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鉴赏 >

白龙江溯源「黑龙江新冠溯源」

白龙江畔油菜花盛开。来自百度

5年前,我曾经去过白龙湖,这个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的大湖,有着“西南第一湖”之称。水域宽阔优美,岛屿星罗棋布,水鸟云集,溶洞成群。难以忘记,坐在快艇之上游湖时那酣畅淋漓的感觉;也曾经体会过风雨骤至,湖面波起浪涌、波澜壮阔之美。

当时,我便想:这样一个烟波浩渺的大湖,它来源何处?是什么赋予了它如此磅礴的胸怀、如此涌动的激情和如此强悍的力量?那会是一个有着怎样伟大生命力的源头?

没想到,5年后,我因着援藏的关系,来到了“天边的若尔盖”。而在这里,竟然找到了白龙湖和白龙江的源头——位于四川和甘肃交界处的郎木寺。这真是一种神奇的缘分。

于是,在一个春天的周末,我便拿起相机,奔向了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

车从县城出发,沿213国道一路向北,经过水草茫茫的热尔大草原,越过若尔盖十二部落的神山以及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日尔朗山,就进入了传说中灵魂栖居的“香巴拉”——郎木寺。

“金盆养鱼”是对郎木寺地形的形象概括。东面是嶙峋光秃、造型雄伟的红色石山,远远看去,像极了澳大利亚著名的乌鲁鲁大红岩;西面是林木森森、流水潺潺的神居大峡谷,朗木寺便位于中间那块风水宝地。这里从唐朝开始便是“茶马互市”的古道,扼川甘两省交界的枢纽。每年都有许多藏民来到郎木寺中虔诚地朝拜。而我此行的目的地,主要是探寻寺庙西南的神居大峡谷,也是白龙江的源头。

郎木寺后面,一条潺潺的溪流蜿蜒而下,宽约五六米,水很清很浅,毫无杂质,在明媚的春日照耀下闪着波光。同行的藏胞说,这就是白龙江了。

溯江而上,前面两座陡峭的山崖相对而立,形成一个深深的大峡谷,白龙江就从峡谷中流出。峡谷入口处,有个“拉则台”,俗称插箭台。后面石壁上彩画着释迦牟尼和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打坐莲台的佛像,佛像下面错落有致的刻写着藏文六字真言。入口左边的高山上古木参天,云雾缭绕;右边便是郎木寺地名来源的山洞,即“仙女居住的地方”。洞口扁阔,朝拜者需躬身而入;洞内豁然开朗,挂满了哈达和经幡,显得神秘而吉祥。左侧的钟乳石便是传说中的“仙女”了。离仙女不远处有个向内深陷的洞,约有两米长,叫“中阴洞”,一块形如灵芝的石头撑着洞顶。几个藏族同胞正在钻洞,据说钻过后便完成了从前世到今生的轮回。

从洞中出来,继续溯江上行,只见溪流越来越小,终于看到了几处泉眼,上面的石壁上用汉字和藏文书写着:白龙江源头。无比清冽的泉水从谷底的碎石和侧面的石壁中汩汩流出,汇集成白龙江最初的模样。这泉水被当地人称为“乃溪”(圣水),听说它十分神奇:冬天再冷不会结冰,大旱之日不会干枯,暴雨之时不会洪涝,冬暖夏凉,四季清澈。

我虔诚地用双手掬起一捧“圣水”,喝了一口,满嘴的清凉和甘甜顿时把旅途的劳累一扫而空。我感恩和感叹着大自然的造化,就是这小小的几眼泉水,最后竟成就了一条滔滔大江,养育了无数生灵。(曲 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4月13日 第 12 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