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曹操的初心「守初心」

引言

东汉末年,群雄纷起,各地称霸者甚多,国家一时陷入内乱,离分崩离析不远了。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东汉已经走向它的末日,没人能够阻止。乱世出人物,而他却以残暴而出名,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从一出场就是一个反面角色,好色、贪婪又残暴,此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董卓。

(丑陋版董卓画像)

历史对董卓的评价多以负面为主,描画其画像更是丑陋无比。然而世人却不知,再丑陋的癞蛤蟆,在小蝌蚪的时候也有可爱的模样,董卓的前半生也是如此,受人仰慕,让人感慨。

一、他是令人仰慕的豪义侠客

董卓出生时家境还不错,后来家道中落。他少年时乃是侠客之士,心怀大志,仗剑只身。

这些天,他孤身一人行走在大雪纷飞的太行山里。已经几顿未进食的他,走的有些艰难。实在是乏了,便停了下来,寻了一块石头,不管上面的雪就坐了下去。

“枉我董卓豪情万丈,深受众人仰慕,奈何肚中空空,囊中早无银根,悲哉!”。

(雪中侠客图)

歇息片刻,终究是抵不过饥寒交迫,他背起宝剑,掉头回老家去了。

回到家后,为了温饱,他放下宝剑,拿起锄头,少年侠客不得不转型成为少年农夫,过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耕生活,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

一日,正当他在田间劳作之时,看见远方的大路上,烟尘滚滚,一行羌族游侠,扛着长矛大刀,前来寻访这位少年侠客,愿意追随他成就一番事业。

少年侠客被这些厚道的羌族侠士感动了,汗水终于变成了泪水,他赶忙放下锄头,请这些投奔他而来的侠士到他家去坐。

可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拿什么招待客人呢?

没办法,借邻居酒,杀耕田牛!

等到牛肉熟了,少年侠客捧起酒碗,眼角含泪,对追随而来的羌族侠士们说:“各位兄弟,我董卓何德何能让你们抛家舍业,千里迢迢来投奔我,太瞧得起我了。我从心里面想带领你们,在这混乱的世道中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你们也看到了,我这个穷样子,两手空空,若是你们跟了我,吃喝都会成问题,是我无能啊!兄弟们,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喝了这碗酒,大家散了吧,对不起呐……”

话未说完,豆大的泪珠就扑簌簌地低落到酒碗里。

一番话说的羌族侠士猝不及防,皆低头叹气道:“唉,您看说的什么话?董卓你仗剑天涯、侠肝义胆,我们才千里迢迢来投奔,没曾想你自己穷成这样啊。唉,是我等鲁莽了……”

最后,大家吃完了肉、喝饱了酒,心满意足地打着饱嗝,一哄而散。只留下孤零零的董卓,守着一口空锅,看着暗淡的火堆黯然垂泪。

此后一连好几天,他再也没有下田耕地,就坐在空落落的院子里,傻傻的望着天空,久了,悲从心起:“我董卓有志有才,却只因为无钱,竟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老天爷为何这般不公平?”

二、他是真心为国的赤诚将士

正悲愤的出神,忽听到远方阵阵的马蹄声,不久就烟尘飞起。董卓心里惊异,擦了擦眼睛,定睛一看,顿时愕然。

多达千头的牲畜正被人驱赶着往这边走来,有牛、马还有羊,还在吃惊的董卓来不及想是怎么回事呢,就听那些羌族侠士喊道:“董卓,上次我们去你家,你把家里唯一的耕牛杀了款待我们,这是何等的豪情!我们没有看错你,你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吃掉了你一头牛,现在我们还给你这么多牲畜!此外我们还有一个请求!”

(影视剧中董卓扮相)

董卓呆呆地:“额……”

羌族侠士喊道:“董卓,我们这些人发誓今生今世追随你,上刀山下火海,绝不回头!此言此誓,天地为证!”

董卓又感动得泪眼婆娑,扑通一下就跪了下来,哭喊道:“兄弟们,想不到你们如此赤诚,我董卓拼了命也一定要带着你们闯出名堂来!今日我董卓在此起誓,以后只要我董卓有一口吃的,就绝不会饿到你们,如若违背,让我死无葬身之地!”

至此,少年侠客的董卓以其良好的名声,汇集了众多仰慕者,在乱世中开始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

此后不久,董卓的名声越来越响,连凉州刺史都听闻他的大名。于是就派人把董卓找来,问他:“你这年纪轻轻,有何才能,为什么那些羌族侠士都愿意追随你?”

董卓微微一笑,一个口哨,就见一匹战马疾奔而来,他纵身一跃,骑到马背上,伸手搭弓,左右开弓,弓弦之声不绝于耳,其射箭频速比别人快出一倍。

一看这身手,凉州刺史惊呆了:“怪不得,羌族侠士这样崇拜你。以后这边荒的战事,就多多拜托你了。但……没有报酬,你……意下如何?”

董卓掷地有声的说道:“为国奉献是我应该做的,不要看国家给没给我发工资,更要看我为国家做了什么!”

好一个对国家赤胆忠心的少年侠客,此后的他,就在边荒境地率领着投奔他的羌族侠士,平定周边乱局。

三、他是体恤士兵的铁血军人

要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有才有能爱奉献的人组织是不会忘记的。董卓30岁这一年,凉州刺史向朝廷推荐了董卓。于是董卓就入京师洛阳,成了皇家羽林郎,领到了他的第一笔工资。

当了好些年的志愿者,在而立之年终于入编,正是成为东汉的一名国家公务员。

入了京城一呆就是五年,却不知这五年是董卓最难熬的日子。

(今天的洛阳古城)

要知道洛阳作为东汉的国家首都,不单是物价昂贵,最要命的是高多吏多,一个搬砖拍下来就能砸到一片高官!而董卓只是一个小小志愿者出身的羽林郎,在这样的官场环境下时常让他倍感压抑。

这五年来,董卓没日没夜地给上级写信,表决心:领导派我上前线吧,只要我能打战,肯定胜利!京城我真的待不下去了,这里整天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这样的日子不适合我,我是个军人,我需要上前线,去冲锋,去立功。

乱世机会多,在董卓36岁,他渴望的机会来了。

西羌部族反抗汉庭,发动了叛乱。董卓主动请命,终于以中郎将军司马的身份,奔赴了前线。

这个军司马就是参谋官,其实是个闲职,是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要是平常人弄到这么个官职,等于是被贬了,心情好不到哪去。但是这个倒霉的官职对董卓来说,如同龙归大海鸟入林,因为他是一个典型的铁血军人。

(战场想象图)

一回到战场,他就率领着追随他的羌族勇士们,直杀得叛军丢盔弃甲,屁滚尿流,胆战心寒!

捷报传来,汉廷欣喜若狂,立即提拔董卓为郎中,食禄三百石。这个职务类似于现在的营长,有战前指挥权。此外,还赏给董卓九千匹绫罗绸绢。

董卓望着丝绢说:“这么多的绢,要是做衣服的话,我一辈子也穿不完。再说了,我董卓杀敌是为报国,又不是为了这些赏赐。就把这些丝绢都分给兄弟们吧!”,此举赢得了手下士兵的衷心爱戴。

要知道在三国群英里,把朝廷的赏赐全部分给士兵,曹操没做过,刘备也没做过,只有董卓做了。倘若董卓把他这种风格坚持下去的话,未来的天下,或许没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什么事了,也没有后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图书)

这样的沙场浴血、义骨侠风一直持续到董卓52岁。

结语

后来的董卓大家都知道了,做了很多坏事,为历史所不齿,这里就不具体说明了,但是不能否认董卓前半生的德行和形象。我在这里不是替他辩解,只是想客观论述。

“人之初、性本善”,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人性的认知,趋于好的一面。董卓前半生的时候肯定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少年游侠,不惜杀掉家中唯一的耕牛款待朋友;为了国家,他不计报酬,无怨无悔地奉献和牺牲。

但是,在这几十年的成长生涯中,他也由此前对权力的一无所知到感受到权力带来的快感,他看到了自己无悔付出和别人在他付出背后的疯狂享受,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涌上心头!

凭什么啊?凭什么付出的是我,而享受的是别人?

心态彻底失衡了,从此万劫不复。

此后的董卓,再不复昔日的侠肝义胆,忠君爱国,他的前半生定格在52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