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想买这本书,是被它包装上的话所吸引的,那上面写的是:请勿在公众场合看这本书。为什么呢?那上面写的理由是以免流泪遭围观。嘿,作者挺坏,这就紧紧抓住了我这种不信邪读者的痛点了。
其实故事也没有特别悲惨,其实挺日常的,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故事越接近我们的生活就越具有感染力,老太的离去、希望和理想、被打磨的人、建房子的母亲……都是已经经历、正在经历、将要经历的事情,它们真实到残酷,深入到细节,处处都在表达着:人就是被皮囊禁锢,同时又是努力着想超越皮囊的人,那些固执、无意义的环节像是我们为各种“不可得”写下的墓志铭,尽管妥协,但依然生动着。
佛曰:人生八大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蕴盛。活着就注定要尝遍所有的痛苦,只凭着对美的、爱的、善的深沉的迷信,固执地接受着命运的淬炼,偷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也不过如此——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被皮囊牵绊着的的神。
当我们明白这些的时候,就已经很接近最本质的生活了。这注定是一个伟大的悲剧,当文字照进现实,我们心里的英雄主义也会为自己而欢呼——就像将军归来初见故园时猛然发出的一声叹息。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呢?可能有人会告诉我,我们还有灵魂。的确灵魂可以不朽,灵魂却摆脱不了朽腐。但世上真的有灵魂么?我们就暂时相信有的吧。但奇怪的是玄幻小说中记载的那些在地狱或天堂游荡的灵魂,他们的愿望也不过是再得到一具皮囊——那个破败的、卑贱的,但又是真实存在着的皮囊,因为也只有皮囊才能让你体会到这世间真实,再来这个世界上爱一回、恨一回。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皮囊。
这是一部带着自传性质的散文随笔,作者蔡崇达,他在这本书中叙述的是自己的故乡亲人以及朋友。用一个个温馨又残酷的故事来展现福建一个小渔村的故事,用皮囊一词表达他对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我记得那个活得很用力的阿太,切菜跟切排骨一样,将死时还发出“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的感慨,我惊讶于这种气度,但是生命本该轻盈,耿耿于怀岂不违背了生命的本意?在《厚朴》一章中,厚朴是个纯粹的年轻人,他会笑得不加掩饰,那时他会说:“我不会允许自己的青春夭折,所以我要让我的无知放肆”他的宣言笨拙而血脉喷张。在《母亲的房子》一章中,母亲倔强地做房子,就是要让已经瘫痪的父亲发起的这个家看起来是那么地健全……
全书不长,我是用一晚上的时间看完的,说实话,这本书有时候会出现一点生涩的文艺腔,但它没有回避喜怒哀痴贪等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显得很真实。
书中描述了几个人物的命运,包括作者的父母、朋友,当我诧异于他们戏剧化的命运时,又突然顿悟了,这世间上不是正在真真切切的发生着的么?
没有可惜,没有惋惜,这就是世界的真实,风格迥异的人构成我们的世界,他们不是哗众取宠的小丑,他们不需要你的关注,他们就在那里,艰难的活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有人说,世界那么大,但我就想守着你,一生一世。尽管不同,但人的本质又何其相似——身在现在,望向未来,走向未知。所以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人们说皮囊破败——因为皮囊就是要承受这个未知。
这让我想到,时光再潋滟,淌不过流年,纵使往事如烟,仍然感谢你在我的生命中昙花一现。
可以说在脱去伪装的时候,谁拥有的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皮囊,谁又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经历着大多数普通人的爱恨,所以在读的时候,我能想象出作者写这本书的艰难——他需要敞开皮囊,艰难的扪心自问。
经历是最动人的故事,我嘴很笨,不会讲故事,但我会经历,用这具皮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