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艺术殿堂 >

古典名著红楼梦小说「红楼梦是什么小说」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1)原文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笔者絮语

——历过梦幻真事隐,风尘碌碌事无成。

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在一次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即贾宝玉生时从嘴里吐出来的那块玉。这是书上讲到的。这回目还有深一层的意思。“甄士隐”是“真事隐”的谐音。作者在本回开头就说“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2)原文

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笔者絮语

——锦衣纨袴负师训,饫甘餍肥背父恩。

”这“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是不好解释的。意思是说,作者所经历过的人生,是痛苦的、曲折的,怀才不遇,理想未能实现,幸而有闺中识他爱他,得以安慰,便来写这样的一部书。

(3)原文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笔者絮语

——茅椽蓬牖晨夕露,瓦灶绳床阶庭花。

作者出身在一个大贵族家庭,接触了一大群闺中女子,熟悉她们的性格,所友者有几十个之多,其中有一人是他刻骨铭心爱的,是独一无二的。

(4)原文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笔者絮语

——女娲补天留顽石,无材补天日夜悲。

这个灵的化身的筠妹妹!这些爱,最终都成了梦,悲痛之后,要将它写成书,但又不能写真人真事,只好借题发挥,用艺术笔法写了红楼梦。通灵,有英译本作“精神之爱”,妙。

(5)原文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

笔者絮语

——云山雾海凡心动,思慕凡间枉做人。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贾宝玉是顽石下凡,是“无材补天”被女娲抛弃在青埂峰下,游荡到警幻仙子处,在赤霞宫做了神瑛侍者,后因思慕凡间被一僧一道携去投胎做了人。

(6)原文

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笔者絮语

——美中不足富贵场,好事多魔温柔乡。

作者和石头。两者也可看作同一人。关于创作原因、题材来源、表现内容等,两人说法一样,稍不同的是表现手法,作者说“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石头则说“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不过,两者实际上没区别:作者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搬上自己的经历,必须“敷演”,即艺术加工;石头是书中人身份,作者将“敷演”后的故事打包给石头,故它可说“不敢稍加穿凿”。作者和石头不属作品描写的对象,他们的出现只起交待故事来源等作用,任务完成后,他们就不再出现。

(7)原文

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

笔者絮语

——幕后导演僧和道,场面人物石头公。

一僧一道。这是两个非常特殊的形象,他们是仙人,也是整部书的始作俑者,后面我们会看到,石头虽到了人间却没有脱离他们的掌控──整部作品,他们几乎就是“幕后导演”。不仅如此,全书的基本哲学思想和人生理念,也是他们框定的,主人公石头,也即贾宝玉,不过是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他们的先验“到头一梦”。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实际是作者思想的宣讲人。

(8)原文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笔者絮语

——补天顽石变美玉,神瑛侍者下凡间。

而这补天石变成美玉后,随神瑛侍者转世下凡,成为贾宝玉的亲密“小伙伴”。很显然,它象征了贾宝玉贵族身份,同时也喻示着贾宝玉的精神品格。当然,补天石也隐含了曹雪芹的理想抱负,空有鸿鹄之志,却因家境背景无法施展。因为石头是故事的记叙者,所以它也是曹雪芹的分身。但曹雪芹绝非贪图功名之辈,没法补天,就闲做一个写小说的“石头”吧。

(9)原文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笔者絮语

——无材补天下凡间,枉入红尘历悲欢。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这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下凡,为了报达灌溉之恩,她便也跟着下凡来到了人间。

(10)原文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笔者絮语

——顽石坠落投胎处,家庭闺阁琐事烦。

《红楼梦》是伟大的艺术;艺术是用来欣赏的。有体验者来欣赏。欣赏是一种经验的联想。经验的联想是一种感受。笔者在阅读《红楼梦》中有了强烈的感受。

(11)原文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笔者絮语

——异样女子情或痴,小才微善无德能。

用自己的这种感受来解释和欣赏每一回《红楼梦》。既是感受,便有一种普及性;便有一种只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你我如果是处在相似的环境中生活,其生活的经验便有相似之处,其对《红楼梦》的感受也就有近似的地方。

(12)原文

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

笔者絮语

——历来野史皆一辙,不借此套反新奇。

《红楼梦》一书是阳春白雪,所涵的内容和艺术意蕴可以说是一个汪洋大海。笔者的感受只能是这大海中的一滴水。这一滴水如能对你有用,使你从中获得了这部伟大名著的某种“味”。

(13)原文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

笔者絮语

——风月笔墨坏子弟,佳人才子乱纲常。

宝玉是石头下凡。这块石头因“无材补天”被女娲抛弃在青埂峰下,又四处游荡,到警幻仙子处做了神瑛侍者,遇见一株绛珠仙草,日日为她灌溉甘露,后来又被一僧一道携了投胎下凡做人,他就是贾宝玉。那株绛珠仙草也跟了石头下凡,她就是林黛玉。

(14)原文

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

笔者絮语

——红楼梦魅力无穷,兴亡论爱在梦中。

序诗·调寄浪淘沙 ——佚名

妖书红楼梦,魅力无穷;百看千读意越浓。有何奥秘在其中?总想不通。 星辰昨夜风,心灵震动;混沌七窍一凿通。个中秘密有人知,爱在梦中。

(15)原文

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事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笔者絮语

——不愿读者称奇妙,定叫世人换眼目。

小说创作中,悲剧结局本身也是平常,但若从一开始命中注定是个悲剧,却让人黯然神伤。作者把这些美好,细致地呈现在你面前,再慢慢地毁灭,这才是最痛心的。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读者深入的情感体验,就是在这些情节构设中慢慢积淀起来的。而少了还泪故事情节,后文的悲剧力量显然减弱不少。

(16)原文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笔者絮语

——指奸责佞贬恶邪,父慈子孝颂功德。

《红楼梦》是用虚构的文学语言写成的。风尘怀闺秀,也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爱过自己的闺秀,要用文学语言为她们作传。

(17)原文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笔者絮语

——满纸荒言辛酸泪,读者痴呆不解味。

还泪故事,这显然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浪漫主义”风格,从屈原开始,再到李白,都是一脉相承,瑰丽的想象,充沛的情感。有这个神话作底蕴,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后文的宝黛爱情故事,原来这是三生三世情缘未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