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抗战选择在上海同日寇决战?1937年8月23日:淞沪会战中,日军开始轰炸上海与南京,同时陆军在江苏沿岸登陆。
1932年爆发了一二八事变,中央军第5军和粤系19路军,联手和日军激战。
中国的国力军力还是大大不如日军,苦战1个月后,我军撤出上海地区。
自然,这次日军花费了长达1个多月时间,又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大大丢了面子,也是很不错的战绩。
后来的1933年热河抗战中,东北军死守的山海关仅仅坚持不到2天,就被日军攻陷。随后热河全面作战中,日军在2月23日开始进攻,东北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低下,根本挡不住。到3月8日,面积不小的热河省全部被日军占领,东北军全线溃败,前后之后2周时间。更重要的是,日军伤亡微乎其微,4日11时50分,日军先头分队骑兵第8联队128人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承德。
说起来热河省有不少山地,属于比较适合防御的地形,尚且打成这样。除了东北军兵无斗志,张学良试图保存实力以外,热河的山地对日军阻碍是很有限的。
上海就完全不同!
一二八事变后,中日双方都开始重视上海。
国军认为,选择在上海作战,可以弥补重武器奇缺的缺陷。中国在清代基本依靠购买和组装的方法,获得火炮等重武器。当时满清还是有些钱的,还能够花费巨资购买北洋水师。清朝覆灭之前,就背负了巨额的外债,财政基本破产。民国时代全国到处混战,经济更是混乱,无钱进口昂贵的重武器,自产又没这个能力。到了抗战前的1935年,国民政府经过统计,发现全国的火炮仅有567门。其中110门过于落后,多是清代购买的,炮弹都停产了,必须退役。说来说去,当时国军只有456门火炮,其中山炮132门,野炮252门,榴弹炮32门。这区区456门火炮,还分为几十种型号发,分数欧美各强国。
桂军有个师装备了2门日本进口的老旧野炮,是传家宝。而这2门炮非常笨重,射程还很近,甚至不如大口径迫击炮,炮弹还不足。每次作战桂军好不容易将火炮推到前线,却不敢怎么开炮,往往轰几炮就要向后撤退,防止火炮被敌人干掉。这区区几炮,有时候甚至没有打到敌人阵地上。久而久之,这2门火炮就成为桂军的鸡肋,丢了太可惜,留着又没什么用,还要专门找一大堆人伺候它。
全中国接近200万军队只有400多门炮,平均5000人才1门炮。而当时军阀的一个师也不过三五千人,等于一个师就一门炮。一个军不过二三门炮,炮的质量还很差。
而日军的甲种师团,都会配备一个野战炮兵联队,装备36门75毫米山野炮或者105毫米榴弹炮。这还是师团一级,下面的旅团、联队甚至大队都装备自己的火炮!
抗战初期压根不存在炮战一说,完全是日军单方面轰击国军,我军没有炮只能被动挨打,非常的不利。
1937年淞沪会战的时候,郭汝瑰曾暂时代理中央军精锐第18军14师42旅旅长职务。郭汝瑰刚到阵地,就发现日寇不分昼夜向我军炮击,我军却不敢还击。郭汝瑰的战斗经验不多,认为这样打不是自我毁灭吗?于是他下令,将全旅的火炮和迫击炮集中起来。42旅隶属18军,是中央军五大主力之首,装备的火炮是最多的。
因此郭汝瑰也凑齐了十几门各种火炮,开始轰击日军阵地。谁知道炮击还不到5分钟,突然日寇的炮弹如雨点一般砸向炮兵阵地。万幸的是,我军炮兵阵地的位置比较巧妙,敌人第一波炮弹没有击中。郭汝瑰大惊之下,急忙指挥火炮撤退。几分钟后第二波炮弹到了,将这块阵地完全摧毁。郭汝瑰他们只要迟撤退几分钟,不要说火炮保不住,自己性命都难保。
直到这时,郭汝瑰才知道敌我力量悬殊,搞这种炮战如同送死!
这种情况下,对于防御地形的选择就非常重要。上海附近的地形,就非常适合我军发挥威力,限制日军重武器的使用。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虽然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在全世界已经算是大城市了。
这里市区有庞大的居民区,即便郊县也有无数的村镇。
根据一二八会战的经验,日军并不擅长城镇战。在这种作战模式下,日军的火炮不容易发现隐藏的目标,没有办法很精确地炮击,掩护能力大为下降。
在城镇战中,双方相距不会太远,比较强调战斗意志和近战能力,尤其是轻机枪火力和近距离肉搏。而国军的捷克式轻机枪数量较少,但火力和精度都是压倒日军轻机枪的。另外,国军也敢于50米内的手榴弹战和拼刺。而在这种距离的作战,真是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你训练再好也会有较大伤亡。在上海地区作战,恰恰可以瓦解日军的很多军事优势。
另外,上海当年是河汊水网纵横的地方。即便今天河流湖泊有大范围缩水,上海也有河道(湖泊)4万7086个,当年怕是有10万个以上。
民国上海的桥梁又没有今天这么多,在这里坐船比坐车要方便!
国军进行防御作战时,只要破坏重要的桥梁,在河道布雷和进行火力封锁,就会给日军重武器的运输带来巨大的困难。日军的野炮都要多匹马,沿着平整道路拖曳,遇到哪怕一条小河沟也是傻眼,必须由工兵先架桥。可以说,国军就算将所有桥梁炸断后撤退,也会给日军带来很大的麻烦。
所以,选择在上海进行第一个战略决战,是很必要的。
在上海的两次会战,国军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上海洒满了抗日烈士的鲜血。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