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茶馆》初探
随着清脆梆子声的响起,幕布拉开,一出贯穿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话剧开始上演,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时代的脉搏重新跳动,将观众带回一百多年前的世界。虽然无法亲临旧时的话剧舞台前,但因了现代技术的便利,通过十四寸的屏幕,也能看到1979年北京人艺老演员们的出色演绎,《茶馆》中的故事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茶馆》是上个世纪的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的话剧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茶馆》并不是老舍先生最出名的代表作,展现其文学风格特色最突出的是《骆驼祥子》,但是通过对《茶馆》的阅读和深入了解,《茶馆》能给人带来的心灵震颤更为强大。
从一八九八年初秋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老北京裕泰茶馆随着战火在历史中浮沉,老掌柜王利发守着裕泰茶馆的发展,在这个历史和生活的舞台上,王利发和他的朋友们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但最后囿于时代的藩篱,裕泰茶馆最终消失在北京城的一角,王利发等人的故事也迎来终局。
02悲喜人生
《茶馆》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话剧总共分为三幕,时间跨度大,故事时间以维新运动的失败为肇始,各个阶层的人来往于茶馆,各色人生也在这里彰显。
“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我们现在就要看见这样的一座茶馆。”为我们呈现历史与人生的正是这样一个茶馆,玩鸟的人们、商议事情的、调节纠纷的以及闲着无事消遣的各色人等,都时常聚集在这样一个茶馆。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从父亲的手里接过茶馆的接力棒,裕泰茶馆仍是老式茶馆的式样,只是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裕泰茶馆里松二爷、常四爷提着各自的鸟笼照例来喝茶,戊戌变法失败后,二德子依靠新势力在北京城里作威作福,做买卖人口生意的刘麻子物色了一单新的买卖正要在这里等庞太监交易,京郊的贫农康六正带着自己的女儿康顺子来此见刘麻子……故事的第一幕就是在这样生活化的情形中开场。通过各色人物之间的对话已经交代了当时老北京城的大致环境,旧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成为当时市面上正时兴的玩意儿。秦仲义向王利发大谈要实业救国开工厂,庞太监道出“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茶馆里的人们寂静了一瞬然后开始议论纷纷,茶馆是一个交谈的场所载体,各色的人物汇集在此,只是社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悄然发生变化。
十余年后,旧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经相继关了门,“裕泰”茶馆是硕果仅存的一家。大浪淘沙之下要想保全自身并不容易,裕泰茶馆也与十年前有所不同,茶馆前部依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这是掌柜王利发对茶馆的“改良”,也是茶馆能在新的社会下保存的原因。常四爷开始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资料,又一批倒戈新势力的爪牙开始蔓延在北京城里,被卖给庞太监的康顺子在庞太监倒台后携着儿子来投奔王利发……这时候的旧中国已经变了样,社会依旧动荡,新旧势力轮番更替,旧中国在帝国主义与反动分子的挑动之下满目疮痍。
时间的巨轮转动,裕泰茶馆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依旧安静地伫立在北京城的一隅,只是这时候的茶馆已经大不如从前,“藤椅已不见,代以小凳与条凳。自房屋至家具都显着暗淡无光。”王利发已经从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老掌柜,康顺子变成了康婆婆,秦仲义“老得不成样子”,四十年实业救国的心血毁于一旦,小刘麻子算是“继承”了他父亲的缺德事业继续拉皮条,只是也与时俱进变成招女招待,想要成立一个组织舞女、明娼、暗娼、吉普赛女郎和女招待的“托拉斯”……而小刘麻子“托拉斯”公司的选址正是裕泰茶馆,王利发守了一辈子的茶馆正面临最大的挑战,王利发面对如今的社会再也无法改良茶馆,自己吊死在茶馆,既是自己的死亡,也是裕泰茶馆的消失。
整部话剧一共三幕,从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开始,到一九四九年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特务与美国兵横行结束,茶馆与王利发等见证时代的人确实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各色人生的故事会有后来者,时代继续故事也会继续,只是这动荡半个世纪的故事,是与裕泰茶馆同时存在的人们的独一无二的故事,也是旧中国社会生活半个多世纪的缩影。这些发生在茶馆的悲喜人生,笑中带泪,是生命的绝唱,共同谱出人生哀歌。
03社会百态
话剧《茶馆》里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物,而最为重要的则是以掌柜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为代表的三类人物,他们随着茶馆的兴衰在历史里浮沉,代表着旧中国时代里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裕泰茶馆在旧中国的每一阶段,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经营者掌柜王利发运用自己的生存哲学适时“改良”将茶馆的生命延续。“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拴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
王利发的处世哲学正是体现在这一段自白之中,“顺民”是王利发在几十载沉浮中的特定身份,他顺势而为不断改良茶馆,从旧时的休闲饮茶场所到最后的公寓出租,裕泰茶馆的改良是王利发为保全自身与茶馆的利益而为之。时代之下,多少人无可奈何,王利发更多的叹息只能化为一次又一次更加醒目的“莫谈国事”,但是时代的残酷在于,恶势力最终夺走了王利发所一直守护的茶馆,“这是我的茶馆,我活在这儿,死在这儿!”王利发最后自缢而死。
常四爷在混乱的时代里是仍然保持着良善风范的人,看到乡妇带着饥肠辘辘的孩子会好心施舍对方一碗烂肉面,他能够审时度势预料到清王朝的灭亡,但内心又害怕其覆亡,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在面对新旧势力轮番登场时,常四爷一直是坚守自身的气节,不会为了利益而对洋人点头哈腰,他甚至是仇视洋人的。“托福!从牢里出来,不久就赶上庚子年;扶清灭洋,我当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预备跟他们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常四爷是老舍笔下的正面人物,代表着民族精神与气节。
在旧中国每一次的动荡之际,总是出现一大批有识之士想通过自身的力量挽救中国,秦仲义正是这样一批人中的一个,在戊戌变法之后,国内充斥着实业救国思潮,秦仲义也投身其中,探索旧中国的出路。“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虽然秦仲义是富家子弟,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也同众多仁人志士一样探索救国之路。
《茶馆》中描绘的众多人物远不止此,这里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代表的是小人物与时代抗争的人、凸显民族气节的人,以及探索救国之道的人,还有其他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吴祥子、宋恩子、小二德子等在时代浪潮里蝇营狗苟的人,他们也顺势而为,不过却是倒戈新势力、欺软怕硬,人们的苦难由上层统治者而发,却是有这些鹰犬加诸于其身。还有康大力、明师傅、于厚斋、谢勇仁等自我抗争恶势力的普通人。这些常年集聚在茶馆的人来自不同阶层,在时代里演绎了自己的人生,虽然只是出于茶馆之中,却是整个旧中国社会百态的写照。
04艺术与现实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使得其成为不朽的艺术。《茶馆》中塑造了各类人物,描绘了各类事件,同时也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经典语言。
一次比一次更加醒目的“莫谈国事”的标语,对于投机者来说的“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说书人邹福远对传统艺术被流行歌曲侵蚀难以传承的无奈,“常言道:邪不侵正。这年头就是邪年头,正经儿东西全得连根烂!”通过各类人物的语言老舍道出了旧中国半个世纪以来面临的社会困境,其中部分现象放到今天仍然适用,例如流行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的消亡。
纵观整出话剧,《茶馆》构思独特,使用“反描法”生动而精炼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展现了旧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采用“侧面透露法”,“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反映出社会的变迁。
时代的舞台上,个人的落幕都被掩映在洪荒巨浪之中,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站在时代的风口,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登上新时代的船,只希望人生不会偏离心中的航向,希望时代下的小人物能有属于自己的完美谢幕。
参考书目:
老舍,《茶馆》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李春苗,《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谱系探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