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世界上到底有多少诱人的芳香,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根本不用思考,就马上能够回答出诸如稻香、豆香、茴香、乳香、麝香、松香、花香、茶香、饭香、酒香、肉香等等带有“香”字的词语或者物品,这是一点也不用置疑的。而在我的心目中,却有一种独特的芳香,永远萦绕其间,令我如痴如醉。这种芳香的名字,我们习惯称她为“书香”。
我从小就有读书的爱好,那时的书大多都是借来的,所以常常是借到一本书就要赶着看,难以细细品味,留下了不少遗憾。长大后,我参加了工作,不仅有了自己的房子,也有了自己的书房,看书就比较从容了。每当黄昏来临,或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会走进书房,打开一本书,让那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一如江南小镇的春雨,细细斜斜地伴随着窗外轻轻荡漾的柳枝,温温柔柔地为我宣泄出一片宁静安然。这时,在我的眼中,文字就是一朵朵蓓蕾,标点就是一颗颗露珠,在思想的清风吹拂下,串联起一个个憧憬,绽放成书中如锦似绣的“文章”。因而,总是让我觉得书是那么的香,“书香”又是那么的飘逸,一天工作的疲惫和一些杂事的烦恼就会随着烟消云散了。宋朝著名诗人韩驹曾有一诗专言读书的乐趣:“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意思就是说,“书香”不败,意蕴幽远,无论是茶香、饭香,还是酒香、肉香,只是一时一阵之香,都不能保持长久,唯有“书香”才能长留。诗中之意境,不就正如我此刻的心情吗?
“书香”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个词,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特有的一个典雅的词汇,蕴含着很美好的内涵,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据说,“书香”一词最早的由来是因为一种名叫芸草的植物,又叫芸香,因其气味能杀书虫,人们遂把芸香草夹在书中,书中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后,香气袭人,故对其散发之香称之为“书香”。后来,人们才慢慢地把“书香”的含义延伸到泛指文化,或者泛指高雅的典籍,也泛指读书人的书卷气息和文化氤氲,并把读书人超凡脱俗的气质称为“书香气”,把喜爱读书的人家称为“书香门第”,把喜爱读书的国家称为“书香国度”。我真不敢想象,在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如果有一天缺少了“书香”,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我是这样想的,书籍之所以有“香”,“书香”之所以最能致远,应该是因为书籍既凝聚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又吸收了后人的智慧力量,蕴含着激活人们思想的火花吧。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话尽管说得俗气了一些,但是,书中自有意中人,书中自有意中事,书中自有自己选择的人生路,这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本好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它可以使人头脑聪明,心胸开阔,道德高尚,事业有成,从本质上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进入更高的文化层次和精神境界。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心,终生受益。经常阅读的人,无疑会受到教育和启迪,因而行为不时会被校正,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人格也在无形中得到洗礼和升华。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只有当你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认识到个人多么渺小,人生多么短暂,多么需要充实自己,多么需要“赶快做”的时候,你对自己的评判才有可能趋于正确。人类都是知识老人的孩子,在他的博大怀抱里,人才能变得高尚、诚实、勤勉、求真、向善、爱美。读书,可以使你“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读书,可以使你耳聪目明;读书,可以使你更好地品味人生、驾驭人生,把握机会,从而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寻常的日子里,就会经常地提醒自己,面对知识经济,竞争时代,千万不能一味沉醉于宾馆饭店之中,迷恋酒菜之香,也不能一味陶醉于山山水水之间,迷恋草木之香,更不能一味沉沦于歌舞之中,迷恋灯红酒绿,而远离了“书香”,冷淡了“书香”,把书束之高阁,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如果这样长此以往,自己不变得浅薄无知、庸俗粗陋才怪呢?不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且适应不了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所遗弃!
明代诗人于谦曾写过一首题为《观书》的七言诗,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就是写诗人的亲身体会,把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的决心,意趣之高雅,风格之率直,颇让人称道。于谦的这首七言诗恰到好处地抒发了我喜爱读书的情怀。可不是吗,在以书相伴的日子里,细细地品味着书魂、书音、书韵、书香,静静地感受着怡然、泰然、淡然、超然的乐趣,忘却红尘的烦恼,陶冶自己的情操,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哦!闻也闻不够的“书香”,爱也爱不够的“书香”,我愿意终身与你为伴,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凄风苦雨,都像于谦一样与你形影相随,伴你永远,此心无悔,此情不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