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古代假圣旨「明朝最硬气圣旨是真的吗」

提到圣旨,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也经常可以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皇帝在下达旨意时(比如一高兴,随口就下旨封贵妃),就会对身边的大臣或者太监说:“来人,拟旨。”接下来就是:大臣或太监在旁边写,甚至有时皇帝亲自写的画面。

想必不少人都认为,古代的皇帝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然而,史实真是这样吗?别被电视骗了,宰相不盖章,圣旨那相当于是“废纸”哟。

讲个故事:唐朝宰相刘祎之反对武则天摄政,因而被人诬告收了贿赂,还勾引人家的老婆。于是武则天让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案,好趁机除掉刘祎之。当王本立向刘祎之出示敕命(帝王的诏书、命令),没想到刘祎之看了文书,呵呵道:“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意思就是:“不经中书、门下省的宰相盖章,你那玩意儿合法吗?”这句责问让王本立无言以对。

中书省也就是凤阁,作用是撰写起草诏书,而门下省也就是鸾台,作用是审核诏书内容。武则天直接自己发布命令,让地方官审问宰相,这个命令没有走正常流程。那么,流程是什么样的呢?

一份圣旨的常规出炉流程是这样的

↓↓↓

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各自写一道圣旨(初稿),写好后送给自己的领导中书令,中书令在其中选定一稿,再加以修饰润色,成为正式诏书,(定稿),然后送交给皇帝盖个章,接着交给门下省审查盖章,最后再交给尚书省执行。

也就是说,圣旨真正的决定权是在中书省,皇帝的任务是签字盖章,而门下省如果觉得这道圣旨不行,那他有权将它直接驳回,哪怕皇帝已经盖好章同意了也没用。

再讲个故事:宋真宗很喜欢一个妃子刘氏,想封她做贵妃。于是,写了一道诏书,派使者送给宰相李沆审批。按照宋朝的规定,刘氏没有做贵妃的资格,于是,李沆当着使者的面,一下就把宋真宗写的诏书给烧了。

要是在电视上,那绝对是会惹怒龙颜。然而,事实上,我们可怜的宋真宗只能打消封妃子的这个想法。

当然,唐宋诸国的诏书,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章,就不成为诏书。明代时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只是宰相做错了,须负责。皇帝做错了,可以不负责。到了清代便把明代制度沿袭下来且更加专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