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美国电视剧使女的故事「美剧使女的故事剧情」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一部充满黑色反讽色调、反乌托邦式隐喻的高分美剧《使女的故事》。剧中呈现割礼、绞刑、电击、石刑、挖眼等酷刑惩罚,该剧的恐怖之处恰恰在于它让观众在荒诞中隐约看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真相,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极具震撼的未来世界。

没有申诉、审判,惩罚就是直接拉出去处死

故事讲述在未来社会,仅有部分女性具备生育能力,人口数量急剧下滑。身处现代文明社会的女主琼,还没有意识到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所有女性的工作逐渐被强制性取消,购买药品、物资需要丈夫签名,同性恋被处死,等意识到危险信号的时候,所有的变革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已经为时已晚。

教会区的军队夺走了女主琼的女儿,枪击了她的丈夫,等她醒来,却发现自己被囚禁在另外一个世界,多说一句话就会遭到电击、挖眼等惩罚。在这里,琼的职责是一名使女(女佣),服务对象是大主教阶层,但是她不负责洗衣扫地,夜晚来临,神圣的受精仪式开始,大主教和使女的下半身交媾在一起,上半身却躺在大主教妻子的双腿之间,象征使女和妻子融为一体,这才是使女们的“职责”,这种关系一直要持续到使女受孕并生完孩子,然后再被分配到下一个主教家里继续“代孕”。该剧主要讲述此后以琼带头的使女们对大主教为代表的阶级进行系列反抗的故事。

使女在分娩,大主教妻子在后面假装自己在分娩

推荐理由一:高级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暗喻与解码

该剧将镜头聚焦在女主琼一个人身上,用一个隐喻虚构的世界来探讨女性的自由问题。剧中运用了大量红色元素,象征着流血与暴力。为方便管理,使女们被规定身披红袍,头戴白帽,帽子要遮挡住她们的视线,耳朵也要被打上序列号,装上跟踪器,用来隐喻女性的商品属性。女性彻底沦为符号化的孕育机器,在走完“使用流程”后随时被人予以抛弃。犹如纳粹时期的整齐统一,剧中用震撼的视觉效果将统治阶层对女性自由意志的剥夺和洗脑展现得淋漓尽致。

推荐理由二: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

《使女的故事》改编自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同名小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表示,当你不敢把它与极权社会对应时,才会认为它是科幻。《使女的故事》剧情中虚构的物品、虚构的法律、虚构的暴行是现实社会所折射的影子。事实上,这一故事映射的就是1935年纳粹当权时期希特勒开发的“生命之泉”项目。军事扩张、种族歧视导致德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纳粹绑架了大量金发碧眼的德国女孩为军官生孩子,以纯正血统;而剧中的“受精仪式”,则映射的是中世纪欧洲教会的禁欲主义。《使女的故事》表现人类文明的沦陷,反讽打着提升效率等等旗帜的统治行为,不过是独裁者夺权的借口,是极权的统治让人类文明最终沦为人性的衣冠冢。

不服从的使女被分配到殖民地劳役

推荐理由三:反乌托邦影视缓解人们内心的煎熬

近年来反乌托邦影视题材在世界范围内被热捧。《黑镜》《西部世界》等反乌托邦色彩浓厚的影视作品也口碑爆棚。观众们不仅对这类作品趋之若鹜,也乐于记住电影中那些激荡人心的台词:“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为,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国内反乌托邦题材也从《驴得水》到《健忘村》、《大护法》,再到《大佛普拉斯》、《大象席地而坐》这些反乌托邦影视作品的不断升温,展现的是人们理想幻灭后内心彷徨无依的真实状态。

石刑

现代人为何热衷反乌托邦作品?原因并不复杂——现代文明为人们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在逼迫人们从事大量枯燥、重复、缺乏创造性的工作,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越来越单调乏味,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的异化问题。结果就是很多人都会幻想有一个隐形的“统治者”存在,以解释自己为何距离真实生命越来越远。正是在这样的客观现实下,反乌托邦电影成了撩拨观众麻木神经的有力一拨。

当影视作品适时地继承并呈现了人类渴望自由的精神意志,并运用想象力和画面将其足够真实地呈现出来,也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些反乌托邦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将自由意志传播给应该反思的广大群众,仿佛每出现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就会距离自由更近一步。

不听话就电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