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一篇最为人所称道「张爱玲在上海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张爱玲的这部《半生缘》,是她的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本这部小说的名字叫做《十八春》,完稿时间是在1951年。


在《十八春》里,男女主人公们离离合合、聚聚散散,最后在第十八章里因为爱国,为了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来到中国东北,以庸俗喜剧般的大团圆结局收场。


原本小说中隐约出现的背景: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给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张爱玲旅美生活后,于1966年开始,将这部小说重新改写了,删除了原本里面包含的时代和政治背景,改名叫做《半生缘》。


这部小说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后,更是家喻户晓,但是今天回看这本书的原著,书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却着实惊到了我,原来张爱玲之所以能够被文坛封神,在这本小说里可以找到无法反驳的理由。


刚看了两章内容,张爱玲被我奉上了“细节大师”、“穿越大师”、“情感大师”三个头衔了。不信我带你来看。



1.细节大师张爱玲


张爱玲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节描写,不仅仅是在外部表现上,更是在内心的思忖中,细腻到令人毫不犹豫地献上膝盖。


我们来看世钧第一次见到曼桢时的画面:“一进门的一张桌子,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她面前只有一副杯箸,饭菜还没有拿上来,她仿佛等得很无聊似的,手上戴着红绒线手套,便顺着手指缓缓地往下抹着,一直抹到手丫里,两只手指夹住一只,只管轮流地抹着。”


一个独自在等着上菜的女孩子,百无聊赖的模样跃然纸上,忍不住想了一下如今,等上菜的时候,谁还会玩自己的手套,估计手机都要刷到冒火星了吧,现代人的生活,比起以前来,真是丰富了好多。



再看张爱玲描写的一段曼璐:“她穿着一件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


我的天哪,我看到这个黑手印的时候,简直震惊了,还有谁能有张爱玲的这种细腻?有谁?你找一个出来我瞅瞅!


2.情感大师张爱玲


前两天刚刷完日本作家神农祐树的《内向优势》这本书,根据书中的描述,基本可以断定,张爱玲是一个典型的内向型性格,不然晚年的张爱玲为什么离群索居,选择孤独终老呢?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张爱玲的内心戏简直是十足的戏精。


在曼桢帮叔惠和世钧洗完筷子之后,“世钧把筷子接了过来,依旧搁在桌上。搁下之后,忽然一个转念,桌上这样油腻腻的,这一搁下,这双筷子算是白洗了,我这样子好像满不在乎似的,人家给我洗筷子倒仿佛是多事了,反而使她自己觉得她是殷勤过分了。他这样一想,赶紧又把筷子拿起来,也学她的样子端端正正架在茶杯上面,而且很小心的把两只筷子头比齐了。其实筷子要是沾脏了也已经脏了,这不是掩人耳目的事么?”



对人物的这种内心细节的刻画,太传神了吧,我这种内心戏很多的人,真的就有电闪雷鸣般的共鸣了怎么办?


还有,世钧帮曼桢找回那只丢掉的手套后,去她的办公室还给她时,又是一段精彩的内心戏:“她看见世钧的脸色仿佛不愿意提起这件事似的,她也就机械地把那红手套捏成一团,握在手心里,然后搭讪着就塞到大衣袋里去了。她的动作虽然很从容,脸上却慢慢地红了起来。自己觉得不对,脸上热烘烘的,热气非常大,好容易等这一阵子热退了下去,腮颊上顿时凉飕飕的,仿佛接触到一阵凉风似的,可见刚才是热得多么厉害了。”


没写到底怎么想的,但是这个脸红了一阵,又红了一阵的小模样,女孩子的心思,你懂了没?


3.穿越大师张爱玲


小说中还有很多生活场景的描写,和现代也非常像,比如过年期间,“街上满地都是掼炮的小红纸屑。”


还有春节期间,商家全部休息了,很多餐厅要“等到接过财神方才正式营业。”

掼炮,这种过年才会有的小玩具,应该在80后的童年记忆中,还会有着一席之地。


每年春节,窗外时不时传来的一两声掼炮,总是会显得周围的空间特别空旷,过年大家都回乡了,城里的街道自然是空空的没什么行人,啪啪响的掼炮声,让过年的气氛显得慵懒、闲适,又有点冷清。


乡下的人们,也总是聚在温暖的屋里,院门外,田间地头自然也是冷飕飕空荡荡,掼炮的一两声炸响,也是能让人想到过年一群小孩子在玩闹的样子。


就这一行字,我就被张爱玲拽回到童年的春节了。这种功力,啧啧啧。


世钧快要下班时去找曼桢,发现叔惠不在,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世钧笑道:“叔惠呢?”曼桢向经理室微微偏了偏头,低声道:“总喜欢等到下班之前五分钟,忽然把你叫去,有一样什么要紧公事交代给你。做上司的恐怕都是这个脾气。”



这分明是在写现代职场有没有?


张爱玲怕是从上个世纪穿越到我们这里看过了吧,然后又穿回去写作的,这样的文字,除了给膝盖,你说,我们还能摘下点身上的啥给她?


陈子善评价这部小说:《半生缘》对《十八春》的改写,凸显了张爱玲新的艺术构思,是张爱玲式“倾城之恋美学”的灿烂重现,虽《十八春》同源共根,结出的却是不同的更为艳异的果实。


止庵的评价更是说:张爱玲受到通俗小说的影响很大,但《半生缘》却把通俗小说升华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



以前读张爱玲的小说,总觉得很阴郁,甚至会有些压抑,因此,我不太爱读她的作品。


直到看过她的传记才明白,童年不幸的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其实是处处展示着她的伤痛,果然不幸的人,会用自己的一生疗愈童年。


她的小说中,那种特有的昏黄色调,应该就是在自我疗伤时的自然反应吧。


了解了张爱玲这个人,再来看她的作品,就真的令我爱不释手了。


今天,是我宣布成为张迷的第一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