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小说 无声告白「无声告白的推荐语」

自从学习写小说以来,一边上课学习知识点,一边开始写小说练笔,一边阅读能提升写作技巧的好书,这三者一个都不能少。

而在阅读小说方面,和以前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比较注重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命运,而现在阅读起来比之前的关注点还要多了几个维度,比如小说的创作背景、创作结构及创作手法。



今天我要特别推荐给大家阅读一本书,是美国华人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这是一本最近对我学习和思考都有很帮助的书,希望你能喜欢。

这本书的创作手法、家庭人物结构设置以及小说创作立意,这些都比较值得写小说的大家学习,并借用到我们的创作中来。

这本书的创作立意很直接。

封面上的那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成为了本书的金句,这是对本书立意的高度概括,也是最为吸引我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正的自我,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我们忽略或藏了起来,这也是我们痛苦纠结的根源,因为我们要成为有责任和有追求的大我。看完这本书,我发现还有“第三个我”,也就是别人期望的、或别人认知的那个他我。

本书共有十二章,每章的开头都是这章节的总结概括性句子,每个章节的情节设置相对独立但前后有连贯性,在顺叙和回忆之间切换自如。

第一章开头第一句很经典:“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用“结论式”的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为本书设下陷阱和悬念。

我想每个读者第一反应都是:“啊?莉迪亚是谁?她是怎么死的?她为什么而死?他们是谁?如果看到后面知道了她才十六岁,自然就想知道她生长在什么样的一个家庭,她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她是自杀还是他杀?她倒底遭遇了什么?她的死带给家人多大的痛苦?”

这些问题,在看完这本书都会找到相应的答案,这正是作者开篇的成功之处。

第二章的开头: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因为莉迪亚的父母,因为她父母的父母。因为很久以前,她的母亲就失踪过,她父亲把她母亲找回了家。因为她的母亲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情都是不可能的。

读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懂了本书的部分立意。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本书创作故事、人物设置和描写都很自然而又巧妙。

这本书讲的是玛丽琳和詹姆斯一家人的梦想与现实、学习和教育、种族和文化、家庭和个人的等等矛盾冲突。

本书第一页用一个段落描写了一个吃早餐的场景,就写出了这个家庭的全部成员,包括名字、动作和神态。没有人知道莉迪亚死了……看完整本书之后发现这段非常重要,因为每个文字中隐藏了这些家庭成员的个性和关系密切程度。

母亲玛丽琳一直都有成为一个医生的梦想,但当他遇到并爱上华裔教授詹姆斯之后结婚生子,她不得不放弃梦想成为全职妈妈,一直都想出类拔萃的自己,终究还是活成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

直到她母亲去世,她才发现她已经就是当年母亲的状态,从而再次唤醒她继续追逐她的梦想,所以她不辞而别重回学校。这给已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伤害,也为本书的悲剧埋下了重重的一笔。

不巧的是,在学校的玛丽琳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她不得不再次放弃学业回到家中。从此把自己实现梦想的希望寄托到二女儿莉迪亚身上。而莉迪亚在母亲出走期间天天祈祷,只要妈妈能回来,让她做什么她都答应,为此,她一直都努力装成、学成、活成妈妈期望的那样。这份难以负荷的爱最终把她逼向了另一个世界。

书里是这样描写的:“玛丽琳眼中的泪水仿佛变成了望远镜,她开始看得更清楚,那些海报图片、书本书架,它们代表着她对莉迪亚的每一个期望,莉迪亚并不想要,但是却接受了它们。一阵钝重的寒意逐渐爬遍她全身,也许——她呼吸困难地想——也许,最后正是它们把莉迪亚拖到了湖底。”

第二对人物就是父亲詹姆斯和儿子内斯,父亲在儿子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因为黄皮肤,而在多年成长的学校和社会上都是一个特殊的异类,敏感自卑、孤独没有朋友、内心自私和狭隘,这些都是因为种族歧视而受到的伤害。父亲总是附和母亲,把爱的重心也放在莉迪亚身上,这让内斯长期压抑和不满,借着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后恨不得马上逃离这个家。

而莉迪亚就是在哥哥要去学校的头天晚上,跳湖自杀的,因为她不想哥哥离开,也嫉妒哥哥可以自由飞走了,而她只能在父母的期望中挣扎。

最小的妹妹是个独立特殊的存在,书里描写的她总是在餐厅厨房房间的角落里,如同和在家里的地位一样,爸妈对莉迪亚的专注的爱和期望,而彻底地忽略了这个最小的女儿,正因为是这样,她有了细腻敏感独特的视角。她才是知道莉迪亚死的真相的那个人。

这本书对我的价值和影响很大。

一是以上的这些创作上的精妙,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二是我的梦想我自己追求,不凌驾和强加于孩子身上。同时对孩子不能有太高的期望,适合她们的就是最好的。

三是我们全家将去美国生活,对我们家庭的定位,选择什么区域生活,对孩子将来在美国的融入和学习,会有哪些困难和挑战有了一定的认知,我不希望孩子成为那种没有朋友的异类,我更不希望她们忽略自己而去做无谓的牺牲。

书名《无声告白》就带有一种近乎警钟的含义,莉迪亚用死来唤醒叫停了父母对自己无限的期望,这是最为悲痛的呐喊力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