗力;
2、刘邦志在天下,根本不在意自己的老婆孩子还有亲爹;
3、杀了没有任何作用的刘太公之后,项羽会遭到天谴;
4、刘邦年岁已高,得到老婆孩子之后就会失去斗志。
各位读者,如果你们是项羽,听了苏轼的这四个理由之后,是否会撤军并且释放刘太公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