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鉴赏 >

皇上被关进大牢「嘉靖皇帝」

皇帝躺在床榻上,面色苍白,虚弱不堪。床边跪着的是太子,他握着父亲的手,一脸悲戚。

“吾儿啊,朕命不久矣,这江山之后就是你的了,你可得好好治理啊!”

“父皇!儿臣年纪尚小,您若不在了,侯景那厮对您的位子虎视眈眈已久,儿臣恐难以服众啊!”

“吾儿莫怕,朕为你留了一位大将,有他在,定能击败那老贼。”

“真的吗?”太子喜出望外。“此人姓甚名谁,现在何处?”

“咳咳,此人前不久刚被朕投入大牢,那就是朕为你留的大将。朕一直不重用他,就是为了把他留给你啊。”

太子听了一脸懵:为了把这位人才留给自己所以一直不重用他甚至还把他关进了大牢?父皇这是什么操作?

不久后,这位皇帝驾鹤西去,太子将这位大将召到朝前,对他说:“先帝称你是位能委以重任的大将之才,你可愿意为我所用?”

这位将领气质不凡,听到此话后立马下跪,双手作揖,对这位小皇帝微微鞠躬,神色坚定地说:“末将慕容昭宗定不辱使命!”

这位留下惊奇遗言的皇帝其实是北齐王朝的奠基人,神武皇帝高欢。而这位慕容昭宗也不负所托,之后成功为继任的高澄打败了割据一方的侯景,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

那么,这位传奇人物有着怎样的一生呢?

01 胆识过人,得到高欢赏识

南北朝期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局势十分混乱的时期,政权交替得十分频繁,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许多有才能的人都得到了机会展示自己,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对队伍,若是追随了一个能力不足的领导者,再有才能也是无力回天。

《北齐书》中是这样描写慕容昭宗的:“绍宗容貌恢毅,少言语,深沉有胆略”。

是说慕容昭宗此人长得魁伟沉毅,不爱说话,性子沉稳有胆识,短短14个字就写出了慕容昭宗的大将之风,一个坚毅的豪杰形象跃然纸上。

他生于北方,本来安分守己,受动荡的局势影响,他不得已带上妻儿,投奔表亲尔朱荣。尔朱荣看他一表人才,又是自己的表弟,就十分信任和重用他。

当时,尔朱荣是北魏孝庄帝时期的权臣,因协助孝庄帝登上了皇位而权倾朝野。北魏政权确立之初,尔朱荣觉得“洛中人士繁盛,骄侈成俗,若不加除剪,恐难制驭”,想要趁百官迎接拜见新帝之际,将洛阳官员一网打尽,予以诛杀。

慕容昭宗听闻尔朱荣的打算后,极力劝阻他不要这么做。慕容昭宗认为在新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就无缘无故杀害朝臣是会让天下百姓失望,失去民心的。

尔朱荣刚愎自用,没有听从慕容昭宗的建议,反而觉得他是胆小。

不久后在河阴(今河南省孟津市)借宴请百官之由,将官员们都集中起来后大肆屠杀,手段残忍,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

这场变故让孝庄帝警觉起来,害怕尔朱荣权力过大会影响自己的地位,故而在河阴之变两年后,孝庄帝就以“意图谋反”的罪名赐死尔朱荣。

为了扫清其余党,孝庄帝命人率兵向晋阳进军,围剿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以绝后患。

慕容昭宗念在尔朱氏族对自己有恩,就继续追随尔朱兆。尔朱兆屡战屡败,毫无还手的余地,于是写了一封求援信,想要派人去向高欢请求援助。

此时的高欢刚刚崭露头角。他原本是尔朱荣的部下,曾经劝说尔朱荣自己称帝,但尔朱荣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尔朱荣死后,高欢收编了诸多尔朱荣原先的部队,因镇压流民起义有功而晋升为晋州刺史。

慕容昭宗反对尔朱兆向高欢求援,多次阻止,极力劝谏:“今天下扰扰,人怀觊觎。正是智士用策之秋。高晋州才雄气猛,英略盖世,譬诸蛟龙,安可借以云雨!”

他认为高欢此人野心勃勃,才略过人,向其求助就等于是给他送机会发展壮大势力,怎么可以放任一条蛟龙横空出世呢。

不得不说尔朱氏叔侄两人真是十分相像,他也没有听进慕容昭宗的劝说,反而认为他是在挑拨离间自己和高欢的关系,一怒之下下令把慕容昭宗囚禁起来。

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慕容昭宗的料想。次年,高欢在信都起兵,公开声讨尔朱氏,谴责尔朱氏族都是叛乱分子,宣布自己与其决裂,征讨尔朱势力。

自此之后,高欢的实力逐渐变得强大,有不可阻挡之势。高欢先后击败、收复多个尔朱兆领地,使其节节败退,接连败逃。

见此形势,尔朱兆不禁后悔当初没有照着慕容昭宗的话去做,对他说:“我要是早早听从你的良言警句,今日的我岂会落得这副田地。”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尔朱兆在韩陵之战中大败于高欢,麾下士兵四下逃散,他想就此带着剩余的士卒向西逃回晋阳。

慕容昭宗认为这样逃回去也是一团散沙,尔朱兆需要足够的将士才能韬光养晦,从而伺机东山再起。

于是慕容昭宗命令下属竖起将旗,吹响号角,将逃散的士兵召集回来,振奋军心,整顿好军容后再与尔朱兆一起撤回晋阳。

高欢听说了这件事后对慕容昭宗的印象很深,觉得此人器宇不凡,沉着冷静,是个可用之才。

尔朱兆撤回晋阳的第二年,高欢就乘胜追击,大举进攻晋阳,晋阳很快就被攻陷了。此时的尔朱兆已经信心全无,向北逃逸途中万念俱灰,自缢了。

慕容昭宗本来是向着另一方向奔逃,但见追兵逼近,眼看尔朱氏大势已去,而识时务者为俊杰,就带着尔朱兆的余部和自己的家眷向高欢投降了。

高欢见此十分欢喜,他本就十分赏识慕容昭宗,接受了慕容昭宗及其部下,保留了他原有的官职,还经常让他参与军事会议,商讨战术,十分重视慕容昭宗。

02 屡立战功,击败侯景

在高欢麾下,慕容昭宗屡战屡胜,多次率领精兵锐将平复各地叛乱,地位也步步高升。

慕容昭宗平复宣阳李延孙叛乱,被任命为青州刺史;河南地区寇盗蜂起,独孤信趁机进犯洛州,慕容昭宗水军赶赴并击退独孤信,晋爵索卢县公;讨平刘乌黑起义并擒杀其首领,升任为尚书左仆射。

至此慕容昭宗官居从二品,但自那之后纵使他战果累累,职位也再无变化,高欢似乎是故意不把大将军之位授封给他。

慕容昭宗对此则不是太在意,他觉得高欢的考虑并无不妥,自己的才能还不足以担任大将军的重任,也比不过诸如刘丰生、斛律金等将领那般骁勇。即使被小人诬陷后被投入狱中,慕容昭宗也毫无怨言。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神武帝高欢在临终前向自己的儿子高澄点评了一番麾下诸位将士,历数各人的优缺点,哪些人忠心耿耿哪些人需要加以提防都一一指出。

而对于高澄最忧心的侯景,其统治了河南十四年,势力十分稳固,且有造反的迹象,高欢对儿子说:“少堪敌侯景者唯有慕容绍宗,我故不贵之,留以与汝,宜深加殊礼,委以经略。”

高欢对慕容绍宗评价很高,认为唯一能打败侯景的就只有他了。

高欢病逝后,高澄接掌了东魏朝政。本来镇守河南的侯景见高欢去世后接替的高澄还是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心中大喜,立马就召集军队起兵发起叛乱,还向西魏南梁请降,求取援兵。

南梁皇帝遂命人带兵十万北伐,“援救”侯景。这十万精兵屯兵寒山,与侯景形成掎角之势,并修建防城工事,进可攻退可守。

收到线报说侯景准备用淹灌的方法进攻彭城后,高澄当机立断改封慕容昭宗为燕郡公,正一品官职,授予他开府之权,让他与大都督高岳一起去营救彭城。

慕容昭宗当即领命,率军前往。他深知要解救彭州必须要先瓦解侯景与南梁军队的合作,于是先赶往寒山。在寒山大破梁军,还生擒了其将军,然后回师去讨伐侯景。

侯景军备齐全,实力强盛,对高氏手下的各个将领都不放在眼里,他讽刺高岳“兵精人凡”,没什么才能;蔑称韩轨是“啖猪肠小儿”,是个愚蠢之人,十分猖狂,气势凌人。

而在听闻前来讨伐他的是慕容昭宗后,他大惊失色,脸上流露出恐惧之情,喃喃自语道:“谁教鲜卑小儿解遣绍宗来?若然,高王未死邪?”

“鲜卑小儿”指的就是慕容昭宗,侯景听到是他来应战,吓得以为高欢还没死才派他来对付自己的,可想而知侯景对慕容昭宗的实力十分了解和忌惮。

侯景与慕容昭宗终有一战。大胜梁军的数月后,凛冬降临,十二月的寒风拍打在东魏军队的十万精兵身上。

慕容绍宗率领军队,在激昂的军鼓号角声中策马直前,顺着风一路冲到侯景的阵营前,布好了阵列队形,鸣鼓宣战。

但侯景并没有立马应战,他明白若是此时与慕容绍宗的军队对战,肯定无法打败一路士气高涨的东魏军。于是他对鼓声充耳不闻,静静地等到风声消散才列阵出战。

侯景命令士兵丢掉长矛,仅持短刀和盾牌,让跑得快的兵卒位于最前排,战鼓一起就往前冲阵,不瞄准人,而是专门砍人脚和马脚。

东魏军没有料想到侯景会用这么阴险的战术,很快就一败涂地,慕容绍宗也在战斗时不慎坠马负伤。

慕容绍宗败下阵来,不得已带领余下部队撤退。这一仗让他深刻认识到侯景用心之险恶,也体会到了其底下士兵的凶狠,意识到不能直接和侯景硬碰硬。

他改变了策略,命人挖筑壕沟,巩固防御工事,将侯景固守的城池包围起来,采用持久战术与之对峙。

这招果然奏效。侯景多次想对外求援,送信的士兵都被慕容绍宗抓住了,城中的物资再丰富,也顶不住被长期围困。

几十天后,侯景军中的粮草就耗尽了,甚至有好几个部下出城向慕容绍宗投降。

侯景被逼上了绝路,眼看着军库渐空,寻思不如背水一战,率领余下的部队突围出去,往南投奔南梁。

本想趁着夜色出城,不曾想遭到了慕容绍宗带领着五千铁骑夹击。原来慕容绍宗早就想到弹尽粮绝的侯景一定会找寻机会突围,在几个出城必经之路上都布下了兵力,等候侯景入瓮。

侯景眼看无路可逃,就向铁骑们喊话,谎称他们的亲眷都已经被高澄杀害了,意图扰乱军心。

铁骑军听到后都半信半疑,为了稳定军心,慕容绍宗在阵前拔出佩剑,剑指北斗星,语气坚定地对天发誓他们的亲属都平安无事,众士兵才放下心来。

侯景的奸计虽然没有得逞,但他还是抓住了这一小会的机会钻出了包围圈,向南奔去。

中途他向诸位部下说明了计划,但部众皆为北方人,不愿意抛妻弃子向南渡江,谁能知道这一去要多久才能回到家乡呢?

于是很多不乐意继续追随侯景的下属军官纷纷投降,无奈之下,侯景只能和剩余的八百残部继续向南奔逃。

临到江南,侯景派人给追击的慕容绍宗送去口信:“景若就擒,公复何用!”慕容绍宗恍然:是啊,我能被重用就是因为只有我才能牵制打败侯景,若是侯景死了,我对于高氏就没有用处了。

这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慕容绍宗还是明白的,于是故意放缓了脚步,放任侯景渡江,逃去了江南。后来高澄论功行赏,慕容绍宗被夸赞是最大功臣,册封他为永乐县子。

03 梦境预言死相,水厄难逃

虽然让侯景逃脱,但慕容绍宗此番让侯景元气大伤,短时间内也无法再次集结到足够的军队,对于高澄所处的东魏,他已经构不成威胁了。

慕容绍宗为高澄解决了河南侯景这一心腹大患后,东魏终于能集中力量去对付真正的对手——西魏了。

原来镇守河南的侯景败退后,河南要地被西魏趁乱占领,西魏大将王思政屯据颍川,想要以此为根据地,逐步吞蚀河南地区。

为了瓦解敌人的这一目标,高澄任命慕容绍宗和高岳、刘丰生等人一起去围攻颍川。

然而颍川自古以来就是个易守难攻之地,东魏军围攻了近一年的时间也没能将其拿下,于是东魏军准备以水灌城,迫使敌军出城迎战或投降。

但自从围攻颍川的行动开始后,慕容绍宗就觉得不太对劲。平时睡觉一觉到天亮的他开始频繁做梦,且梦境的内容使他十分不安。

一个是他梦到自己的白头发一缕缕地掉落,最后全部掉光了。慕容绍宗少年白头,二十多岁就开始长有白头发了。

古时称白头发为蒜发,蒜发掉光可不是个好的征兆。慕容绍宗有些害怕自己命数将近:“蒜者算也,吾算将尽乎?”

另一个则更是不详。他梦到自己沉入水中,本来会游泳的他在水中一点力气也使不出来,只能眼看着水面的光亮越来越弱,最终溺死。

在现如今的人们看来,梦境梦到自己死去虽然可怕,但只要不放在心上,不给自己施加暗示和压力,终究是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的,可能过几天就忘了。

但古人还没有这么超前的意识,他们把梦中大喜大凶之事都当作是神的旨意。

慕容绍宗也不能免俗,他惧怕自己真的会有溺死之灾,就经常下水练习游泳,还向神灵祈祷,希望能借此破除灾厄。

他的部下也曾劝过他“命由天定,若真有水厄,再怎么祈求也是没用的;如果没有,那又何必费这么多心思呢?”

对此慕容绍宗只是摇摇头,笑了笑说:“我终究也只是个害怕死亡降临的凡夫俗子。”

正如那位属下所说,灾祸是躲不过的。慕容绍宗巡视筑坝进程,同时窥探颍川城中动静时,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一下子就吹断了他所坐船只的缆绳,还把船往城的方向吹去。

城上的守军以为是东魏军队进犯,吹起号角,用长钩钩住了船,同时弯弓搭箭,乱箭齐发,无数的箭矢向慕容绍宗飞去。

情急之下,慕容绍宗只能弃船跳水逃生,遗憾的是,他浮起来时已没了气息。

一代名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梦的“预言”,按理说慕容绍宗精通水性,淹死的可能性很小,也许是情况过于紧急,他一时紧张腿脚抽了筋,也许是被河中的水草缠住了军靴……过程我们不得而知,慕容绍宗溺死的结局也无法改变了。

慕容绍宗一生久经沙场,战功赫赫,在军中人望很高,将士们都十分爱戴尊敬他,听闻他遭遇意外不幸去世的消息,三军无不悲痛哀婉。

高澄收到消息后更是痛哭不已,追赠他为使持节、尚书令、太尉,谥号景惠。

后来由高氏统治的北齐建立后,慕容绍宗被追认为开国功臣,陪享北齐太庙。

纵然结局令人唏嘘,但慕容绍宗的一生无疑是传奇的。他神勇忠义,生于乱世却不随波逐流,有勇有谋,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后世所传颂。

参考文献

《北齐书·慕容昭宗传》

《魏书》

《北史·慕容绍宗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