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立功
《三十六声枪响》是作家孟宪明最新完成的一部描写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少年英雄王二小故事的长篇小说,近期由海燕出版社出版,进入五月,在又一个“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这部书是献给无数小读者和成年人的特殊读物。
王二小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抗日小英雄,他生活在河北保定太行山区的涞源县,1942年,日本鬼子对他的家乡进行扫荡,年仅13岁的王二小被敌人抓住后,利用敌人让他带路的机会,机智地把鬼子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被消灭了,但二小也惨死在凶残的鬼子的刺刀下。
历史过去了70多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历史的记忆也开始慢慢模糊,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和平年代,每天读到、看到的是大量反映他们当下快乐生活的儿童文学、漫画绘本、中外科幻影视作品甚至不乏一些架空历史的玄幻作品,而当翻开这部以少年英雄王二小为主人公,描写70多年前抗日战争的小说时,他们一定会为书中残酷、悲壮的故事所震撼,为人物间的美好情愫所感染。
用残酷、悲壮来形容书中的人物命运和战争故事一点也不为过,在这部近40万字的小说中,孟宪明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紧贴历史,写出了当年抗日战场上战斗的激烈和敌我双方的你死我活。小说以日本鬼子进山抓丁为开端,以少年王二小和他的同伴们的眼睛所见,控诉了日本鬼子在村中的烧杀淫掠,暴虐的兽行过早地映在孩子们本该天真烂漫的眼睛和脑海里,这是怎样的一种现实和心灵的残酷;而接下来饱受欺凌的人们的反抗又是多么义无反顾,在八路军、游击队的帮助和组织下,村中的男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了民兵队,妇女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妇救会,儿童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以王二小为团长的儿童团,在反抓丁、反抢粮、反扫荡的一次次激烈战斗间隙,孩子们站岗、放哨、查路条,学习生活也随着抗日小学的成立开展起来,他们的童年在枪炮声中依然时时显出烂漫的色彩,家乡的山川草木也时时在他们儿童的眼光、视角、心理和趣味中显得妖娆多姿,加之书中时时出现的民俗描写和儿歌——这些共同构成了此书之为儿童文学的底色。而妇女们在目睹亲人倒下、战士牺牲的创痛中,也加入了战斗的队伍,成为战争洗礼下的新人。
孟宪明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一位民俗学家,他有丰富的感情和饱满的激情,有作为一个作家应有的时代情怀和历史责任意识,为创作《三十六声枪响》,他三赴涞源采访,听取当地老乡讲述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了解那里的民风民俗,感受那里的山川地貌,体会当年的战场氛围,当少年英雄王二小的形象在他心中丰满起来,故事成熟完整起来,当过去他的杞县父老向他讲述的当年侵华日军的恶行和残酷的战争画面在他的记忆中复活起来,他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写成了这部近40万字的小说稿,那几乎是以每天八千字的速度在与他奔涌的激情赛跑。
谈到这部小说为什么叫《三十六声枪响》,孟宪明解释,这一方面是生活在山区的人们囿于大山对人的目光的阻隔,了解身边的战争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耳朵,另一方面,三十六声枪响,也是英雄王二小在弥留之际,混沌的意识对他幼小生命中经历的三十六个战争场景的闪回,而这些战争场景皆是依附于枪声的,三十六声枪响引出的三十六个场景,也就交织成了二小看到、听到和直接经历的当年涞源根据地抗日斗争图景。
基于二小弥留之际的混沌意识,孟宪明在小说的结构上做了一次大胆创新,他打乱了原本应该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逻辑,把所有的章节进行了重新编排组合,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明显的意识流特点,与此相应,小说的前面目录也被设计成众多打乱了顺序的章节名字围成一个圆,中间是一颗子弹的爆炸,如此别出心裁的章节结构和目录设计,在目前国内小说界尚未见过,它们既是作家富有创造精神的体现,又服务于小说主题的表达。会不会因此而妨碍了读者们的接受理解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孟宪明也有备案,他在书的最后,按照小说的正常时间顺序为读者另列了一个目录,如果按照这一正常目录对小说进行阅读,自然会十分流畅,而事实上由于全书打乱了章节排列,读者依照后面的目录对全书寻章阅读,势必会是一种跳跃性的翻读,如此奇正结合,无论如何,带来的都是非常特殊新奇的阅读体验,这也构成了小说的一大特色。
作为一部描写战争、反映抗战历史的小说,《三十六声枪响》不仅是写给孩子们的,也是写给大人的,放在近年来抗战历史题材作品中看,这部小说有其特殊的意义,相比于近年来大量出现的谍战、言情甚至戏说之作,以严肃端正的态度正面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革命根据地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小说弥足珍贵,而这类作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却是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从这一意义上讲,《三十六声枪响》可以视为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在新世纪的接续,它是作者挖掘红色历史题材,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新时期文学积累的丰富创作手法将其书写擦亮的新时代之作。
此外,小说中描写的涞源妇女们由蒙昧状态下被侮辱的弱者,到觉醒后参加妇救会,最后成为抗日战场上的英勇战士,也一定程度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妇女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觉醒、进步和成长,而这也是百年中国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立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