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曾经历,我们也许永远都不知道美好的生命背后,需要有那么多默默无闻的守护!——题记
妈妈病了,120急救车载着我们一家人直奔市医院。从5月7日入院,到5月15日出院,9天的时间里,我们有太多的感触和感动……
感触一:行云流水,无缝对接的救治
当120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提着心电检查仪器和担架快步踏进房门的那一刻,我揪紧的心仿佛在一瞬间就安定了许多。妈妈当时看起来很不好,呼吸困难,浑身颤抖,手脚冰凉……我焦急不已却无能为力。检查,询问病情,急救处置……在救护车上,吸氧、测温、随时的病情关注,在车辆到达之前通知准备好轮椅。进入医院马上有护士引领,做检查,进病房……我去办理入院手续的功夫,妈妈已经住进隔离病区开始接受治疗。
特殊时期,给原本就繁琐的工作又增加了很多麻烦,既要安全又要救人。没有像没头苍蝇似的找不到东南西北,没有因项目的繁杂有所耽搁,这个过程比我想象中顺畅太多。当妈妈的病床旁挂起药水,当她的体温回复温暖……我的心也彻底放下了。
感触二:救人也要救心
住进心血管内科之后,妈妈的病情似乎稳定下来了。可根据妈妈的情况,医生建议造影做进一步的检查。但妈妈拒绝了,而且很坚决。
关于造影检查我和爸爸也多次和她商量,但妈妈一直不同意,我问过几次才弄明白原因。原来,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小时候经历了困长春的艰苦岁月,虽然活下来了体质却一直很弱,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先天不足,以至于后天麻烦不断。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的身体一点儿问题也没有的时候很少很少。如今,75岁的她有20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又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脂等其它病症……她觉得自己的身体条件不好,风险可能会很高,万一出现问题还不如就这么得过且过,她不想成为任何人的拖累和负担。
我和李佳医生说了妈妈的担心,医生解释说,造影只是一种更有效的检查手段。她也很温和耐心地和妈妈解释,告诉她只有更清楚地了解心脏内部的情况才能做更有针对性、更准确的治疗;告诉她这已经是非常成熟甚至普遍的检查手段……心结打开了,妈妈终于同意做造影检查。
感触三:艺高人胆大,自信的人会发光
尽管妈妈同意接受造影检查,但在心底还是有隐隐的担忧。5月11日早晨,在我们做好准备,静静等待接应去导管室的时候,妈妈忽然郑重其事地和我说:“如果因为我自身的原因出现什么问题,你可绝对不可以去找医生麻烦!医者仁心,没有医生不想医好病人!”
导管室那扇冰冷而厚重的门关上了,我坐在门口,默默祈祷医生不要叫我,默默祈祷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好了!可以回病房了。”可是,医生叫我进去,然后我看到了一块屏幕……
医生告诉我妈妈的一处血管堵塞超过90%,如果不是他指给我看,我甚至不知道那里是有一根血管的。细细的一条灰线随着心脏的跳动时隐时现。医生告诉我这种情况的可怕后果,又给了我三个治疗方案,告诉我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告诉我可能出现的风险……我犹豫了,因为那些风险都很可怕。
我不知道自己的声音是不是颤抖,但我知道自己的手是颤抖的。我问医生各种风险发生的几率,虽然那个数字听起来并不高,但医生也告诉我“一旦落到患者身上就是百分之百!”
我问了又问,犹豫再三,第一次感受到做一个决定是如此的艰难。最后促使我决定签字的是安丰泉医生。他的眼神很坚定,他的神情很自信,让我愿意相信他!
感触四:CCU24小时,见证天使在人间
药物球囊扩张术后,妈妈需要在CCU观察24小时。这里并不安静。房间里有多张病床,多位病人在这里接受观察。陪护家属出出进进;氧气发出咕噜咕噜的轻响……仪器上不同颜色的线条和数字不停地变换,让气氛看起来更显紧张。
房间里护士不时地走动查看情况,更换药水,提醒注意事项。她们会记录每个患者每餐吃了什么,吃了多少;记录她们喝了多少水,排了几次尿;每次排尿还要看一下多少……她们语声轻软,动作迅速,态度温和。遇有不太配合的患者,她们和声哄劝;有人来探病,小护士低声阻拦说“现在只允许一个人陪护,‘咱家’只能留一个人,不能影响其他患者休息……”一个“咱家”说热了妈妈的眼。
夜幕降临,11:00点的时候,邻床正在排便的患者突然大叫一声,然后猛然躺倒。接下来,房间和走廊里便不断传来急促纷乱的脚步声。医生、护士迅速就位,抢救就这么突然开始了。电击、一次又一次的心肺复苏、我看不懂的各种急救措施……这场让我感到惊心动魄的抢救整整持续了一个小时零十五分钟。
病人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了,但医生和护士却没能停下来,她们时不时地还要查看患者的情况,要给病人换药,房间里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稍稍平静下来,我也在这个时候迷迷糊糊了。可我还没迷糊多久,一阵脚步声和说话声惊醒了我。邻床的病人又出现危险了。
抢救从凌晨4:20持续到5:12,尽管医生和护士竭尽全力也终于没能挽留住患者的生命。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的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些护士都很年轻,她们看起来显得有些单薄的身体在那一刻却充满力量!妈妈小声和我说“值班的小护士这一夜一眼都没合……”,语气里满是心疼。
5月12日是护士节,我们也结束观察回到病房。那一天,妈妈问候每一位她见到的小护士。她满是感慨的对我说:“这些医生护士说话都这么和声细气的,都这么尽职尽责的,咋还能有医患纠纷呢……”
术后,妈妈的自我感觉良好,说很久没有感到呼吸那么顺畅了。
5月15日,妈妈可以出院了。出院前,主治医生叮嘱妈妈按时吃药和平时的注意事项,把我们加入“市医院支架术后医患交流群”,告诉我们有问题可以随时在群里咨询,每天都有值班医生会给予解答……
我们一身轻松地离开医院,那些陪伴了我们9天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却仍在继续忙碌。回到家,妈妈在群里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却又觉得言犹未尽,说自己表达的语无伦次,要让我代为表达。可当我提起笔来,却有我作为一个女儿所想要表达的心情。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感慨,不知让多少人泪目。尽管我们知道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我们终将与深爱我们的人诀别,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职业,他们在始终努力,让诀别离我们远一点,再远一点!
后记:在医院的9天有很多令人感动的瞬间。
医院的每一位护士们都语声轻软,态度温和。打针的时候,她们会说“我的手有点儿凉”;会提示患者“慢一点儿,别着急。”口罩遮挡了她们的容颜, 但我们相深信每一位护士都是美丽的。
一位负责CCU清扫和内务的工作人员帮助家属照顾病人,一边和病人聊着贴心的话一边帮病人梳头,没有头绳,她把自己的头绳摘下来给病人用。我们离开CCU后,在走廊里遇到她也热情的打招呼。出院那天再次遇到,得知我们要出院了,她说“好!欢送!”让人觉得很是温暖。
以往去医院看病有过那样的经历,就是不时的跑上跑下,跑东跑西,没头苍蝇似的到处处乱撞,要排号,要等着取检查结果等。这次,我们只需要按照护士的提醒按时去等候检查,结束了便直接回到病房,大大减轻了陪护人员的负担。
负责日常卫生清扫的保洁人员,每天数次出入病房。清扫垃圾,地面消毒,窗台、门窗,连门把手都擦拭的干干净净。
治病救人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工程,每个环节的顺畅对接,争分夺秒的积极救治,离不开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也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和制度。我们相信,这些令人难忘的瞬间背后一定有一位最好的当家人!
致敬!市医院胸痛中心的全体医护人员!
致敬!每一位健康的守护者!
患者李锦华家属
来源:敦化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