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间谍题材走向末路 需要创新和突破吗「最好看的中国间谍剧」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董铭】“他那优雅而又错综复杂的描述定义了冷战时期的间谍片,为曾被评论界忽视的类型重新带来声誉。”对刚刚去世的英国间谍文学大师约翰·勒卡雷,美联社给予极高评价。虽然勒卡雷那一代创作者正在远去,但间谍片这种古老的电影类型依然活跃在银幕上,并在好莱坞更热衷科幻化、动作化以及全球反恐的大旗下,继续吸引着观众。

勒卡雷写实,弗莱明浪漫

最早的间谍电影可以追溯至默片时代。当时诞生此类影片的土壤来自欧洲大陆对战争的恐惧和臆想。尤其在一战时期,各方间谍都在为了本国利益暗中争斗,神秘悬疑的气氛在黑白胶片上更加扣人心弦,毫无对白的情节也正应和影片主题的特殊气质。

1914年,英国人拍摄的《德国间谍佩里尔》被视为间谍影片鼻祖。而这类电影开始发展和深化,还得益于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希区柯克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了不少作品,例如《擒凶记》《三十九级台阶》等。当时世界正处于两战之间的恐慌期,希区柯克巧妙地抓住观众这种心理,加以挖掘与诱导,如今都已成为银幕经典。

间谍影片和间谍文学最受欢迎的黄金时期,研究界公认是战后的上世纪60年代,也就是冷战思维笼罩下东西方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出现大量间谍小说和电影,由于口味通俗、套路可循,其中既有粗制滥造者,也有不少精彩之作成为后世电影样板。这其中的优秀电影多改编自系列间谍小说,间谍电影也逐渐发展出两种不同风格:一种是以约翰·勒卡雷《柏林谍影》等作品为代表的写实派,基于冷峻犀利的现实风格;另一种则是以伊恩·弗莱明的《007》系列为代表的浪漫派,带有更多幻想色彩和娱乐元素。两者都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间谍题材由此在通俗文学和电影的碰撞下,碰撞出更多悬念和灵感。

传统间谍片需要新突破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传统间谍片作为时代产物也渐渐走向衰退。等到好莱坞制片商在90年代末重新挖掘间谍片时,已经在主题上做出调整:间谍特工们的敌人不是某个国家,而是一些恐怖组织,或者具有野心的大亨、政客;男主角更多依靠个人力量孤军奋战,不再有纪律约束,组织和团队成员也更精简。

除了传统的悬疑和解密,新的主流间谍片加入不少科幻、动作甚至喜剧元素,这是现代观众的口味所向。因此,勒卡雷这一类写实派间谍片显得有些“后继乏人”,不过这一派也诞生了《谍影重重》系列、《间谍之桥》等优秀作品;相比之下,《007》《碟中谍》等系列商业化程度更好,赋予更多想象力丰富的高科技元素和身手凌厉的动作场面。

好莱坞还衍生出许多“反间谍片”“恶搞间谍片”,观众们乐得看到憨豆先生在《憨豆特工》中大搞乌龙,也有麦克·梅尔斯在《王牌大贱碟》中尬舞,以及萨莎·拜伦·科恩在《王牌贱谍:格林斯比》借足球流氓恶搞等。而当人们对纯粹的嘲讽和解构再次厌倦之时,这两年又诞生《王牌特工》这样主打复古风格和动作设计的新IP。正如片中老特工努力栽培接班人,如今的间谍题材也在为创新和突破绞尽脑汁——“间谍”与“超级英雄”在银幕上合流的那一天,或许即将到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