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淹没在水中的古城「在哪可以看到洞庭湖洪灾损失惨重」

2010年,江苏省文物局决定对一座地底下,被掩埋了300多年的古城展开考古发掘。

这座古城就是泗州城,它有着900多年的历史,但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时候,因一场特大洪水,被永沉洪泽湖底。

一、泗州的地理环境

泗州古城位于今洪泽湖西南地区,今江苏盱眙县的淮河岸边,地势低洼。

“泗州,祖陵在焉,其地最下。”《明史》

并且,泗州泗州环水,南瞰淮水,北有汴泗,有“淮淮泽国”“水国”之谓。

“泗州北枕清口,南带濠梁,……水陆都会之地。……山水朝拱,……南据长淮,……陂湖映带,汴、泗周环,……诸水会聚。”《帝乡纪略》

二、古城的历史

泗州起始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迁治汴河入淮口,与临淮同城而治。

公元735年,泗州迁治临淮后,成为当时的南北交通要道,十分繁华。

“至于衢闾整饬,栋宇毗连,百货之所集,人才之所钟。”

泗州处于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根据《泗州志》的记载,当时的泗州仅鱼类就不下百种,大的有几十斤甚至上百斤,腌制晒干后,异常鲜美,每到秋冬时节,四方商人就前来争相购买。

北宋定都开封后,将泗州城扩展成地跨汴河两岸的城市,成为汴河漕运上的重要城市,加上北宋都城开封,所需要军政和日常物资,都有赖于南方通过汴河漕运运输供给,泗州一时成为“扼淮徐之门户,通兖豫之舟车。虽平野旷之区,而风水结聚,自然昌明。东南一大都会。”

这也是今天古泗州城的所处位置。

但是,泗州的繁荣,随着金兵南侵,戛然而止。

1128年冬天,完颜宗望率领金国东路军向大名府直杀而来,留守的杜充心生胆怯,不敢与金兵一战,逃跑中,下令掘开李固渡以西的黄河,企图以滔滔黄河之水来阻止金兵追击。

杜充没想到,南方地势低洼,黄河之水根本没有淹向金兵,反而由滑县南、濮阳、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注入泗水,并由泗水注入淮水,史称“黄河入泗夺淮”。

“黄河入泗夺淮”给宋朝带来的损失是灾难性的。

当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被汹涌而来的黄河水毁于一旦,加上人们毫无准备,两淮地区,仅被淹死的百姓就有20多万,因水灾和水后瘟疫而造成的流离失所之人更是上千万之多。

经此一决,宋朝元气大伤。

不仅如此,决河还导致此后,黄河改道,让江淮平原,特别是地势低洼的泗州城,在后来700余年里饱受洪水泛滥的侵害。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将国都定到北方的大都,而大都所需要的物资,也需要南方供给。

当时已经存在的京杭大运河因为年久失修,泥沙淤积严重,北上绕道较远。

为缩减行程,提高漕运效率,忽必烈下令开凿了从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并对山阳渎等加以疏浚,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自此,泗州失去交通要道的地理优势,日益被边缘化。

三、黄河改道与古城的沉湖

黄河改道带来的水患灾害,泗州城的感受最深刻。

早在北宋的时候,泗州城所在的人工运河汴河,其主要水源就是黄河,而黄河在雨季尚且十分之五六是泥沙,更何况苦水季节,泥沙量更是达到了十之七八。

如此含沙量大的黄河水,进入水流相对平缓的汴河后,泥沙渐渐淤积下来。作为北宋漕运主要通道,朝廷时常派人清淤,但一直未能根本解决。

黄河改道后,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淮河淤积,造成河流河面抬升,而泗州城又地势低洼,因此,水患频发。

从公元764年至公元1118年的454年里,泗州遭受的水患有17次,在杜充决河导致黄河夺泗入淮后,从1128年至1574年的454年里,仅记载的水患就有47次。

元朝对京杭大运河进行改道后,因为地势关系,黄河的又流向了京杭大运河,黄河水夹带的大量泥沙在到水流缓慢的清口(今淮安市西)淤积,时称“门限沙”。

随着泥沙淤积越来越多,淮水入海口逐渐被抬高,淮河排水受阻,清口以下的淮河也随之淤积得越来越严重,导致淮河上游河道也因黄河浊水的涌入和泥沙淤积,造成堵塞,并屡屡发生决口,严重影响了京杭大运河的漕运。

1569年(明隆庆三年),淮河发大水,“淮决高堰,黄河蹑淮后……运河决宝应黄浦,入射阳,清口淤积”,“山阳、高、宝、兴、盐汇为巨浸”,高邮、宝应的水患自此不断。

1570年,淮河决河,山阳、高、宝、兴、盐等地遭受巨大洪灾,淮阴城里甚至可以划船而行。

1575年,黄河暴涨,淮河南岸决堤,淮安、高邮之间,“向来湖水不逾五尺,堤仅七尺,今堤加丈二,而水过之。”

1576年,黄河在崔镇决口,淮河在高家堰决口,高邮湖在清水潭、丁志等决口,徐州、邳州、淮安南北漂没千里,高邮、宝应、兴化、盐城被大水浸泡,淮安城几乎被淹没,洪水日益逼近凤阳府、泗洲城。

1577年,淮河又决高堰,不仅漕运受阻,又使淮、扬遭受水患,连位于泗州的明祖陵都被淹了,万历皇帝朱翊钧震怒。

1578年,朱翊钧启用治水经验丰富的潘季驯来治理淮河,誓必要保证祖陵安全。

潘季驯

潘季驯认为,淮河流域水灾频发,是由于黄河泥沙淤积清口造成的,因此,治理水患的关键,是让清口不再聚集淤泥。

于是,“蓄清刷黄”提上议程。

但就地理条件而言,淮河地势比黄河低,如何才能实现“蓄清刷黄”?

潘季驯提出:“筑堤障河,束水归槽;筑堰障淮,逼淮注黄;以清刷浊,沙随水去。”即“束水攻沙”。

潘季驯所说“筑堤障河”是加固黄河堤坝,“筑堰障淮”修筑高家堰。

高家堰的修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

当时,广陵太守陈登为了阻止淮河涨水时,漫出淮河东岸河道,以保护淮河东岸的农田、房舍和航道,在五家墩以南,古富陵湖以东修筑了一条长15千米,堤高9.15的大堤。


此后,历代也有人修筑过高家堰,但基本上都是为了阻止淮水东漫。如北宋庆历年间张纶,明永乐年间的陈瑄,明隆庆年间的总督漕运王宗沐。

此次潘季驯的修筑高家堰的目的与以往都不同,他不仅要通过“蓄清刷黄”保淮河沿岸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保障明祖陵和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安全,即“刷黄济运”。

明朝定都北京,京城所需物资等,都要依靠富庶的南方提供,而南方物资向北输送的最便捷高效方式,就是通过元朝修筑后的京杭大运河。

因此,在潘季驯此次治水的重中之重是保漕运。

1579年,按照潘季驯所设想的,一条从武家堰至越城长约30千米,高约11米的高家堰修筑完成。

高家堰修筑完成后,淮河的水位被抬升,淮河专出清口,冲刷清口和以下河段的淤沙。

第二年,潘季驯又将高家堰往南推进20里,至周家桥。

此后,淮河冲刷泥沙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1194年至1578年,黄河下游三角洲的面积,每年平均向海洋延伸33米,1579年至1591年,则每年平均延伸1540米。

从短时间来看,“刷黄济运”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淮河流域,特别是泗州的水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年年增多。

《帝乡纪略》云:“泗之患水者,一曰淮,一曰河,一曰湖。而不知湖之患则以淮涨之,淮之患则以河逼之。然河不特煽,清口下流如归仁集以东,实当州境左臂。而嘉靖间亦曾自怀远涡口冲决入淮,目今黄堌南徙,倘一旦下壅上溃,与淮湖汇成一派,即分道稍平,恐亦难保其终也。”

因为,一般而言,河过两山之间的狭窄地方才适宜修筑大型水库,一来可以减少成本,二来有山体阻挡,也比较牢固。但是,高家堰修筑在几乎算是一马平川的江淮平原,整个阻断的也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的淮河。

因此,筑成之后,江淮地区本来是由多个小湖泊组成的泄洪湖泊,随着淮河阻断,水位升高,逐渐连接成一个大湖,即我国最大淡水湖洪泽湖(以前的洪泽湖比较小)。

虽然高家堰采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筑堤技术,材料也是用得最好的材料条石,但一个堤长40千米,高11米的大湖屹立在平原上,对堤坝下一马平川的江淮地区而言,特别是对泗州这种低洼之地,无疑是十分危险的。

事实的确如此。高家堰修建后,泗州等江淮平原地区的水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演愈烈。

就决堤而言,从1575年至1855年,高家堰决堤140余次,平均不到两年就是一次。

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移治临淮开始,到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泗州城完全沉入河底,泗州城共存在了951年,其中遭遇的水患情况如下:

公元735年至1436年的702年,水患27年次,泗州城水患7次,可谓“百年一遇”。

公元1437年至1507年,共71年,水患6年次,平均12年一次,6次水藻中,泗城水灾占一半。泗城水灾由百年一次变成百年四次。

公元1508年至公元1598年,共91年,水患52年次,其中1536年后的63年,水患有44年次,这之中,公元1577年后的水灾又最为严重。

由于清朝也是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并且,清朝对明祖陵也不是那么在乎,因此,尽管泗州水患年年增多,但治水重点,较明朝一代更加关注于保漕运上,所采用的治水策略,也基本上延续了潘季驯的方式。

公元1659年至1685年,共57年,水患16次,看上去水患次数不多,但特大水患多,特别是康熙前期。

公元1662、1665、1666、1672、1676,泗州都被大水淹没过。

1677年,靳辅治河,又继续大修高家堰,将高家堰向南延伸到翟家坝,向北延伸至烂泥浅,并大挑清口,引河四道。

大修高家堰让泗州城的水患更加严重,1679年,泗州城遭受特大水患。

1680年,黄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徐州以下黄河南堤多处决口,大量洪水进入洪泽湖,水位高涨,加上淮河也发生洪水,于是,在黄淮的洪水之下,泗州城沉没于水底。

1696年,泗州城彻底被淤积的泥沙淹没。

参考资料:

1.《明清治水政治与水患困局》

2.《围绕京杭大运河之“蓄清刷黄保漕”的反思》

3.《明清时期洪泽湖高家堰大堤的建筑成就》

4.《泗州志》

5.《洪泽湖大堤记》

6.《试论黄河夺淮及其对苏北的负面影响》

7.《历史地理视野下的泗州城市水患及其原因分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