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是张爱玲早期的一中篇小说。
和后来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积极得多,阳光得多。
但是,结局还是一如既往地潦草与荒凉。
书中的男主人公,也没有如佟振保、范柳原等有很明显的人格缺陷。
但是,整文还是一贯张爱玲的风格:阴凉、深沉,尤其是结局阴郁之感让人如鲠在喉。
这是一篇格调比较阳光的暗恋小说。
男主人公潘汝良,爱好画小人,尤其是擅长勾勒人物侧影。
这些小像没有具体地对象,就是信手勾勒。
没想到,有一天,他竟然找到了小像的“主人”——俄国女孩沁西亚。
潘汝良与沁西亚之间的爱恋故事就这样缓缓地展开了。
潘汝良出身旧式家庭,父亲是个生意人,母亲是家庭主妇。
“汝良是个爱国的好孩子,可是他对中国人没有多少好感。”
这里的中国人,仅限于他的父母兄弟姐妹。
张爱玲的爱情故事里,旧中国文化与西洋先进文明之间,最容易擦出爱的火花。
潘汝良爱好画小像,原是没有具体对象的。
当他看到沁西亚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画的是她。
是潜意识还是命中注定。
尽管沁西亚误会潘汝良爱恋她,但是汝良一开始确实没有这种想法。
汝良对女性的体验,多来自他的母亲和姐妹。
他的母亲,是道道地地的旧式家庭,爱孩子,但是不懂孩子。
明明自己过得很苦,却精神麻木,用听戏和麻将麻痹自己。
“汝良上面的两个姐姐和他一般地在大学里读书,涂脂抹粉,长得不怎么美而不肯安分。”
“他最看不上眼的还是底下那一大群弟妹,脏、惫懒、不懂事。”
汝良是孤独的,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他都是无足轻重的。
汝良的世界是灰色的、苦闷的。
直到沁西亚的出现。
书中这样描写汝良第一次见到沁西亚的感觉:
“他从心里生出一种奇异的喜悦,仿佛这个人整个是他手里创造出来的。她是他的,他对于她,说不上喜欢不喜欢,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
张爱玲喜欢把爱情写成战争。
汝良将沁西亚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这就注定了这是一个人的战争。
汝良想学德语,沁西亚想学中文。
两人就结成了互帮互助的异性友情。
这样的男女关系,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实属罕见。
她的很多小说,在描写男女之间的战争——爱的战争,或者表现为西洋文化对旧式文化的吸引。
如此纯洁的开始,是作者别有深意的安排。
潘汝良看不起自己的家人,自视颇高,感叹无知音,常常做出自怨自艾的模样。
但是,实际上,他只是一个精致利已主义者。
一方面他被独特的沁西亚吸引,另一方面却不想受她的羁绊。
“医科要读七年才毕业,时候还长着呢,半路上先同个俄国女孩拉扯上了,怎么看着不大合适。”
结了婚,生了孩子,就会失去自由。
只有年轻人是自由的。
汝良愿意再年轻几年。
他立即做出了行动,决定取消两人互相学习的计划。
谁曾想,沁西亚提前说出了想法。
原来她要去结婚了。
这时,汝良的反应是沁西亚是只为了结婚而结婚。
而他自己是为了恋爱而恋爱。
自始自终,他爱的都是一个理想而已。
因为沁西亚不同于他的姐姐们。
沁西亚是规矩的、勤勉的、要求上进的。
他为了她,会精心打扮自己,会热辣辣地思念着。
可是,真的仔细去看她,又大失所望。
“他想得太多,就失了真。”
沁西亚的头发原来没有那么亮,她也会涂唇膏,也会在桌下悄悄脱了鞋。
这一切都让汝良不满,甚至是气愤。
他越是将沁西亚想像得很美好,就越是失望。
沁西亚的结婚对象是同她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
“仿佛那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一个年轻漂亮的俄国下级巡官,从小和她在一起。”
与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一样,沁西亚也是一个“女结婚员”。
她明明可以靠自己开辟一条生活新路。
却为了到时候结婚而结婚。
张爱玲在写沁西亚悲剧的时候,采用前详后略的创作手段。
沁西亚,在汝良那里有多美好,后来她的悲剧性就会越强烈。
整个婚礼仪式,都是沁西亚一个人在维持。
丈夫胡乱地穿着半旧的西装,心不在焉敷衍着婚礼流程。
宣誓神父更是无精打采。
宾客们关心的新娘礼服的来路。
整个婚礼给人的感觉是暗暗的,潮潮的,不利落的。
谁都不认真,除了沁西亚。
“她仿佛死下了决心,要为自己制造一点美丽的回忆。”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很多都有这样的想法:结了婚,“自己”就死了。
快乐自由当然就成了痴心妄想。
所以,她们会特别重视婚礼,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呈现出来,存在记忆里慢慢缅怀。
因为一个女人在社会里上升的空间有限,所以结婚就成了她们的职业和事业。
沁西亚之前是一个要强上进的女孩,她想像凭借自己的能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结婚之后,她就不工作了。
可是,仅仅靠丈夫的工资,实在难以维持生计。
她只能拜托汝良给她找点小事做做。
为了不露怯,只是找个借口,说在家闷得慌。
“他知道她是钱不够用。”
事情到底没有做成,沁西亚突然就病重了。
张爱玲细致地描写了汝良与沁西亚的最后一次见面:
“沁西亚在枕上两眼似睁非睁濛濛地看过来。对于世上一切的漠视使她的淡蓝的眼睛变为没有颜色。她闭了眼,偏过头去。她的下巴与颈项瘦到极点,像蜜枣吮得光剩下核,核上只沾着一点毛毛的肉衣子。”
婚姻给女人带来了什么?
张爱玲用了“像蜜枣吮得光剩下核”这种恐怖、辛酸的意象来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女人在婚姻里遭受的磨难。
张爱玲的爱情大抵如此。
在她笔下,爱情像极了战争。
男女双方互相计算、猜测、攻击等等。
即使是《倾城之恋》这么唯美的名字的背后,都深藏着两性的“战斗”。
潘汝良明明是爱上了沁西亚,因为考虑自己的前途,不敢也不会娶她。
沁西亚对潘汝良,有没有情意,读者无法清楚地判断。
她跟下级巡官的婚姻悲剧,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爱情,为了婚姻,把命搭上的是女人。
而男人永远都有更精明的打算,爱情与婚姻,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罢了。
他们可以逃避,女人却不能。
她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爱上显然不该爱的人。
这样怪诞的命运漩涡,她们逃不掉。
不止过去,现在亦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