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悠长,短婚匆匆】
——长期婚姻需要哪些条件
【理想阅读原创出品/冯俊杰、朱文波执笔】
核心认识:“狂热的激情从来不适用于婚姻,并伴随对伴侣强烈的占有欲,当你为此感动觉得尤为可贵时,认识就容易走偏。婚姻是长久的关系,立足于此,需要更长效的相处视角。有人在恋爱时注重外表,那么你需要明白它在长期婚姻中的权重。其它方面的考量,也是同样的道理。”
典型事件:短婚风行,居然选择到前妻。一位40岁的短婚男士参加了哈尔滨市妇联组织的单身俱乐部“百人一日游”征婚活动,欲寻一位30岁左右、身高165的“短婚未育”女士。按照他列出的种种条件,为他介绍了一位各方面与他都很般配、同时也与他开列的条件“高度吻合”的单身女士。结果,见面时两人都乐了——他是她的前夫,她是他的前妻。既然从相识到相恋,再从结婚到离婚,她始终是他心里唯一不变的标准,那么为什么会在短暂的婚姻生活后分开呢?(据《爱情婚姻家庭》杂志)
冯俊杰:有杂志记者从婚姻服务市场了解到,20多岁到30多岁的、有过短暂婚姻、尚未生育的女子,已经成为女性征婚队伍中的主力军。是否婚姻的具体形式在现代应有所改变?比如过去强调夫妻必须同床共枕适应生活习惯。但现在的青年夫妻,甚至会因为打鼾难以忍受而离婚。怎么看? 比如“七年之痒“这种文学小说,电影电视里特别爱提的说法。
朱文波:民众熟悉所谓婚姻“七年之痒”,有相当多的附会或者造成自我暗示,而大量数据库分析研究和实际现实,婚姻之痒在四年,而非七年,七年婚约就感情成本和财务成本而言,离婚的随意性远低于四年或更短的时间。
原因大抵在对激情消退后的平淡生活估计不足;恋爱时的形象面具这时呈现出更全面的暴露,让对方难以接受;没有孩子的婚姻在这阶段离婚比例远高于有孩子家庭;年纪轻对再选择获得的机会更乐观,减弱了对婚姻适应的动机。30-40岁的短婚族更多属于前次婚姻失败后的再婚,而再婚成功率一直不高。
冯俊杰:短婚里还有一种常见的心态,比如,“我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或者小皇帝,凭什么伺候你?”
朱文波:是中国特有独生子女现象。掌上明珠似的教养形态,强化的是自我需要的满足。家长教育和个体自身都忽略了,如何在保持个人独特性和群体共性中,达到协调的平衡。
当双方都强调自己需要被照顾,或者以所谓“公平原则”来经营婚姻时,其实就是不肯吃亏和斤斤计较。婚姻关系特有的取悦对方,彼此照顾、妥协和包容都被淡化,这样造成水火不容自然而然了。
冯俊杰:也不排除很多人短婚,是因为“相识很美,相知太浅”,对人的内心了解不够吧?
朱文波:这大概对短婚族的情感经历有较强的感慨性。大多数当事人对浪漫激情给予了过高的期许,以为婚姻可以类似的感情状态维持,强调一见钟情,对谁有感觉,这些文学化的渲染影响了他们对真实生活的判断或者对普通人的家庭生活状态没有设想。
所有短婚族不管他们自己承认与否,其实在婚姻态度上都以“暂时的玩伴”相处模式展开的,所以相处时间短,需要熟悉和了解对方什么茫然无措,但却以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将终身大事付诸感觉,所以“顺境合作”非常容易瓦解。
冯俊杰:传统说法里,大家认为提高门槛找不到郎,降低门槛嫁错郎,你觉得呢?
朱文波:这是部分剩女的短婚现象。我们所处的环境营造了一幅虚妄的生活命题,似乎嫁人是唯一归属,这是对女性是否嫁人的选择权给予了剥夺。真正优质的剩女是以独守自我价值为前提,这本身符合选择优质基因匹配原则,越优秀当然可以匹配的越稀缺。洪女士发生的故事,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问题出在她们择偶观上的自我混乱,所谓条件好都是外在的物化了的条件,既然待价而沽,当然最担心的是贬值,于是有了心理上的大波动,常让人诧异于实际结婚对象和声称要找的对象差距太多太大。就因为不成熟的择偶观,违背了生活中相应的择偶规律:年龄越大的女性应该越挑剔和谨慎,因为你输不起。
冯俊杰:还有“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大家族的事”这样的说法呢?
朱文波:这是有浓厚传统色彩的婚姻形式,生活中有相当比例。本质上属于个人订婚,家长确定。那么现代人单纯的两人世界,掺杂进了众多貌似不相干但各个当仁不让的其他要求,这对两人的感情来说肯定要超负荷,因为当事人活在他人的世界里,要满足不同人的情感需求,感情破裂也属理所当然。
冯俊杰:我还注意到,很多家庭里,婚姻虽然有问题,大家都不满,可是想到年纪大了,不想折腾。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种极端是,“夕阳婚”没必要将就着过,大家好聚好散。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朱文波:老年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晚年幸福,但在具体选择对象时,复杂的亲属血缘关系包括家庭财产安排,的确需要当事人的妥当处置。没有理清重要的财务或者旧的情感依恋,草率结婚,复杂矛盾没法回避,给短婚埋下的隐患,也给晚年生活带来痛苦。相当多夕阳恋以一种变通方式,只同居不结婚其实可行。动机单纯互相照顾,彼此情感上变数不大,不涉及原有家庭中的财产继承,子女抚养各自约定,这未必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冯俊杰:短婚又离婚常常是哪些因素导致的?怎么度过磨合期?要注意些什么?
朱文波:没有哪一桩离婚是完全相同的。主要因素有,对婚姻过高的快乐期望;回避恋爱中的隐患,个人生存发展的诸多问题期望进入婚姻内解决;婚前较少考察彼此对承诺的践行情况;吸引力的回报快速消褪,比如性魅力、安全感、社会地位、认同感;一方有更多的对象选择,婚外情更易发生;
冯俊杰:维系婚姻的容忍、妥协,在心理学上有没有对“度”的界定?什么该忍,什么不能忍?或是对待琐碎的相处,能够有更好的办法处理?
朱文波:一些年轻人更容易在低龄化结婚、低人际关系质量、低收入特点上出现短婚,源于他们的选择并不慎重,结婚和离婚的成本较低,较难面对生活压力所致。我们看到父母的离婚和家庭背景也是预测的重要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婚姻是长久的关系,立足于此,需要更长效的相处视角。有人在恋爱时注重外表,那么你需要明白它在长期婚姻中的权重。
冯俊杰:现代的婚姻本身是否承载有限,个人自由意识强烈,感情走了,婚姻没了,那种坚守婚姻本身的态度,该如何审视呢!
朱文波:现实生活中麻烦的是很多人以短时的虚荣需要为决定标准。有的人渴求持续的浪漫效果,这种不当预期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平淡和真实,那么所谓寻求真爱可能成为爱情游戏也可能被人利用投其所好,造成婚姻的不稳定。
狂热的激情从来不适用于婚姻,并伴随对伴侣强烈的占有欲,当你为此感动觉得尤为可贵时,认识就容易走偏。一旦激情消褪,对方可能需要你重新认识。没有时间证明的感情对婚姻是没有保障的。
过度现实的婚姻也会让人乏味和消沉,外在条件不是带来幸福的必要条件,注重对方个性特质、价值观的吻合,志趣的相似,相处的便利这些更有利于建立有质量的婚姻。
特别要提醒的是,现在社会以交往3、5个月或更短时间进入婚姻的,幸福更多的来自你选择中的赌博运气。
……………………………
【欢迎广大作者投稿“理想阅读”头条号 】
【投稿/广告合作:[email protected]】
【执行主编:梦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