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严厉的父亲往旁边一坐,“虾仔”三兄妹就得在院内天井中的书桌旁,或学习背诵唐诗宋词元曲,或练习临摹书法字帖,或演唱粤剧粤曲。天天如此,不亦乐乎,耳濡目染,“虾仔”的知识才艺长进了不少。
令家人惊奇的是,只要翻起父亲珍藏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战争小说,这好动的“虾仔”就像变了一个人,能坐上半天不挪窝,津津有味地读着,吃饭都叫不应。
凭着父亲用棍子调教出的功底,初中毕业后,“虾仔”竟也考上了县立灵山中学。他头戴硬胶宽檐,横扣帽带的黑色学生帽,身穿齐整的黑色立领学生装,活脱脱像换了另一人,让人啧啧称奇,父母也惊喜交集。
学习之余,学校操场上的各式运动器材,是“虾仔”的最爱,没事就跃上单杠玩上几圈;球场上,他快乐地发泄着无穷的精力……数年下来,半大小子“虾仔”练就了一身好体魄,个子高出同龄人一头,长得浓眉大眼,英气勃勃。
成立于1914年的县立灵山中学,坐落在灵山县著名三海岩风景名胜区内,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
在炎炎夏日,博学的国文老师李先生课余喜欢带着“虾仔”和同学们来到教室后面的三海岩。在这个可容千人,“六月无三伏,一朝有四时”清凉世界里,师生一起观赏评析洞内那些铁笔银钩的历代摩崖石刻。李先生声情并茂地为他们讲解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的次子、钦州知州岳霖所题《过灵山述怀》一诗:
折腰为米本忧贫,流落天南瘴海滨。
千里云山空别恨,十年萍梗可伤神。
拊膺但觉丹心壮,览镜那堪白发新。
归去恩深知感激,只惭无德愧斯民。
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年末,岳飞次子、钦州知州岳霖,10年任满奉诏返回京城临安。他途经灵山县时,有感身世遭遇,作《过灵山述怀》一诗,抒发家国情怀,并刻于三海岩岩壁。
“虾仔”和同学们颗颗年轻的心灵,从李先生的讲述中,知道了民族英雄岳飞忠贞报国流芳百世的故事,愤恨秦桧残害忠良遗臭万年的罪行……
李先生还教会了同学们基本国语,使大家掌握了规范的现代汉语白话文写作,让这些母语为粤语的学子们在以后投身抗日洪流,走南闯北时,在语言上不至于沟通困难。
灵山中学的校园西面,有一石灰岩山峰——翠壁峰,也叫“伏波峰”,山腰中间有一崆峒贯穿其间,远远望去,峒口状如明镜泛白光,故得名“穿镜岩”。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王相吕嘉发动叛乱,汉武帝命伏波将军路博德率10万大军兵发岭南,荡平叛乱,在南越地区开置合浦、儋耳、珠崖等九郡。灵山县其时为合浦郡辖地。
相传,伏波将军路博德南征时路过翠壁峰下,为激励士气,张开千石强弩,一箭将翠壁峰当胸轰然射穿,形成今天的穿镜岩。
李先生不时带领同学们登临穿镜岩,让大家发古思幽,评古论今。遥想伏波大将军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豪气,“虾仔”和同学们意气风发,临风高歌,渴望有一天也像前线的抗日将士一样,仗剑从云,为国建功立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