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大书法家蔡京,究竟是忠还是奸呢?下面我们就用历史资料和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来进行分析与评价吧!
一、文献记载: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北宋熙宁三年进士,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曾经出使辽邦,还朝后拜为中书舍人。与其弟蔡卞同掌书命,朝廷荣之。后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从上面一段文字可以看出:蔡京具有真才实学。年轻时考取进士,从地方官逐步升迁,行政、外交都干过。不是靠裙带关系当的官,也没有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全凭他自己的能力与才干。
二、蔡京是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元老”,先后四任宰相,长达十七年之久。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变法顺利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一一面世。解决了北宋面临的种种危机。新法推行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政府收入有所增加。
三、他在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促进了农业生产,造福四方百姓。
四、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重新使用变法者,任命章惇为相。不久,蔡京回都城,任户部尚书。《重刊兴化府志》说:“章惇复变役法,置司讲议,久不决”。蔡京见状,主动上前积极配合,帮章解决问题。“京谓惇曰:‘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然之,雇役遂定差雇两法。十年间,京再莅其事,成于反掌,两人相依以济”。
这一记载说明,蔡京对王安石的新法很有研究,对王安石本人也十分敬仰。在王去世八年后,蔡京仍继续宣传和介绍他新法,使王安石的遗志有人继承与发扬。现在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持肯定态度,为什么单独贬低蔡京呢?
五、蔡京当政时期,社会救助制度推行力度之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他推行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制度,无疑是北宋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后来的元、明、清三代之上。是蔡京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如此造福社会,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怎么能说成奸官呢?
种种善政,足以说明:蔡京忠于大宋王朝,锐意进取,改革弊政,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造福百姓;建立社会救济制度,关心黎民疾苦,政绩卓著。连任三朝元老,四任宰相的大政治家。历史上有谁能比呢?
另外,还可以举出一些旁证材料;例如:蔡京四辅国时期(1102—1125年)有个叫孟元老的人,崇宁二年(1103)到了东京,1127年南迁,寓居东京24年。孟离开后,念念不忘昔日东京繁荣景象,后来写了一本《梦华录》。在《序》中说:“(东京)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在12世纪初期,东京曾经是世界上一个繁荣的城市,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商业中心。在孟元老心目中,东京简直成了“世外桃源”!这种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民生安乐的一派太平盛世景象。正好是在蔡京任宰相时期,难道没有蔡京的功劳吗?
除了《梦华录》的旁证外,还有宋徽宗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一世界名画也把那时的东京繁荣景象记载了下来。告诉后来人,在12世纪初期宋朝东京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最美丽的城市。
其实不仅孟元老、张择端是这样,其他人也同样喜欢过这种太平安定的日子。既然当时东京那么繁荣,“太平日久”,又刚好是在蔡京四辅国时期;所以称他为太平宰相是恰如其分的。
还有一条值得提及:蔡京不仅是个政治家,而且是个诗人和书法家。他多才多艺,诗文和书法都有很高的造诣。例如诗词:
送郝玄明使秦一首(题画诗)
送君不折都门柳,送君不设阳关酒。惟取西陵松树枝,与尔相看岁寒友。
词.西江月: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蔡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词.丙申岁闰元宵:
闰余三五轻寒峭,雪过晴云如扫。天仗下临蓬岛,正耐莺花绕。
华芝回荤端门道,万炬烛龙衔耀。楼上风传语笑,归似钧天觉。
词.宝鼎现?
华林芳昼,春水绿漪,金池琼苑。韶景丽,千重锦绣,万顷玻璃铺净练。长虹跨浪,非烟非雾,一簇楼台,水面竭首秋千。波舫锰,惊鱼潜鸥远。君王共乐,星列羽卫,修楔豫游水殿。凝望处,珊瑚鞭袅,天骥将军遵路款。云镜迅掉,风旗叠鼓,矫首龙舟出岸。时乘殿外,宝津楼下,见华芝回荤。三解力引雕弓,百中穿杨神武箭。长空望羽,缥缈云中落雁。九衙十里花光转,万岁声鳌扑。洛浦人归,瑶池饮散,有莺啼蝶恋。’
(按:此词牌当为《宝鼎现》,然与《词律》《词谱》不合,不知是否又一体。)
蔡京的散文写的也挺好,他著有散文集《保和殿曲宴记》一卷、《太清楼侍宴记》一卷、《延福宫曲宴记》一卷,均被南宋的王明清收入《挥尘集余话·卷一》中。有载:蔡京之孙蔡微“自云:‘当其父祖富贵鼎盛时,悉贮于隆儒亨会阁。此百分之一二焉。国祸家艰之后,散落人间,不知其几也’”。其《保和殿曲宴记》与《太清楼侍宴记》也收录于《说郛三种》第八册。以上三种已在1988年、2001年出版。
同时他还著有《宣和书谱》二十卷:该谱不著撰者姓氏,所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帖,首列帝王诸书为一卷,次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为四卷,次列行书为六卷,次列草书为七卷,末列分书为一卷,后附制诰。所记书家近二百,上起汉、魏,下迄赵宋。《四库全书提要》云:“宋人之书,终于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与欠!”据《福建艺文志·卷三八·史部·十方谱录类》有载:“《宣和画谱》二十卷,仙游蔡京等著。《铁琴铜剑楼书目》云:不著撰人姓名,盖当时米襄阳、蔡京等奉敕纂定者。”
尤当推崇的是:蔡京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蔡京书法颇妙,初师蔡襄、徐季海,不久弃之;改学沈传师,又厌弃;改学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因而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为海内所崇尚。
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古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
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据说,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
蔡京的存世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蔡京忠心事君,忠于朝廷,忠于职守,治国有方。三朝元老、四任宰相,长达17年之久。2他积极推行变法,实行改革,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为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3他关心民生,设置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等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后来的元、明、清三代之上”。因此,应当说蔡京是一个大大的好官。为什么却说他是个奸臣呢?
据《宋史》《蔡京传》记载:蔡京于崇宁元年(1102)第一次任宰相,后经二次、三次任相,于宣和二年(1120)“令致仕”,时年74岁。六年后,“再起领三省。到宋徽宗在位期间,蔡京已是四当国,“目昏眊不能事事”,只好由儿子代写奏章,上朝面君。正是因为第四次辅国未了,后来发生了宋钦宗改弦易辙,金兵攻陷东京,打砸抢烧,掳走徽钦二帝……
这正是蔡京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他在人生暮年,“目昏眊不能事事”尚且主政,岂不出事?这不仅是他本人贪恋功名利禄的过错;朝廷用人不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因蔡京长期执政,特别是支持王安石变法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反对者视新法为洪水猛兽,把王安石说成是乱臣贼子。甚至连太皇、太后也出面反对,哭着向神宗诉说:“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把天下搞得大乱呀!”结果,神宗罢了王安石的官。蔡京作为王安石的得力干将,必然遭到诬陷与打击。嫉妒者、反对者,大有人在。
宋神宗死后,子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听政。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尽复旧人旧法,对新人新法一概排除,蔡京成了被打击的主要对象。《重刊兴化府志》说:司马光秉政,复差役法,为期五日,迫蔡京等完成。“京独如约,悉改畿县差役,无一违者。诣政事堂,白光,光喜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已而,台谏言蔡京挟邪坏法,出知成德军……”政局的变化,蔡京遭受贬低。也使北宋政权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加之,小说《水浒传》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秉公而论,蔡京也与常人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他的确也有缺点错误。如史料记载:“蔡京在任时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岗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为弥补财政亏空,他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做了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是,在“君权至上”的时代,没有皇帝的诏命或首肯,他敢于独断专行吗?以蔡京之聪明练达,他不会干那种“冒天下之大不违”的蠢事的。而且,这些错误与他的政绩和成就相比,应当说是功大于过。客观的讲,蔡京在主政后期,已经年进耄耋,垂垂老也,即使想干的事情也力不从心了。因此,不能把过错完全归咎于蔡京一人。应当归咎于封建社会制度才对。
大家都知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政局危难之际,或者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为了摆脱自己的罪责,往往拿他的臣下作为“替罪羊”!蔡京即是此例。当他被贬官、流放和垂暮之际,那些反对派和势利者,必然会落井下石,进行诋毁与打击;加之小说、野史,不负责任的瞎编乱造,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例如,《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明明是七品县令和大家闺秀,却编成卖炊饼的瘪三与荡妇淫妇。把三朝元老、四任宰相,变法革新的大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说成是谄媚、误国的千古罪人。这是非常不公正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主、法治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也应当重新审视,并给予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比如,今人评价曹操,不拘于《后汉书》和《三国演义》所谓“汉贼、奸雄”的历史定论。史籍清楚的记载:他“挟天子以令不臣”,“篡汉僭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等,劣迹班班。老百姓都知道曹操是个奸雄;骂他“欺君罔上”,不忠、不仁、不义。但是,当代一些政治家,及史学家,却给予相反的评价,为他翻案昭雪,给予正面肯定。
评价历史人物的“忠”或“奸”,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标准:一是否忠于国家社稷(封建时代即忠于君王与朝廷);二是否造福予人民;三是否忠于职守,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四应当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实际、全面、公正的对人物进行评判。
对于蔡京的评价,从以上史料上不难看出他是功大于过的。而且,他也没有曹操那样想“篡汉僭位”;人格上也没有“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劣性根;而是造福予民。他在艺术上的造诣与成就也远大于曹操。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重新对蔡京做出正确评价呢?我认为,起码说他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不至为过吧?
本文作者: 菜敬民
本文为历史真相揭秘大全原创投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