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朱元璋攻克大都」


文|纵横四海


公元1363年夏,素来宁静的赣江江面上,突然出现了数百艘战船,这些战船高达三层,配备精良的火器与强弓硬弩,它们编为队形,齐头并进,顺江流而下,直扑赣江边上的江西重镇——洪都。

洪都,即今天的南昌地区,此地在元末明初时,因其沟通长江中下游交通的优势地理位置,而成为各路军阀争夺的重要目标。当时,一度隶属于红巾军郭子兴部战斗序列的朱元璋部,离开老根据地濠州,渡过长江天险,在应天府站稳脚跟。朱元璋手下的军队为扩大战果,迅速西进,很快将洪都牢牢攥在手中。

其间,洪都曾因长江中游的另一路军阀陈友谅猛烈进攻,而几陷于陈军之手,但由于朱元璋靠诱敌之计痛歼陈军,得以重新夺取洪都,并巩固了对这里的控制。

洪都,在这一时期既是朱元璋政权对抗陈友谅的前哨阵地,也是陈友谅势在必得的长江下游重镇,而这次赣江上顺流而下的船队,正是陈友谅不甘过去失败,而再度为攻打朱元璋所派出的主力大军。

(影视剧中的陈友谅)

洪都危在旦夕,朱元璋对于逐渐靠近的危险还没有真正察觉,当时,他正忙于率军东进,解救受到张士诚军围困的红巾军龙凤政权。朱元璋在江南独立发展以来,早已与红巾军脱去了联系,但是在名义上的归属与龙凤政权招牌的影响力,终究让朱决定冒险出兵,趁机把龙凤政权的小明王“请”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好“挟天子以令诸侯”。

围攻小明王人马的张士诚军,在江浙一带扎根多年,统治基础深厚,其将校多富有水战经验,又有陈友谅和方国珍等做外援,所以并不担心朱元璋的进攻,此次围绕龙凤政权小明王的争夺中,张士诚的部队也作战顽强,不但杀死了龙凤政权的顶梁柱刘福通,还一度牵制住了朱元璋的东征大军,当朱元璋经过苦战,把小明王抢到手时,长江中游的陈友谅,已经开始发动对洪都的猛烈进攻了。

洪都的守将,是大都督朱文正,朱文是朱元璋的侄子,跟随朱转战南北多年,倍受器重,此时他得知陈友谅大军压来,也有些紧张,数年前陈友谅率大军攻破太平,杀死朱元璋爱将花云一事是否会在他的身上重演?朱文正心里也没底,他只得命令部下坚壁清野,集中各种力量来抵御陈军进攻。

陈友谅大军本以为洪都在长江边上唾手可得,结果到了才发现城墙早已后移,无奈,陈军只能弃舟登岸,先将洪都重重围困起来。攻城的陈军号称60万,其中水分不小,而且陈友谅此时为扩大声势,另分出多路人马攻打吉安等其他江西重镇,所以60万的宣传对于洪都守军,其实就是心理上的震慑,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负责主攻洪都的陈军一路人马。

相比于陈友谅浩浩荡荡的水陆大军,朱文正手中兵力要单薄得多,仅有两万出头,所以己方以防御为主,不能轻易出城野战。为了加强守备力量,朱利用民兵制度动员百姓中精壮者参与守城,同时加紧赶制弓弩炮石,通过远程火力消耗进攻的陈军。

朱文正部的防御在逐渐加固,但陈军也不是吃素的,陈友谅前锋不顾朱文正的火铳与弓弩构成的密集火力,在付出巨大伤亡后靠近了城墙,陈军火炮在推进一定距离后也不断发射,在滚滚烟幕中,城墙出现了多个缺口,陈军敢死队一拥而上,朱文正的前沿指挥邓愈眼看敌人扑到跟前,也杀红了眼,率军前来阻击,他们一面截杀冲进城墙内的少量陈友谅军官兵,一面督促部下用木栅或其它障碍物堵住缺口,陈友谅对洪都的第一轮攻势,就让整个洪都城被动员起来,守城的朱文正这时候只有一个信念,挡住敌军,等待朱元璋回师救援。

朱元璋的东征大军,此时业已得到了陈友谅兴师来犯的情报,所以急速往回赶,朱元璋将人马分为两路,一路绕大弯迂回到陈友谅军后方,扎营长江口,威胁陈军的补给线,另一路则由他亲自统领,进入鄱阳湖布阵,寻机与陈友谅的水军进行主力决战。

在朱元璋快马加鞭往回赶的时候,陈友谅军的攻势已经无数次把洪都守军推向了崩溃的边缘,由于己方伤亡过大,朱文正甚至直接率领亲兵加入守城,陈友谅大军则寄望于短兵相接,希望依靠自己的人数优势来压垮对手。

但是,由于城墙入口狭小,陈军的密集作战优势发挥不出来,而朱文正方面则通过长期鏖战摸清了陈军的进攻规律,总能集中有限的兵力扭转颓势,始终保持与攻城敌军相对峙的状态。陈友谅原先设想的速战速决已经变成了望不到尽头的添油战术,当陈友谅得知朱元璋已经在火速驰援洪都的消息后,他有些沉不住气了。

在不少后来者眼中,陈友谅此时若能将洪都放在一边,率领大军走陆路迂回进攻易攻难守的应天府,也未尝不能扭转战局。

可是要知道,陈军本身数量庞大,又携带了大量家眷和辎重,几乎空国而来,靠船运输,还多少能提升一些部队移动的机动性,弥补己方体量庞大臃肿的劣势,如果真的走陆路,这些非战斗人员和全军补给,都将因移动缓慢而变成朱元璋军进攻的理想目标,更何况陆路上大多数城镇要隘都在朱军控制之下,进攻难度不一定下于洪都,所以陈友谅放弃迂回洪都攻打应天府,而选择在洪都城下和朱文正死磕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洪都你陈友谅就是打不下来啊,数日来的进攻受挫,陈军已经是疲惫不堪,怨声载道,恰在此时,南方的雨季降临与洪都附近来不及清理的战场上尸体,更让瘟疫肆虐于长江中下游地带。攻打洪都的陈友谅军也无法例外,不少底层将士饱受缺衣少穿与恶劣气候的折磨。

相形之下,作为上层的陈友谅和自己家属亲信们的奢侈生活,自然让不少文武官员感到反感,却敢怒不敢言。分裂的种子,已经在陈友谅阵营当中生根发芽了。

到了八月,朱元璋的主力终于出现在了洪都的外围,对陈友谅军形成了夹击之势,陈不得已,只能放弃围困洪都,转而进入鄱阳湖,与朱元璋进行最后摊牌,洪都解围了。

此时,距离陈友谅对洪都发起攻势,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十三天。朱文正与邓愈的血战沉重打击了陈友谅的锐气,激化了对方阵营的内部矛盾,更重要的则是为朱元璋营救小明王的政治事业和回师决战赢得了时间。后来的鄱阳湖水战中,陈友谅大军继续顶着攻不破洪都的阴影,走向覆灭的深渊。而洪都之战,无疑是朱元璋政治命运的关键转折点。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

吴晗《胡惟庸党案考》(商务印书馆),《朱元璋传》(三联书店)

李湖光《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台海出版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