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即将来临,对这个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身在他乡的人都盼着回家了吧?守家在地的人也该筹谋好一家的团圆饭了吧?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或者拜月节。它源于上古,普及于汉,始定于唐,宋以后盛行至今。中秋节以月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乡思亲之情,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和美幸福。在此,笔者概不赘述。
饮宴赏月是自古就有的中秋习俗。对于“舌尖”挑剔出了名的天津人,中秋除了团圆赏月,月色下的味觉盛宴也是绝不能少的。
陆珍熊掌烂,海味蟹螯咸。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韵》中,这样将海蟹螯足与熊掌合提并论,盛赞螃蟹美味。据查,在我国古时的中秋宴俗中,明代宫廷就时兴吃螃蟹,后传至民间。
今天,不妨谈一谈津门中秋宴上的“老客”──满膏满黄的螃蟹。中秋吃螃蟹,靠海的地方,人们吃咸水螃蟹;不靠海的地方,人们吃淡水螃蟹。然而,在天津,螃蟹这种盛产在海与河中的美味,都是百姓的口福。
暮秋,正是螃蟹膏肥黄满的黄金时节。如若错过了,想再满足你的味蕾,吃上一口“本地的”,恐怕要等来年了。一句本土老话说到如今──“借钱吃海货,不叫不会过”。天津的老饕们,可是这意思?
于是,家家户户备宴之时,买螃蟹就成了头等大事。
“二哥,干嘛去?”
“买螃蟹──”
“伯伯,从菜场拎了嘛回来?”
“大螃蟹(音 “大旁开”)”
“还不赶紧去!再晚,大个儿的(螃蟹)都被人捡走了──”
……
这就是中秋节前的天津卫。就为吃上这螃蟹,家家户户可都没少费心啊。
虽说不只天津,全国范围内许多地界儿,苏杭、潮汕、扬州等地的中秋宴上都有螃蟹。但是,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是退海成陆之地。老天的这番眷顾,让天津人的餐桌美食从来不单调。渤海湾的梭子蟹,脂膏肥满,肉质细腻洁白,盖子尖上那都是塞满肉的。毫不夸张地说,那鲜美的味道的确能让舌头上瘾。更何况,在宁河一带还有着闻名全国的七里海河蟹。
“南有阳澄湖,北有七里海”,说的是七里海河蟹的美誉度与阳澄湖大闸蟹齐肩。七里海的河蟹曾与银鱼、芦苇草齐名,被当地人视为七里海的“三宗宝”。七里海是中国濒海典型的古泻湖湿地,水质洁净,富含微量元素,也使得这里出产的河蟹品质优良,深受天津百姓喜爱。
天津人常把螃蟹分为尖脐、圆脐和花脐。雄蟹俗称“尖脐”, 雌蟹俗称“圆脐”,未成熟的雄蟹称“花脐”。 蟹的烹饪有炒蟹、呛蟹、醉蟹、打蟹酱等等多种做法,但津门中秋宴多选清蒸蟹。雄蟹有膏,雌蟹有黄,海蟹与河蟹也各有各的好。食者尽可以依据口味爱好,择而食之。食用时,以蟹肉蘸取姜沫、醋汁、香油调和的小料,佐以白酒,别有一番风味。
宴上的螃蟹也好,桂花酒、糯米藕和鲜花饼也罢。中秋佳节,赏月源于庄重的祭月仪式,但宴饮的加入为它增添了许多轻松和欢娱。赏月时,人们托月追思,寄予美好祝愿;宴饮时,人们享受团聚,述说变迁,咂摸出的是那更美生活的新味道。
来源: 天津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