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概括「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特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只是《水浒》中节选的一个片段,依然韵味无穷,令人不忍卒读,足见施耐庵笔力伸厚。清初的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第26回时曾批道:“须知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联绾激射,正复不定,断非一语所得尽赞耳。”这是深谙施氏之妙笔的酌见。《水浒》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而言,在叙述描写情节结构之中的确深得虚实之真味。

虚与实是相互依存的范畴。作为表现技巧和审美的独特视角,历来都倍受艺术家的推崇。绘画、戏剧、音乐、文学创作都特别讲究虚与实的融合。画论中常有“山实虚之以烟霭,山虚实之以亭台”的经验之谈。讲的就是虚实相生的道理。何谓虚实相生呢?画家的见解是“用笔时,须笔笔实,却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文学家虽没有画家那样阐述得如此透辟,却有着众多脍炙人口的创作范例。《陌上桑》中对采桑女罗敷美貌的描写用的全是虚笔。通过少年、耕者、犁者等见到罗敷之后所产生的强烈的美感效果衬托出罗敷摄人心魄的美貌。对罗敷的容貌之美,虽未着一字,却尽得风流。《三国演义》刘、关、张三顾茅庐一节中对诸葛亮的描写也深得虚实之妙。先借助催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人物和卧龙岗的清景层层烘染、衬垫,使诸葛亮人未亮相而神韵宛在。当这种虚笔发挥到淋漓尽致之时,才让诸葛亮正面出场,从而达到了刘熙载所称道的“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的审美效果。可见,以虚写实,实中见虚,虚虚实实,虚实相生,既是创作的经验积淀,也是品味审美对象的独特视角,而作品的“笔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的旨趣也全在虚笔的妙用之中。

作品中的虚笔运用,主要有伏笔、侧写、间止、虚空、暗示、映衬、烘云托月等一系列手法。实处易,虚处难。作者的匠心,作品的艺术魅力,最能体现在看似不经意的虚笔运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妙用虚笔,不仅使文势摇曳多姿,平添许多逸致情趣,更使林冲的形象格外扣人心弦。

一、 看似闲笔实则伏笔——叙述行文中的虚笔。

作家在叙述故事情节时,为了使情节前后相因,连贯曲折,常在引文过程中有意介入一些在当时看来只是随笔写及的闲笔。这种看似节外生枝的闲笔恰恰是作家为后文情节展开而特意预先设置的楔子,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后文,因而在其显示出作用之前往往不太引人注意。施耐庵是运用这种貌似闲笔实则伏笔的高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最具匠心的闲笔有两处:一是开头交代林冲在沧州牢城处偶遇昔日曾被自己搭救过的李小二。二 接管草料场后,因天气寒冷去沽酒途中意外碰到的山神庙。这两处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整个情节枢纽所在,至关重要。李小二和他的酒店不仅将林冲的过去和现在勾连了起来,更重要的是为从东京来沧州追杀林冲的陆慊提供了露面的场所。

有了李小二的酒店,林冲与高俅、陆谦,林冲与管营、差拨三者之间的冲突就有了交会点;同时,也因点明了林冲曾有恩于李小二,使后来李小二夫妻偷听陷害林冲的阴谋并向林冲 通风报信显得合乎情理,有了依据。林冲在沽酒途中无意间碰到的山神庙,既替林冲预设了个避难所,也给陆谦等人的自我暴露提供了一个契机,使矛盾双方再次交会、冲突,从而最终完成林冲又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这两处在整个行文中似乎只是闲闲的一笔,也似乎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但细一琢磨就不难发现,二者其实是前呼后应又相互构成伏笔。李小二夫妻在酒店里因怀疑而偷听陆谦等人的密谈,虽预感到于恩人林教头身上有些不利,但因一鳞半爪,隐隐约约,模模湖湖而空生疑窦。直到山神庙一节才悬念尽释,真相大白。这段文字之所以扑朔迷离,妙趣横生,与作者巧借闲笔设伏的妙招密不可分。

二、 虚空、间止、藕断丝连——情节结构中的虚笔。

茅盾先生在《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认为:《水浒》情节一松一紧,疏密相间,完全避免了平铺直叙。这一评论完全适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特点。林冲得知陆谦到来的消息后,勃然大怒,买了把尖刀满街里去寻陆谦报仇。正当我们认为将有一场刀光剑影的搏杀时,情节却意外地一虚空,不仅陆谦消逝得无影无踪,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人开始迫害林冲。在店小二酒店里明明有一场针对林冲 的密谋,正当大家为林冲担忧时,林冲不仅平安无事,反而还意外的得到一分看管草料场的美差。林冲心中虽有疑惑,却也看不出任何破绽。当林冲满以为从此就可以平安服役时,却风云突变,一场大火差点儿将他与草料场一同化为灰烬。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将情节结构中的虚空、间止的手法真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情节结构中的虚空、间止就如同交响乐中的休止符,给人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强烈震撼。虚空、间止并非是真的停止,它是情节的一方隐于情节的另一方的叙述之中,一虚一实,似断实续。陆谦谋害林冲的阴谋初露端倪,却故意虚幌一枪,先写林冲接管草料场,但让林冲接管草料场正是陆谦谋害林冲的一条毒计,是实施密谋的开始。然而,这一却虚写,隐而不露,直到草料场大火冲天而起,陆谦等人以为大功告成,洋洋得意的说出真相时,这一虚笔才落到实处。情节结构中的这种虚空、间止,藕断丝连,使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情节的魅力也大为增强。

三、 暗示、衬垫、烘云托月——描写中的虚笔。

我国古典小说一般不太重视景物和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往往也非常简练。施耐庵以其圆熟灵动的手法,综合运用暗示、衬托、烘云托月等手法不仅将林冲刻画得栩栩如生,就连景物、环境和细节描写也气韵生动,着实令人惊叹。

对林冲的刻画,多用暗示衬垫。通过林冲与李小二的谈话暗示林冲的为人和性格。在李小二酒店里又借助陆谦等人的鬼鬼祟祟的神情举止的刻画,暗示林冲的武艺高强和对陆谦这卑鄙小人的刻骨仇恨,从而为林冲后来性格的突变蓄势、垫衬。高俅、陆谦等人的阴险无耻,也更有力地衬托出林冲的善良、讲义气,使林冲更加令人同情。

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服务的。作者巧妙而恰当地借助“风”“雪”“火”几种景物的描写来从侧面烘托、暗示人物的命运,矛盾的冲突。在林冲刚刚接管草料场之时,作者即写道:“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的大雪来”。显然,这漫天风雪,对林冲的命运是一种预示。接着,作者又反复强调风雪越来越大,“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这一阵紧似一阵的风雪,是在暗示林冲正一步步陷入他所不知道的陷阱之中。除正面描写风雪之外,作者又多次从侧面来烘托、暗示风雪之大。草棚倒塌,火盆熄火,沽酒御寒等描写都是以烘云托月手法来暗示风雪之大。

就连二次偷听的细节也写得虚实相间,别开生面。酒店里的偷听是实中虚,虽见其人闻其声,却难窥实情。山神庙里的偷听是虚中实,双方虽互不相见,却句句听得真切,虚实之妙堪称一绝。

施耐庵在这回文字中虚笔运用真可谓是浑然天成,了无痕迹。虽出于平易自然,却最耐人寻味。借用王安石的话来说就是:“看似寻常最奇崛”。这正是虚笔运用的妙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