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白 露
(公历9月7日) (农历七月十七)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礼记》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时至九月,花草叶上的露珠儿玲珑剔透,窗外秋虫呢哝。微风拂面,一种浸透肌肤的凉意飒然而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之后,树叶飘零,月色变浅,大雁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百鸟开始储存粮食为漫长的冬季做准备,“秋收冬藏”至此拉开了序幕。
节气与民生息息相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当祖先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后,人们注意到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气候节点,就是“清明”与“白露”。“清明”来了,自然界的万物才真正走向复苏和繁荣。
可是“白露”之风乍起,大地却呈现出另一副面孔,阳光苍白无力,草木开始凋零、枯萎,夜里露水加重,清晨可见如霜般的露花。因此有农谚说,清明前,白露后。
白露,一个诗意的季节。自由自在的风,飘忽不定的云,朝开暮落的花,似真似幻的影。它不只是天气转凉的象征,还浸透了温润的意境,赋予诗人无限的灵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诗章里的白露,穿过雨季,穿过夏风,奏响着仲秋的序曲,带着禅意来到了人间。
白露一过,大片的枫树开始变红,璀璨而烂漫。每逢此时,北京的香山、南京的栖霞山都是层林尽染,游人如织。
白露是丰收的前兆。农人开始准备秋收秋种。麦粒在粮仓里憋屈得太久,呼唤着铁犁的耕耘,以期进入温暖、肥沃的泥土,生长成来年的希望。
白露时节的民俗是丰富多彩的,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祭禹王”,还有吃龙眼和番薯,以及采集“十样白”,饮白露茶等等。
祭禹王
■■■■■
古话说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白露时节,昼夜温差大,此时天地的阳气开始向内收敛,而肾是主收藏的,这个时候肾开始收纳阳气准备过冬了。所以白露时节适合于养肾。
制何首乌5克,生地15克,枸杞5克,黄芪3克,菊花3克,大枣3颗,加适量冰糖,多放点水煮开当茶喝。
制何首乌平补肝肾;枸杞、生地补肾滋阴;黄芪健脾益气;菊花清热;大枣健脾、调和五脏。此时喝益肾元气茶,不燥不腻也不上火,尤其是半月痕不足的人,在白露节气时,最好喝足十五天。
指甲上的半月痕,在药师法门里面叫元气环。它是观察人体气血循环变化的“窗口”,同时,手指甲也是阴经和阳经交接的地方,它能够反映人体内的元气是否充足。
如果一个人长期熬夜、压力很大、元气耗损,半月痕就会减少,半月痕越白就表示身体里面的阳气越足,相反十个手指都没有半月痕,表示阳气很虚。
此外沟通阴阳之气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十宣穴。十宣穴位于手的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中医书籍《针灸学》上说,针灸十宣穴,可以治昏迷、癫痫、癔病、高热、小儿惊厥等病。
如果有人突然晕厥倒在地上,可以把针消毒,刺十宣穴,这是救急的一个常识。
一个个节气,在时光里流转,交替,“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后不久将是团圆的日子,人们在中秋节相聚话思念,白露便成了节气里无法替代的紧紧的催促与深深的渴望。
注:本片所有养生方均来自大愿法师《药师法门健康养生随许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