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想象中的样子和实际中的样子「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

放大缩小默认上一篇

拒绝表现主义泛滥的激情和强烈的色彩感,奥托·迪克斯用变形、夸张、讽喻等手法揭示现实

奥托·迪克斯(德国画家)

奥托·迪克斯在德累斯顿的美术学院接受训练,演练出一种自然的构图才华,对颜料运用和绘图技法也有了详尽透彻的了解。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开始用蛋彩(颜料与蛋黄混合)作画,画面完成后再用半透明的乳胶清水釉料涂层加以覆盖。迪克斯用这种技法营造出画面的光泽质感和透明的色彩,让这幅《大都会》三联画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滑稽讽刺的气氛。

三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画面中,画家生动地图解了爵士乐时代寻欢作乐的富有的“光鲜上流阶层”与挣扎于艰辛困苦中的不幸群体——赤贫者、娼妓和边缘化流民——之间的强烈反差。这组三联画有着一种强烈的戏剧感——左边的乞丐仿佛正凝视中间灯光明亮的舞台,而最右侧造型奇特的雕塑状物体则类似于舞台上奇幻夸张的布景。这些特征强化了城市场景的非现实感。迪克斯在画中还涉及了性爱欲念与自然退化(让位于城市空间)的主题。他笔下的女性通常妖艳、充满肉欲,但同时又显得天真无邪和不可亵玩。正是这种矛盾对立特质的融合让《大都会》成为了一种象征——单纯为享乐本身而寻欢作乐的象征。

《大都会》

材料:板上蛋彩

尺寸:181cm×403cm

藏于德国斯图加特艺术博物馆

“有的事物无需注解。

于我而言,行动向来比言谈重要。

我以眼观世的人,不是哲学家。

所以在我的画中,我一再表明态度,

展示现实中存在的一切和因为真理之故

必须说出来的一切。

——奥托·迪克斯”

乞讨的退役士兵

一名痛苦的无腿乞丐停驻在口,愤怒地扫视一群妓女以类似军人队伍行进的方式从前鱼贯而过。他也许想起了以前的美好时光,那时他身体健全,身穿制服。乞丐的人物形象是以迪克斯本人为原型创作的。

爵士乐队

一支美国的爵士乐队在柏林的家夜总会演出,观众是穿着精致优雅的特权富贵阶层。迪克斯以乐手的外貌来戏仿德累斯顿的社会名流:吹萨克斯的主音乐手的容貌是参照了德累斯顿艺术学院的一位主任阿尔弗雷德·舒尔茨博。

奢华细节

画中的人物服装面料与质地类型相当丰富,迪克斯在此展示了他的艺术表现技法与功力。比如红头发女人的浅绿裙装。中间画板上另一个完美实现的细节是粉色的羽毛扇;一位异装癖者手持这把大扇子,扇子衬托在他(她)头后,仿佛圣像光环。

突出的对比

右侧画板前景中,一名妓女走过柏林的繁华时尚街道,她那摩登的鞋子很显眼。鞋子呼应了中间画板上酒酣舞热的女性,同时与此妓女身后因战至残老兵的断腿构成鲜明对比。

迪克斯:“我要么臭名昭著,要么流芳百世。”

奥托·迪克斯,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客观运动画家。迪克斯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铁匠,母亲是裁缝。在那个年代,这样人家的孩子本来与艺术无缘。但是迪克斯的一个小学老师发现了他的绘画天分,他那个在飞针走线之余喜欢看书的母亲也鼓励他。就这样,他课余在画室做学徒,十九岁时进了美术学院。36岁时任德累斯顿学院教授。

尽管在二十年代初生活拮据,但二十年代对于迪克斯来说是一个格外多产而成就斐然的创作期。除了大量大幅油画、水粉画和水彩画,他还创作了一系列重要的版画。

“我要么臭名昭著,要么流芳百世。”奥托·迪克斯年轻时曾这样定义自己。事实证明,他两者都做到了。这位20世纪著名的德国新客观主义绘画大师在历史的沉沉浮浮中饱受褒贬。而今,迪克斯的作品又被重新发现,并以其真实的震撼力量呼唤人们直面真相。

“一战”爆发后不久,迪克斯入伍,主动报名参加机枪部队,在法国和俄国参加了一系列重型武器战和沟壕战。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迪克斯回忆初衷:“战争是件恐怖的事,但也是件壮烈的事,我无论如何不能错过它,必须看到在这种不可控的情况下的人,才能了解人之一二。”

他很快了解到,这是一次终其一生也难摆脱的恐怖体验。战后数年,他持续做一个噩梦,梦里他必须一次次爬过被炸毁的房屋废墟,穿过不堪承受的可怖沟壕,废墟在梦里不断延伸。

战争改变了迪克斯原先的表现主义画风。1925年,他的风格被定义为“新客观主义”:拒绝表现主义泛滥的激情和强烈的色彩感,用变形、夸张、讽喻等手法揭示现实。迪克斯对此回应:“我要展示事物在现实中的模样。生活根本不是五彩缤纷的,它要灰暗得多,在声调上要安静、简单得多。”

战时三年,迪克斯利用空隙,创作了六百多幅素描、水彩和水粉画。1923年秋到1924年春,迪克斯在这些画作的基础上,用半年时间完成了《战争》。

1933年,迪克斯被纳粹当局剥夺了在德累斯顿艺术学院的教授教职。四年后,迪克斯的反战作品因为“可能会对德国人民的战斗意志有不利影响”,被纳粹定性为“堕落的艺术”,他的260幅作品被没收充公,一部分被烧毁。

1945年“二战”末期,迪克斯被强征入国民掷弹队,随后被关入法国监狱,成为战俘,第二年才被释放。

1947年,他创作了最后一件战争主题的大型画作《战俘自画像》,画中55岁的迪克斯面容颓丧哀戚。这与1914年他的《战士自画像》形成强烈反差:那时的迪克斯眼中似乎有火焰燃烧,像是随时准备冲向战场。

晚年的迪克斯这样定义战争:“战争是祭坛装饰品,是一个寂静和安宁的所在,人类在它周遭喧腾,战争是一个冥想地,是一个并不理想的无名战士纪念碑。”

(综合整理自《艺术通史》、有画网、99艺术网等)

奥托·迪克斯(德国画家)

画家奥托·迪克斯(otto dix)生于德国的翁特姆豪森。一次大战时应征入伍,在战斗中多次受伤。奥托·迪克斯对战争的愤怒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奥托·迪克斯早期以各种风格作画,从印象派到立体派,最后转向达达派。二次大战后,奥托·迪克斯摒弃了写实方法而以明确的表现主义进行创作。迪克斯的作品呈现了欧洲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气氛,也透露出当时的时尚潮流。1937年,奥托·迪克斯被纳粹列入“颓废艺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