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黄黄,在东八区上海时间晚上21:30向你问好,
今天想来分享一下《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我看了三遍,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但一直没有系统的写写心得,也是拖了很久才写完了这篇文章。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还蛮鸡汤的,但阅读后发现并不是纯粹的鸡汤。
这本书的形式并不同于一般的小说格式,它很新颖,是通过青年跟哲人的对话来写的,以对话的形式进行。
由年轻人向哲人倾诉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哲人进行解答。对话的形式让内容变得有趣,引人深思,描述的道理也通俗易懂。
下面聊聊这本书对我的四点启发:
一、过去是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样看待过去
很多老朋友都知道我上大学的时候有辅修心理学的知识,对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有过一点点的认识。
其中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现在的生活、心态、言谈举止是由过去的环境造成的,而阿德勒认为,是由现在看待过去的眼光造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把一些问题归于原生家庭,比如一个人在小时候的经历会造成长大后的一些性格缺陷。
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性情等。
而阿德勒的观点则倾向于,是因为小时候的我们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得到父母的关注,所以才会做出各种举动。是他的目的促使他的这些行为,虽然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绝不是主导。
倾向于归因论的观点,更注重过去,是过去使我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倾向于目的论的观点,则是更注重现在,过去确实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过我仍然要对现在的自己负起责任,我可以掌控好现在。
我一直觉得这两种理论并没有对错之分,也说不上来是哪种更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了解一个人在选择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总是把问题归到别人身上。
阿德勒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想法是可以改变的,不管你过去经历了什么,你都可以通过改变看法来改变自己,获得新的生活。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的你正在处于很负面、很消极的状态,想要获得改变,那就要先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你的做事方式就会有所改变,慢慢地,你的生活也会随之改变。
我们要做的不是无止尽的抱怨生活,因为这对于你的未来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而是应该学会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打开思路,才能找到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人生不需要跟别人比,而是要跟自己比
俞敏洪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一生有多少事情,只是因为我们不敢,所以没有去做。”
一个自卑的人,总是有更多的遗憾,因为他永远会因为害怕而失去本就属于他的机会。
俞敏洪在谈论自卑话题的时候,曾说过自己年轻时有过两件特别遗憾的事情,第一是没有参加过任何的学生活动或者竞选班干部,第二是没有在大学时谈过恋爱。
他在刚考入北京大学时便发现,身边的同学不仅家庭条件好,在学习、文艺,甚至人际交往方面,样样都很突出。
这就让他感到很自卑,觉得自己如果去竞选班干部,大部分会失败,所性就什么也不干了,这样就不会失败,也就不会丢人了。
他认为没有女孩会喜欢自己,也怕被喜欢的人拒绝,所以他也不敢跟任何女孩表白。
越是在意别人的眼光,就会变得越自卑。事实上很多时候,世界上很多通往幸福的门,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你自己关上的。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他认为:我们无法脱离人际关系,克服自卑的方法不是自闭,而是超越。
自卑的人会习惯放大自己的缺点,从而否定自己的优点,造成了“我很差劲”的错觉。
所以,学会接纳自己,是消除自卑的第一步。不要总是去跟别人作比较,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多关注自己。
三、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当中
有句话说:“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
如果我们总是一味追求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么终将生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以前的我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总是想很多人都认可、喜欢自己,但结果呢,不开心的也只有自己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自己的感受,想要换取别人的认可,换来的只有道不尽的委屈和心酸。
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哲人对青年说: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同。
因为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很多时候都是满足他人的期待,要舍弃真正的自我。
满足他人的期待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这次让别人满意,得到了暂时的认可,那下次呢?仍然需要你来妥协。
所以,阿德勒认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做到:课题分离。
我们每个人要面对的选择,以及选择产生的结果,就是课题。而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他人课题的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干涉。
辨别自己和他人课题的方法,就需要我们看最终结果由谁承担。比如,孩子学不学习的这个课题,将来会产生考不上好学校等后果,是由孩子自己承担,那就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最终能为我们人生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
所以分清楚自己的事,拒绝他人的干涉,分清别人的事,不去指指点点,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过上真正想过的生活。
四、人生不是非黑即白,更不是一场与人的较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翻开自己的朋友圈,看到大家发的动态都是岁月静好,便有一种大家怎么都过得这么好,只有我不好的感觉。
我其实很多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跟我一样,就要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存在攀比思维,想要超越别人,想要比别人过得好,这是人之常情。
有人会把这样的心理解读成是上进、努力,觉得只有比较才会有进步。
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我们的确需要上进,需要进步,但我们需要和昨天的自己相比,而不是跟别人攀比。
我们每个人生而不同,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我们需要找准自己的优点,然后不断的发展自己,弥补自己的缺点,努力去了解自己,始终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才是发展自己最好的方式。
如果我们一直跟别人比较,那是不可能变得优秀的,我们只是在不停地跟别人作比较,而且你将会感到很挫败,看谁都是竞争对手,不会用真心交朋友,只是将别人作为自己的假想敌。
人生,不是一场非黑即白的旅程。
它是一场体验,当我们没有足够多的人生体验的时候,我们会很难理解特别多的道理,我们想要成长就必须去实践,而不只是去看别人的经验和结果。
我们需要不断地体验人生,体验那些生活带给自己的痛苦。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接受生活带来的失落和快乐,我们也永远无法预测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你只需要去体验就好。
最后,送《被讨厌的勇气》里的一句话给大家: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你的人生不需要任何人来买单,自然也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而活。
刻意讨好别人,只有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当中;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内心,才能活得潇洒而从容。
人生,只有过好自己才是硬道理。
所以,愿你往后的日子,好好爱自己,好好珍视自己,穿过人海,奔赴自己心之所向的山川大海。
作者:黄黄,一个浪漫主义者,热衷分享女性成长、书影、写作干货等内容,微信公众号@好姑娘黄黄啊(haogunhha981102),知乎&小红书&头条号@百家号@好姑娘黄黄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