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鉴赏 >

共读一本书计划「有书共读计划」

去年,2022年8月9日写过一篇文章《一本好书《道德经》》,前几天有一朋友ln,邀请我分享一下《道德经》,分享的事情以前从未想过。首先感谢ln的邀请,同时内心也有些期待,故作的此2023年同读一本书计划。2023年第一本书《道德经》,第二本书《孙子兵法》,先定这两本吧,如果后续有时间,有精力再分享四书五经。

有人说,我读了这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说,你读书的方法错了,如果读书对你的现实生活没用,还不如不读。中国是个极其注重历史的国家,西方人按照宗教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而中国人的宗教就是历史。可能有人会说儒教,其实统治阶级两千年来实行的政策都是外儒内法。这个问题有机会再详细谈吧。

针对读书方法的问题,宋代史学家吕祖谦有非常精彩而实用的言论。吕祖谦: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很多人读了二三十年的书,一旦碰到事情,还是不知所措,与庸众没什么差别。“里巷人”是宋朝用语,也就是《乌合之众》一书中所说的庸众。

为什么你读了这么多书,现实中碰到事情,却和庸众一样,只知道发表评论,而提不出半点解决的办法呢?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知识,最后书还是书,你还是你?吕祖谦: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因为你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有用而去读书的。我们受应试思维毒害太深了,从小就只会记笔记,而不敢对老师提出质疑,除了死记硬背,没有一点理性的思考。这一套应付考试可以,一旦到现实生活或股市中就行不通了。

那到底怎么读书呢?吕祖谦: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读历史,要设身处地的去想,当历史人物碰到某个重要抉择或重要关头时,这时候一定要把书盖起来,想一想如果是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办?当你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历史上这个人是怎么处理的,他最后成功了没有。

游戏设计者,都是精通人性的高手。玩游戏时,刚开始有个新手区,等玩熟了,再慢慢增加难度。最吸引人的是,在不断闯关时,随时都有一些小奖励,这让我们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其实,读书也可以这样。一上来别挑战高难度,哪怕是游戏,要是难度太高,总是输,我们也不想玩。循序渐进,完成一项小任务,比如看完一章且写下感悟,就给自己个小奖励,这样你可能会爱上读书。

我一直坚持写作,就是因为自媒体能给我激励,读者的阅读量,赞,在看,打赏,都是正向反馈和激励。人做事需要反馈和激励,不然就容易松懈。突然有个洞见,写出来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又充满干劲,继续读书和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经历一种人生,而书籍却可以让你经历很多种人生。让我们面对真实生活时,可以更平静。读历史最怕的就是把古人都想成笨蛋,这样去解释历史太草率了。人性亘古不变,我们今天看到的人世百态,和古人看到的没什么不同。古人的处世经验,和我们也就没什么不同。

曾有人问我,读书后都忘了,怎么办?读书,是为了看别人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话。就像与一些高人交朋友,每天跟他们相处,不管你是否记得,他们都会影响到你。再说,我们又不去考试,也没有必要记住。

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这就像你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你的骨头和肉!读书的人和常年混迹酒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读书多了,能形成独特的气质,比如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浩然正气、器宇轩昂、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等等。

若能跟层次更高的人聊天,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跟水平很高的人聊天,往往聊不出什么,因为人家会照顾你的接受能力,有些话并不会说出来。而读书的好处是,对方可以全方位的展现思想层次,让你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高水平思维。闲时不如多读书。阅读经典,就像跟大师们进行思想的交流,一对一的深度对话。你读《论语》,就是跟孔子一起对话;读《道德经》,就是跟老子在聊天。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

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人和常年混迹酒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读书多了,能形成独特的气质,比如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浩然正气、器宇轩昂、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等等。

正如曾国藩所说的:“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因为你每天都与古今中外的高人进行思想交流,时间一长,气质自然就变了。特别是五十岁之后,你是满脸风霜戾气,还是温文尔雅,一眼就能看出来,靠近就能感受到,它是一种气场。

阅读这条路,一旦走上去了,想一直浅薄下去,也挺难的。除非,你一直看的都是些粗俗不堪的内容。其实,读书的好处,谁都知道,特别是咱们这个民族。但就像锻炼身体一样,知道不代表做到。

读多了,习惯就养成了。让孩子爱读书的最好方式,是父母也爱读书。孩子不会按照父母想的那样长大,而是会按照父母本身的样子长大。父母自己都不读书,整天想着安逸,聊天、喝酒、游戏、麻将、看电视,却以为把孩子送到名校就能够长大有出息,世界上真有这么方便的好事吗?

我之所以愿意挑战做这件事,一是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受益最多的是应该是我了;二是应该会有一些成就感,自信就是通过一件一件的“成事”积累起来的;三是吸引同道,希望越来越多的同道读者加。愿日拱一卒,每年都要有进步。读书之路很长很长,愿与您一起结伴。

所以,跟我一起来读吧,哪怕一年只啃一本《道德经》,也足够自豪。再次感谢ln,才有了这个契机。

以上,与君共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