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阅读#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该制度的不断完善,它的地位也开始变得举足轻重,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自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初步形成,宋元两朝式微,再到明清时候走向崩溃和没落,科举选拔的制度虽然多有补充和变更,但是总体来说,读书人想要走上科举的制度,一般都要经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
童生作为科举的入门考试,童试是读书人走向科举的第一步,通过童试意味着拥有了秀才的身份,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这个考试属于敲门砖。而打开了这扇门获得秀才的身份以后,身份地位会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比如很多朝代规定考取秀才身份以后可以免除徭役,尽管这种优待并不能直接给家庭带来财富,但是至少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可以让秀才能安心下来读书有机会考取更高级别的功名。
而除了免除徭役,秀才还有见县官而不跪,犯事不能被随意用刑等形式上的优待,作为士大夫的最底层,毕竟未来还有进步的空间。但是,考过童试的读书人尽管有社会地位的提升,但童试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考过的,因此即使同为童生,年龄的差距也很大,有的天才可能不到十岁就已经是童生了,而有的童生可能已经两鬓斑白了。
举孝廉曾有民谣这样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其实就是在讽刺汉朝时期的“举孝廉入仕”的制度下的秀才、孝廉之士名不副实。举孝廉是大汉朝一个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它取孝廉的本意即能够孝顺长辈、处事廉洁正直的标准来选拔人才,它的本意是选拔出社会上公认的品德较好的人担任官职,一开始选拔的标准比较严格,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后来实际上成了大家族制造名士的手段,以至于相互吹捧,滥竽充数,才有了这样的民谣来讽刺这个名存实亡的选官方法。
朱衣点头相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翰林院朱批考试的试卷时,总感觉身后站着一名身穿朱色长袍的人一直在注视着,每逢自己看到满意的文章给出高分,身后之人似乎也微微点头,与自己所见相同,而自己看到不好的文章,身后之人也毫无动静。但是每次自己回头时,却又看不到身后有任何人站立。这件事让欧阳修很是困惑,于是就和同僚说起了这件事,同僚也深感神奇,竟都以为是神人相助。此事传开以后,很多考生考前都会默默祈祷,后来就有了“唯愿朱衣一点头”的诗句流传下来。
屈居第二还是和欧阳修有关的故事,嘉佑二年他主持科举考试的阅卷工作,辅助考试工作的同僚梅尧臣拿着一份试卷问欧阳修其中一处文字的出处,欧阳修看到文章感觉非常优秀,但是他似乎又感觉像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他将这份原本可以拿第一的试卷改成了第二名,而实际上这份试卷为苏轼所答。
小结古时候的仕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像举孝廉这种不拼读书的途径到后来也沦为大家族输送子弟的漏洞,反而是读书还成为了相对平等之路,因此,从古至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道理是一直有效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