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一战青岛战役「青岛之战」

1914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对德宣战,以夺取德国在远东地区的重要殖民地青岛为重要目标。中国政府收复青岛的努力由于日本的干涉而落空,日本联合英国对驻青岛德军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海陆空联合进攻,形成了一战期间远东地区的唯一战场。

日英联军最终凭借优势兵力打败德军并占领青岛,日本从此开始了对青岛长达8年之久的殖民统治。青岛之战,无论对于直接参战的日、德等国,还是对于被迫卷入战火的中国而言,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德国的青岛之战缘于两国对中国山东的争夺。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中两位德籍传教士被大刀会所杀,派兵占领青岛,并于次年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允许德国租借胶州湾99年、在山东享有修筑胶济铁路和开采铁路沿线矿产等特权。随后,德国将青岛作为进一步获取在华利益的据点进行建设,声称要把青岛建设成为“模范殖民地”。

同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在日清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周边大国的日本,其国力迅速增强,野心随之膨胀,并开始觊觎中国青岛,以期扩大在华利益。但由于《辛丑条约》之后,列强在华角逐形成一定均势,日本一直未有具体动作。

日本取代德国统治青岛的欲望,随着一战的爆发得以实现。

一战爆发不久,1914年8月,日本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对德宣战,与英国共同出兵青岛。战事持续近3个月,由于兵力差距悬殊,加上遭受交通封锁,后勤补给被切断,青岛德军最终于11月7日投降,日本取代德国获取了青岛的统治权。

战前中国收回青岛的外交努力

作为一战在远东地区的延伸,日英与德奥间的青岛之战,其爆发原因与一战及远东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代以来,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出于争夺殖民地与势力范围的需要,欧洲逐渐形成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两大集团的矛盾在两次巴尔干战争后迅速激化。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视察波斯尼亚,被塞尔维亚激进分子普林西普刺杀,而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提出的最后通牒未能全部接受,奥匈帝国遂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在随后短短数天时间内,欧洲各大国纷纷卷入其中,爆发了一场划分近代、现代历史的世界大战。

长期以来一战被称为欧战,因为其战事主要集中于欧陆。战事爆发之初,中国政府即迅速宣布中立,通告各国不得在中国领土及各国在华租借地交战,并于8月6日公布局外中立条规,计24条。

其第一条宣称,“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意在避免卷入战火。但由于国力所限,中国“虽欲严守中立,而只有中立之义务,不获中立之权利”。

即便是这种软弱“中立”,也在稍后的实战中被破坏。进而言之,列强在华均有租界与势力范围,这使得中国很难避免战争。与此同时,欧洲战事的惨烈与混乱,为迅速崛起的日本提供了在东亚重新洗牌、争夺势力范围的有利条件,而日本对德占青岛的军事行动,也迫使中国政府为了避免更大的受损而在后来宣布参战,加入到协约国一方。

早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时,“日本朝野即惟恐欧洲不战。时日置益初被任命为驻华公使,尚未到任,即谓‘怕他战不成,战则大妙’云。可见冀幸之情”。旋即一战爆发,渴望实行“大陆政策”的日本政客更是兴奋,要求立即借日英协约为名参战,政界元老井上馨认为,“这场战争是上天赐予的机会,乃‘大正新时代的天佑’”,“他要求首相大隈重信,日本应与协约国团结确立日本在亚洲的权益”。

实际上,在协约国方面,尤其是英国,此时对于日本的态度十分矛盾。由于一战主战场在欧洲,英国需要日本在远东牵制德国力量,但出于对日本的警惕,英国并不希望其涉入过深,从而威胁自身利益。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英国在日本率先宣布准备履行英日同盟义务后,仅仅照会日本,希望其援助可能遭受打击的英国殖民地威海卫与香港,保证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并要求日本无论采取任何行动均需提前知照。

但日本不愿放弃这一天赐良机,数次照会英国,坚持要求出兵,出于牵制德国的考虑,英国最终同意日本出兵青岛,并派兵加入其中。

对于这场即将爆发于国土之上的战争,中国方面并未坐视不管,而是积极行动,试图消弭战祸,政府内部也有交涉收回青岛与武力收回青岛的两种意见。时任税务处督办的梁士诒向袁世凯建议,面对日本随时出兵的可能,中国应该趁日本尚未出兵之时,“密与英约,彼居其名,我居其实,即日与德使磋商,刚柔并施,一面派兵前往围守青岛,强彼交还,迅雷不及掩耳,使日本无所措手。青岛若下,日本又以何说进兵?此不特防日本之侵略,且以杜将来之后患也”。

原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也曾向段祺瑞提出,中国应促使德国自动交还青岛,如不成,则对德宣战,以求收回。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德国官员与商人“早已看出日本的意图,无非志在胶澳的德国租借地,乃倡议将胶澳由德国直接交还中国,以免日本有所借口”,德国公使也“确曾与中国政府非正式讨论将胶州直接交还中国”。

日本知悉这一举动后,害怕德国交还青岛,自己将失去出兵的借口,反应十分激烈,日本驻华代办小幡酉吉致函中国外交部称,“(中德会商之事)必生出日后重大危险。嘱警告政府,速即停止以上之进行”,“中国则以并无其事答之”,弱国形象跃然纸上。

在直接与德国交涉失败后,中国政府转而向英、美两国交涉,请求帮助收回青岛,均因英美两国考虑到与日本的关系与自身的利益而遭到拒绝。

使用外交手段收回青岛的图谋失败之后,中国也曾考虑采取战争方式收回青岛。具体步骤是,宣布参战,加入协约国一方,集合山东兵力,并以协同防守为名,增调陆军第十师赴山东驻扎。

中国政府首先向英使朱尔典提出这一计划,表示中国将直接参战,派兵收回德占青岛。朱尔典以此举将导致日本不满为由拒绝。中国政府随后又向日本、英国提出,由中国军队进攻青岛,倘兵力不及,再请求日本协助,表示“愿为同袍共同作战之意。乃日本既欲包办,不愿中国加入战团。我国自顾力有未逮,亦即不复坚持初议”。

事实上,中国任何想要收回青岛的举动,都与日本妄图以侵略谋取更大利益的政策相悖,加之自身国力疲弱,不敢与日本为敌,最终凭借自身力量收回青岛的想法胎死腹中。

1914年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布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军舰离开中日两国海面,并以日本转交中国为名,要求德国于9月15日前将胶州湾交给日本,限于8月23日之前答复。德国最终拒绝了日本的最后通牒,反而以“强化了胶州湾的战备,并下令日本居民离开”作为回应。

8月23日,日本如期对德宣战,日英联合舰队对青岛实施封锁,日本陆军主力也乘船向山东进发。继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又一场异国之间的战争在中国上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