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艺术殿堂 >

约稿老师拖稿「怎样跟作者约稿」

在学习写作之前,我真的是纯小白,说是24K的那种一点都不夸张。


从故事文领域来说,我的阅读量低到极致。


上学的时候,大家基本上也都看过几本小说吧?但我就不是这样的,我对小说没有任何兴趣。


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同桌还有班上的其他人,互相传阅很多小说,偷偷在书桌底下看,看得不亦乐乎。


我只记得那个时候郭敬明很火,我同桌都看了好多本他的书了,还看得意犹未尽,连连说好看。


出于好奇,我才借她的幻城回去看。


一个不怎么看课外书的人,阅读速度有多慢,大家可想而知。这本书看得我特别累,啃了好久,好像两个多礼拜才看完,关键是最后还没看懂。这就是我印象中唯一一本我看完的小说了。


后来,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舍友都已经达到一目十行了,一天一本课外书,我当时真的是自愧不如。

纵观我从小到大的阅读量,顶多就是高中的时候老师布置作业的课外阅读,还有由于大学时读的经济管理系,看了些经管类励志类传记类的几本书而已。


所以,你看,就我这个阅读量水平,大部分小伙伴阅读量都比我高一些吧。


我的基础差还体现在一个地方——没有任何故事思维。


最开始学习故事文的时候,我就发现好多地方都听不懂。印象最深的就是,“场景”这么简单易懂的东西,我听了好几遍才弄明白。


后来又进了贞姐的点评提高班,我刚班的时候,就像那个钢筋混凝土一样,硬邦邦的,没有故事思维,完全没有,思路怎么掰都掰不过来。


我也是反复听课,好久才知道什么是主线,又过了好久才知道什么样的才是紧扣主线,怎么才是主线清晰。老师经常说的这篇文章“煮成一锅粥”了,我也是好久才明白什么样的文章不是一锅粥。可见我有多笨。


那我为什么基础这么差还是要学写作呢?


一方面是因为我想拥有一个越老越值钱的本事。


另一方面就是,我之前接触过观点文基础班,也接触过别的团队的文案班,我发现这些文体都离不开故事。


观点文需要讲小故事举例做论证,文案就更不用说了,小故事用得更多,我就不会写,一写到故事就卡壳,所以我就想还是先把故事写好吧。

虽然我的基础差,但是我也有个优点,就是还挺认真努力的。


点评提高班我的手写笔记,190页的32开的笔记本我记了两本半。但是之前一直忽视了写的重要性,写得少,所以在上贞姐的班之前只上稿了一篇。


上个月,我进了贞姐的班,在贞姐的小皮鞭督促下,我开始重视多写。从上个月开始,我就已经不出废稿了,并且被女贞老师约稿,也被鱼老师多次约稿。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连我基础这么差的人都行,你也一定能行。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感受最深的两点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认清自己,主动解决问题,才能克服焦虑。


我们经常会出现焦虑的情况,很多时候都会选择逃避它,但是,越是逃避,短板和问题越在那里,反而更加焦虑。真正能克服焦虑的,只有主动解决自己身上的问题。


就拿我自己来说,既然我之前的阅读量少,那我从现在开始就读起来。


其实我以前不光是小说读得少,公号的故事文也是基本不看的,而且心理学知识等等都是我缺乏的。


所以,我就规定自己每月读3本书:


一本是故事类书籍,现阶段我是以名家的短篇小说集为主,像《冯骥才作品精选》《连谏中短篇小说集》等,这类书籍我不限遍数,遇到喜欢的会多看几遍。


一本是心理学类的书,例如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海蓝博士的《不完美,才美》,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洞察人性的能力。


一本是成长类的书,这个类书看哪一本,根据我当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而定。比如这个月我读的就是《刻意练习》,对我的帮助很大。


一个月3本,坚持一年下来也是36本了。我就算基础再差,在我的坚持下也能超过很多人了吧,我就是这么想的。


这个月还有21天,我这个月的三本书都分别剩了三分之一,这个月轻松能看完。


按照我自己的节奏,每月读3本,刚好能读完,不会因为定的目标太多,看不完而焦虑,也不会因为没有目标而懈怠。


像我基础这么差的,文笔自然也好不了哪去。那我就多看成熟写手的上稿故事文,并将好的词句收集起来,收入到自己的素材库中。


白天时间都占满了,但是文笔方面又是我特别短缺的,为了腾出时间专门做这件事,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在早起的一个小时里专门做这件事。


认清了自己哪方面有问题,然后主动去行动起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克服焦虑。


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想明白,从不好到好要有个过程,这个事情是很科学的。所以看书、拆文、学习这些事情刚开始一两天,肯定看不出明显的进步,但是坚持一年,你不可能没有进步。

天才其实是训练的产物。


这个月我在看《刻意练习》这本书,这本书是讲一个人如何从新手到大师的。


里面有一个观点就是:天才其实是训练的产物。


书中讲到一个例子。莫扎特咱们都知道吧,莫扎特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演奏乐器,表现出超高的音乐才能,而且具有完美音高,完美音高的意思就是,乐器演奏出来的调子,无论是什么调,他立马就能准确地分辨出来。


那是在250年前的事情,这种完美音高的能力又十分罕见,大约在每一万个人里才只有一个人具备这种能力。所以莫扎特被称为奇才。


然而,就在前几年,2014年的时候,日本心理学家开展了一项实验,他组织了24个儿童,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训练,结果每个孩子都被培养出了完美音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你认为完美音高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天赋,其实它是一种经过适度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的能力。


其实,我们用这个结论,再回去看莫扎特的家庭和成长经历,就会发现,莫扎特也不可能从一出生就有完美音高。


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音乐教师,他的家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乐器,只要大家可以想象到的,几乎应有尽有。我们想想也知道,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管是耳濡目染也好,或者在父亲的教导下进行练习也好,想培养出完美音高也不是什么难事。


后来,专家们又在各行各业做了大量研究,发现杰出的那些人都是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所以,这本书指出,刻意练习能够构筑你的潜能,就是说你的潜能不仅仅是能靠发觉的,还是你自己可以构建的,让以前不能做到的事情成为可能。


以前我们都听过1万个小时定律,会认为,只要努力朝前奋进终将达到目标,但是如果只是机械的重复,是没有用的,只有弥补缺陷和实现改进的这种有目的的练习,并且保证足够长的时间,才叫刻意练习才能成功。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在想,这不就是在说我们写作这件事吗?


写作这件事情不是我们不能做好的事情,它是我们能够构筑的潜能。只要我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大量地刻意练习,就一定能写成。


但是,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刻意练习的过程,一定是突破舒适圈的,会有些不舒坦的。


现在才明白,我之前写得少除了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其实就是在逃避这种不舒坦的状态。但是,只有突破舒适的练习,才能让自己逐步提升,才是正确的练习,这样才能进步。

写在最后:


虽然,我是一个没有任何基础、没有任何天分的小白。


我通过自己努力达到了不出废稿的状态,而且我知道,在我的继续努力下,我的能力还会继续提高,哪怕走得慢一点都没关系。


只要不是原地踏步,三五年后再看,这种积累绝对是惊人的。


如果你也喜欢写作或者想学习写作,可以聊聊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