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饮食男女食色者性「无性婚姻和无爱婚姻哪个更可怕」

《年轻的时候》是张爱玲早期的一中篇小说。

和后来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积极得多,阳光得多。

但是,结局还是一如既往地潦草与荒凉。

书中的男主人公,也没有如佟振保、范柳原等有很明显的人格缺陷。

但是,整文还是一贯张爱玲的风格:阴凉、深沉,尤其是结局阴郁之感让人如鲠在喉。


这是一篇格调比较阳光的暗恋小说。

男主人公潘汝良,爱好画小人,尤其是擅长勾勒人物侧影。

这些小像没有具体地对象,就是信手勾勒。

没想到,有一天,他竟然找到了小像的“主人”——俄国女孩沁西亚。

潘汝良与沁西亚之间的爱恋故事就这样缓缓地展开了。

潘汝良出身旧式家庭,父亲是个生意人,母亲是家庭主妇。

“汝良是个爱国的好孩子,可是他对中国人没有多少好感。”

这里的中国人,仅限于他的父母兄弟姐妹。

张爱玲的爱情故事里,旧中国文化与西洋先进文明之间,最容易擦出爱的火花。


潘汝良爱好画小像,原是没有具体对象的。

当他看到沁西亚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画的是她。

是潜意识还是命中注定。

尽管沁西亚误会潘汝良爱恋她,但是汝良一开始确实没有这种想法。

汝良对女性的体验,多来自他的母亲和姐妹。

他的母亲,是道道地地的旧式家庭,爱孩子,但是不懂孩子。

明明自己过得很苦,却精神麻木,用听戏和麻将麻痹自己。

“汝良上面的两个姐姐和他一般地在大学里读书,涂脂抹粉,长得不怎么美而不肯安分。”

“他最看不上眼的还是底下那一大群弟妹,脏、惫懒、不懂事。”


汝良是孤独的,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他都是无足轻重的。

汝良的世界是灰色的、苦闷的。

直到沁西亚的出现。

书中这样描写汝良第一次见到沁西亚的感觉:

“他从心里生出一种奇异的喜悦,仿佛这个人整个是他手里创造出来的。她是他的,他对于她,说不上喜欢不喜欢,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


张爱玲喜欢把爱情写成战争。

汝良将沁西亚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这就注定了这是一个人的战争。

汝良想学德语,沁西亚想学中文。

两人就结成了互帮互助的异性友情。


这样的男女关系,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实属罕见。

她的很多小说,在描写男女之间的战争——爱的战争,或者表现为西洋文化对旧式文化的吸引。

如此纯洁的开始,是作者别有深意的安排。


潘汝良看不起自己的家人,自视颇高,感叹无知音,常常做出自怨自艾的模样。

但是,实际上,他只是一个精致利已主义者。

一方面他被独特的沁西亚吸引,另一方面却不想受她的羁绊。

“医科要读七年才毕业,时候还长着呢,半路上先同个俄国女孩拉扯上了,怎么看着不大合适。”


结了婚,生了孩子,就会失去自由。

只有年轻人是自由的。

汝良愿意再年轻几年。

他立即做出了行动,决定取消两人互相学习的计划。

谁曾想,沁西亚提前说出了想法。

原来她要去结婚了。


这时,汝良的反应是沁西亚是只为了结婚而结婚。

而他自己是为了恋爱而恋爱。

自始自终,他爱的都是一个理想而已。

因为沁西亚不同于他的姐姐们。

沁西亚是规矩的、勤勉的、要求上进的。

他为了她,会精心打扮自己,会热辣辣地思念着。

可是,真的仔细去看她,又大失所望。

“他想得太多,就失了真。”

沁西亚的头发原来没有那么亮,她也会涂唇膏,也会在桌下悄悄脱了鞋。

这一切都让汝良不满,甚至是气愤。

他越是将沁西亚想像得很美好,就越是失望。

沁西亚的结婚对象是同她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

“仿佛那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一个年轻漂亮的俄国下级巡官,从小和她在一起。”

与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一样,沁西亚也是一个“女结婚员”。

她明明可以靠自己开辟一条生活新路。

却为了到时候结婚而结婚。


张爱玲在写沁西亚悲剧的时候,采用前详后略的创作手段。

沁西亚,在汝良那里有多美好,后来她的悲剧性就会越强烈。

整个婚礼仪式,都是沁西亚一个人在维持。


丈夫胡乱地穿着半旧的西装,心不在焉敷衍着婚礼流程。

宣誓神父更是无精打采。

宾客们关心的新娘礼服的来路。

整个婚礼给人的感觉是暗暗的,潮潮的,不利落的。


谁都不认真,除了沁西亚。

“她仿佛死下了决心,要为自己制造一点美丽的回忆。”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很多都有这样的想法:结了婚,“自己”就死了。

快乐自由当然就成了痴心妄想。

所以,她们会特别重视婚礼,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呈现出来,存在记忆里慢慢缅怀。


因为一个女人在社会里上升的空间有限,所以结婚就成了她们的职业和事业。

沁西亚之前是一个要强上进的女孩,她想像凭借自己的能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结婚之后,她就不工作了。

可是,仅仅靠丈夫的工资,实在难以维持生计。


她只能拜托汝良给她找点小事做做。

为了不露怯,只是找个借口,说在家闷得慌。

“他知道她是钱不够用。”

事情到底没有做成,沁西亚突然就病重了。

张爱玲细致地描写了汝良与沁西亚的最后一次见面:

“沁西亚在枕上两眼似睁非睁濛濛地看过来。对于世上一切的漠视使她的淡蓝的眼睛变为没有颜色。她闭了眼,偏过头去。她的下巴与颈项瘦到极点,像蜜枣吮得光剩下核,核上只沾着一点毛毛的肉衣子。”

婚姻给女人带来了什么?

张爱玲用了“像蜜枣吮得光剩下核”这种恐怖、辛酸的意象来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女人在婚姻里遭受的磨难。

张爱玲的爱情大抵如此。

在她笔下,爱情像极了战争。

男女双方互相计算、猜测、攻击等等。

即使是《倾城之恋》这么唯美的名字的背后,都深藏着两性的“战斗”。


潘汝良明明是爱上了沁西亚,因为考虑自己的前途,不敢也不会娶她。

沁西亚对潘汝良,有没有情意,读者无法清楚地判断。

她跟下级巡官的婚姻悲剧,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爱情,为了婚姻,把命搭上的是女人。

而男人永远都有更精明的打算,爱情与婚姻,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罢了。


他们可以逃避,女人却不能。

她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爱上显然不该爱的人。

这样怪诞的命运漩涡,她们逃不掉。

不止过去,现在亦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