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鉴赏 >

沈从文散文萧萧「而不自知」

如果说《边城》是沈从文对于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湘西原始文明、朴实人性的赞美与讴歌,那么在我看来《萧萧》就是沈从文对于未经教化愚昧思想的批判。

《萧萧》是沈从文中篇小说集《新与旧》中的一篇。讲述的是孤儿萧萧12岁时嫁给三岁丈夫作童养媳,15岁时受伙计诱惑怀孕生下儿子牛儿,而牛儿12岁时也娶了大六岁的媳妇。新旧媳妇之间变的是人,不变的是旧社会乡下女子难以逃脱的作为免费劳动力与生育机器的命运。

沈从文通过对萧萧命运的叙述,侧面展现了近代文明与未经文明洗礼的乡下的新旧对比,表达了对乡下人愚昧而不自知的痛惜,批判了原始的童养媳制度。

封闭的环境,封建的人们。

小说中,萧萧丈夫的祖父及其他村中人就是愚昧而不自知的一类人。他们世代待在边远的湘西村落,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大山,只能凭着人们的口述想想城里人的生活。

乡下过路的城市女学生,在他们眼中是个稀奇物,就像我们小时候在乡下看马儿骆驼走过一样新奇,女学生不留辫子、穿学生装的样子常常令他们哄堂大笑。他们拿”女学生“作为取笑人的话。

城里女学生们白天唱歌打球读书、走路坐车、自由恋爱、自己当官、不养牛买牛奶、闲时看电影;她们20多岁有不嫁人的、30多岁也有嫁的,她们不怕男子,她们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哭和赌咒,她们雇人看小孩洗衣煮饭......

这些新式现代的自由做派,在祖父这些乡下人们看来却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在他们看来,为小小年纪的儿子讨个年纪大的女子做童养媳,帮着家里绩麻纺车、打猪草、洗衣做饭、生子、带娃......而自己凡事亲力亲为、一年到头忙不停,种田栽菜才是天经地义的正事。

愚昧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愚昧不自知,不去改变还取笑文明之人愚昧。就像童话故事中懒惰的乌鸦,不觉得自己懒,还取笑那些勤劳的鸟儿不懂享受,等到冬天其他鸟儿都做好窝,储藏好了过冬的食物,而懒惰的乌鸦就只有饿死冻僵的份;就像闭关锁国时的中国,沉浸在自己构想的强大里,不与外国接触,致使中国吸收不了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使得中国与世界脱轨,慢慢落后于世界,最后落得挨打的命运。

但是丈夫并不愿意萧萧去,萧萧自己也不愿意去,大家全莫名奇妙,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

这些勤劳善良的乡下人守着老祖宗留下的各种”文明“,比如,女子出轨了,沉潭或者让女子改嫁,以收回一笔钱赔偿损失是合理的。

虽然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仍旧这么做了。

人的大脑一旦停止了思考,悲剧也就难免发生了。

而在男子才是主要生产力的乡下,没有经济能力没有话语权的女子就首当其冲受害了。

悲剧的命运

萧萧就是这种悲剧的载体。

萧萧是小说的主人公,可她却是小说中最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

小时候,没有父母,她的命运被伯父操控,在12岁时,懵懵懂懂就被嫁作他人妇,而他的丈夫还是个吃奶的三岁毛孩。

丈夫没成人时,她是家里的劳动力;被人玷污怀孕时,沉潭淹死还是发卖,全凭伯父及丈夫家人做主,就连改嫁收回的钱也是归丈夫家所有;生子后,被留下,没人问她的意思,连同她那十月怀胎生下的私生子也不是她可做主的。

生下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年纪十岁,已经能看牛割草,成为家中生产者的一员了。

这儿子名叫牛儿。牛儿十二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六岁。媳妇年纪大,方能诸事作帮手,对家中有帮助。

儿子被留下作为生产力、娶亲没人问她。儿子娶媳妇当天,忙的是丈夫的祖父,儿子的曾祖父,而她,却是在篱笆旁看热闹的那个。

多么可笑的事情,自己的命掌握在别人手上,在这些乡下的人们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就连萧萧自己也默认这种制度的合理。

她也不是没有想过抗争,家人们谈起城里女学生的生活后,她做梦都想成为那样的人;遭伙计玷污怀孕后,她试过打胎、逃跑;

可计划失败,怀孕之事说开不会被沉潭后,待改嫁的日子里她倒释然了。

她仍旧和小丈夫有说有笑地过日子了,直至生下了儿子,被家人重新接纳,她全然忘记了抗争,与小丈夫孕育了下一代,又淡然地看着大儿子娶上了童养媳,一如小丈夫当初娶了自己。

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受的苦难太多,最后已经麻木了,浑然不觉自己的命运是种悲剧。

新一代童养媳会重复萧萧的命运吗?我想大环境没改变,人们无法接受文明教育的话,悲剧仍然会重演......

《萧萧》的创作背景

一部作品的产生往往和时代及作者的经历有关。

《萧萧》发表于1930年,此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高潮都已过去,中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过民主、自由、科学思想的洗礼,勇敢的新女性们也从传统的封建禁锢中走出来,开始寻求自身的独立,不管是思想上的还是经济上,她们都不再依附于男人。

而1922年沈从文离开湘西,来到了北京,置身于都市新文化中的经历,恰恰与湘西经历构成对比,这都市、乡村的双重经历,让他对于自己土生土长的湘西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思考,湘西美丽的原始环境下,人们纯洁、善良、勤劳、朴实,与此相伴随的还有原始的愚昧。

《萧萧》就是这种认识与思考下的作品。

我想如果沈从文不走出大山,来到北京,看见这自由、文明的都市也就不会有《萧萧》的问世。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多读点书、多见点世面,人们是难已增长自己的见识的。缺少见识就如那井底的青蛙,以为自己头顶的那片天就是全部。

我想《萧萧》批判原始文明的愚昧时,也在警醒着读者,多读书、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