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鉴赏 >

老街老巷老故事「小城旧事作文」


家乡的老街

现实人生的精彩曲折可能远远超过杜撰的小说故事。现在,请你静下心来,斟上一壶红茶,在暖暖的茶香氤氲中,听我开启一段尘封已久的老街往事,品味一位老人九十年的风雨人生。 一

骨子里我有些怀旧气息,喜欢有历史沧桑感的事物。每次回老家,闲暇的时间,我都喜欢在市里的老城区转转。感受一下那些老建筑和老街道所散发出的古老气息。看看那些低矮陈旧的老建筑,走一走那些斑驳有历史感的小街巷,心里会慢慢还原儿时残存的记忆。庆幸的是,这些年故乡的老城里那些重要的街巷还保持着昔日的风貌。印象中非常熟悉的地方在南阳河万年桥的北岸,那条上学时经常走的古老的北关老街,蜿蜒的青石板路,无数人走过,已磨得光滑锃亮。两侧青瓦白墙的店铺,门脸上都立着黑色木板隔栅,店铺边紧挨着一条条幽深的小胡同。街道北首穿过一条东西狭长的小巷,就到了记忆中年少时求学的地方。如今那些低矮的校舍简陋的大门已经无从寻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校门前东西宽阔的街道和高楼林立设施齐全的新校区。好几次路过那里,在新校区前伫立良久,终究没有勇气踏入。对于如今的家乡,不得不伤感地承认我已经是个陌生的异乡人了。

忽然提到老家的这个地方,有几个原由。一个这是我少时求学的地方,记忆深刻。还有一个原因,却是和一个亲友有关。我曾经因为上学路远,在她的家里借宿过一年的时间,和她有过比较深的接触。她的家就在那条最古老繁华的商业街巷西边,临近学校。记忆中总是她七十多岁的样貌。长圆脸,看去挺富态的样子。白净的皮肤,皱纹很少,看得出很会保养。脸上挂着矜持的浅笑。头上银白齐耳的短发笼着黑亮的发夹,一丝不乱,嘴上时常叼着一根香烟,轻轻地吐着好看的烟圈。因常年吸烟,右手食指指甲已经熏得有点发黄。这在她那个时代同龄的女人中是罕见的。一件灰白色干净的斜襟大褂,核桃形的手工盘结的布纽扣一个个整齐地扣着,脚下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三寸金莲,却是一双缠过足又放开的解放脚。只是不幸的是,她的耳朵在50多岁后逐渐丧失了听力,跟她说话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情。因为耳背,她跟人讲话时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的嘴巴,说话声音很大,底气十足。言语不多,却句句沉实在理,说到你心里去。她很有些不怒自威的大家长风范,孩子们在她面前向来是守规矩,不敢放肆地打斗。

如果要用一个怀旧的字眼,那么我想用民国闺秀来形容她。她是我所见过的老人中生活起居极讲究也极爱洁净的一个人,洁净得有些不近人情。每天晨起仔细地刷牙洗脸梳头,还不忘细细地抹上那种扁圆盒装的雪花膏和头油。洁净的衣襟上永远别着一块干净的白布手绢。每日生活起居都很规律,空闲时喜欢呆在卧室里,拿着鸡毛掸子擦拭那些旧家具和相框,记得有个相框里是老姑夫的单独照片,她时常眯着眼睛在床边端详着,摩挲着。有时戴上老花镜,看看报纸,斟上一壶茶,戴上助听器,开大音量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戏曲。在她总是一尘不染的老房卧室里,暗淡的室内光线中,隐约看见老式的钟表、花瓶之类的古旧摆设,墙上挂着几个大相框,里面摆着有些泛白的人影像片。还有陈旧的几个木箱,那里面应该藏着她前半生的念想和故事。那时好奇心重的我总想进去看个仔细,可是这个卧室她是明令不让人随意进入的,即便她的儿孙都不行。她随身带着一串钥匙,只要外出,她必定要锁好卧室的门,有时我会趁她不在,偷偷地扒开门缝悄悄地向里张望,心里会生出一些遥远的遐想。这里面珍藏着属于她自己的一切。她距离我很近,却又很隔膜。她在我心里,便愈加有种谜一样的神秘感觉。现在回想她的一生,就如同翻开中国的近代历史。九十年的人生,跨越了两个世纪,历经几个朝代和战乱,家庭的几度变故,却没能摧垮她的身心,让她在这个家族中以第一高寿的年龄安然辞世,想来也是一个奇迹。

她是我的一位近亲,是爷爷的小妹,我称她老姑。老姑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但她的形象却清晰地印刻在我的心里。不仅是她对我求学时曾经的照顾。还有她谜一样传奇的往事,让我总会在看到有关记述民国时期的文章时,就会立刻联想到她。关于她以前的事情,我从没有听她亲口讲过。所有她的一切,都来自母亲的诉说。对于她,奶奶和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这里面隐含着家族的伤疤,心性要强的奶奶不愿提及。只有从母亲断续的讲述中逐步还原那段尘封的历史,也让我对于老姑传奇悲悯的人生有了全面的了解。


老街冬日雪景

老姑出生于上世纪初城东的一户家庭,也就是我爷爷小时候的家。她在兄妹五个中排行最小,因父母老年得女,视若掌上明珠一般。老姑模样端庄俊秀,皮肤白皙,性格活泼机灵,深得父母的疼爱。在那个动荡的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家境还算不错的她,从小衣食无忧,快乐地走过童年和少年。她上过几年私塾,有些文化。只是因为父母的溺爱,老姑养成了一些坏毛病,爱打扮,只愿做些针线绣花的女红,不爱粗活劳动,平时喜欢和小媳妇们凑在一块打小牌,还学会了抽洋烟。她的生活安逸中透着一些颓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因为心性高,不愿屈就,总是高不成低不就的。

一晃多年过去,老姑成了25岁却还待字闺中的老姑娘。这可急坏了父母。东托西提,终于在北关城里寻觅了一户家境殷实的富商人家,只是需要给对方做续弦。看到这位先生虽然年龄大着近十岁,丧妻有个孩子,但是考过前清的秀才,很有些学问。还有门市产业,长得也很斯文儒雅,脾气温和。老姑家人心里很是看重,年岁已大的老姑思虑了半天,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母亲提起老姑的时候,常会总结似地说,人这辈子前半生如果太享福,后半生就会遭遇很多不幸。老姑当年带着丰厚的嫁妆嫁过去后,老姑父很心疼这个小妻子,夫唱妇随,过了几年很舒心的日子。奶奶曾和母亲说起,老姑当年每次回娘家总是衣着光鲜,穿着最时尚的丝绸旗袍,头上插着珠翠首饰,富贵气十足,惹得北关街上的四邻羡慕不已。

解放后,老姑夫因为学识渊博,特招进了一家国营单位工作。老姑和大儿子照顾店里的生意。生活平静地过着。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家没过几年安生的日子,老姑的命运就开始不顺了。所有人生的磨难似乎都要降临到她的身上。婚后几年她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特别聪敏机灵,长得白净可爱,但是从10岁起就开始腿疼,四处求医,花了许多钱医治都不见效。时间一久,瘫痪在床,不能自理,只能靠父母照顾。这个儿子活到二十几岁去世,接着几年后,老姑父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工作上很不顺心,加之儿子去世,心情抑郁成疾,一病不起,不久就撒手西归了。所幸他留下了一些家产和积蓄。老姑夫前妻的儿子已成家单独立了门户,接手了大部分店铺生意。老姑与小儿子一起靠祖产和一部分老主顾光临的小生意艰辛度日。她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身上,让他上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儿子在她的教育下,性情温厚知礼,很招人喜爱。奶奶心疼老姑的遭遇,和她合计着让自己的一个女儿去给她当儿媳,帮衬她。老姑挑选了模样心性最好的三姑,想要她嫁给自己的亲儿子。三姑与这位书生气很浓的伯伯彼此间日久生情,相处融洽。可是性情刚强规矩很多的老姑和文静内向的三姑之间似乎很不和谐,三姑每次回家也总是闷闷不乐的样子。奶奶心里有些担忧。但觉着这么近的关系,不会差到哪里去。可是没过两年,老姑突然悔婚,将三姑交还给了奶奶,说是他们命里八字不合,她也不喜欢她的脾性,这辈子不能做婆媳了。老姑绝情的话语让三姑知道后差点要走上绝路,三姑发誓这一生她从此再不会踏入老姑的家门。宽厚的奶奶尽管心里很不痛快,可她念着孤儿寡母不容易,也就没有和老姑过多的计较。印象中因为三姑与老姑家从不来往,这个家族中的秘密伤疤,曾经让我困惑了许久,终于在母亲的一次闲聊中才揭开了这个谜题。

中年失子又丧夫,一连串的打击让四十多岁的老姑一下子瘦削了许多,端庄俏丽的容颜也渐渐失去了光泽,过了五十岁,听力也开始出了问题。但要强的她还是坚守着这个家,在家里揽些零碎的营生,生活上尽可能精打细算,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但她一生却没有再嫁,她把老姑夫的照片放大,挂在卧室的墙上,经常擦拭端详,而抽烟也成了她一生离不开的习惯,那一圈圈的烟雾陪伴着她默默地独守空闺,过了几十年形单影只的日子。悲剧还不止于此,过了几年,三姑和这位老姑家的伯伯各自成家,可是很不幸也很诡异的是他们彼此在婚后不几年,各自又都因病丧偶。这边孤儿寡母艰难度日,那边是鳏夫拉扯着年幼的一儿二女很是凄惨。可是谁也没有再主动迈出那一步,尽管从母亲的口中得知,他们对于彼此心中依然存留着那份好感。为了生活,这位伯伯无奈之下将嗷嗷待哺的小女儿过继给自己同父异母没有生养的哥嫂抚养,想给孩子一条生路。

老姑和儿子一家相依为命,平稳地过了几年,伯伯又从附近的农村续娶了一位妻子,生了一个儿子,而他前妻生的一双儿女,则与老姑一起生活。这也是我在她家住宿时看到的场景,儿子一家在前院,老姑和已经长大成人的孙子孙女住后院。印象中伯伯还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喜欢书法,在机关里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干到了局长的位置,他性情很是儒雅温和,没有一点架子。他很尊重母亲,时常到后院看望老姑,有时给老姑买点点心之类的东西。但他的前后妻子所生的孩子却是很少来往,看得出彼此之间有些隔膜和抵触的情绪。记得伯伯的女儿不到二十岁,就早早地谈起恋爱,大儿子也有了女朋友,尽管老姑对于这两个没娘的孩子很是疼爱,可或许隔辈加上老姑耳聋的缘故,他们很少呆在家里,似乎都想急于摆脱这个缺少母爱的家庭。在我去寄宿的日子,老姑对我不错,经常给我做一些可口的饭菜。高兴的时候,偶尔会让我去她的卧室待一会。那段时间,父亲经常来探望她。她的脸上也时常开心地笑着,大声回着父亲的问话。那几年是她老年不多的还算幸福的时光。

命运多舛,风烛残年的老姑晚年生活也没有预料的安稳。记着九十年代中期,一次回家听母亲说起老姑的情况,唏嘘不已。她60多岁的继子患癌去世,接着儿媳也因病离世,继子家的两个养女为争遗产闹得不可开交。当初伯伯过继给他大哥的小女儿竟然想不开,一天夜里到她母亲的坟前痛哭一场后喝药自杀,结束了18岁如花的生命。而更让人震惊的是,第二天早上得知消息的伯伯因为心痛这个从小没有得到自己关爱的女儿,急火攻心,突发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又将续娶的孤儿寡母丢给了老姑。短短的两年之间,八旬多的老姑痛失了四位亲人,老年丧子的巨大打击让她变得更加苍老,耳朵也完全失聪了。那时奶奶已经过世,善良的母亲心疼她的遭遇,曾将她接来侍奉过很长时间,但刚强的老姑在母亲面前没有掉一滴泪,也不唉声叹气,只是脸上不再有当年的笑容,大多是沉默的表情,反应也不灵敏了。但她依然保持着一贯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饮食适度,每日将自己收拾得干净利索。头发也纹丝不乱,依然喝茶抽烟,闭目养神,生活的磨难对于她来说似乎是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了。

母亲听奶奶说起过,老姑年轻时家境富足,首饰衣物存留很多,她曾经让奶奶看过她压箱底的东西。很长时间她都精心地保留着,后来迫于生计,大都陆续地变卖或送人情了。我记着年幼时她很喜欢我,给过我母亲一块50多年前的旗袍夹绸料,让母亲为我做件衣服。墨绿色,小印花,质地厚实,虽历经悠长的岁月,却依然结实,闪着绸缎特有的光泽。巧手的母亲给我改做了一件对襟的长罩衫,穿着这件实在奇特的绸缎衣服上学,让我在学校一群粗布衣服中很是扎眼,收获了许多惊奇羡慕的眼光。记得那件衣服我穿了好几年,直到磨破了衣袖。而我姑姑们的婚礼服也常常需要奶奶出面向老姑借穿,奶奶说有两个姑姑结婚都是穿着老姑压箱底的旗袍出嫁的,虽然保存多年,可衣服的做工质地,仍透着几分高贵大气,一穿出来还是很盛装惊艳的感觉。老姑一直是我家的座上宾。对于她,一贯宽厚善良的奶奶从没有在我们面前褒贬过,相反地,每年还要接她回家住上些时日,老妯娌之间感情的深厚常常让我母亲疑惑她们之间曾有过那么深的过节。

听母亲提起,晚年的老姑在世时变得慈爱,喜欢亲近人了,还时常挂念着我的情况。记着婚后我过年回家,只要有时间,我都要去看望她,见到我,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拉着我的手,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听我趴在她的耳边大声地说话。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因为拆迁,她早已搬离原先的老屋,在她孙子盖的简陋新房中,有她自己的一间卧室,里面除了一张旧式的大床和一个漆皮斑驳的老式木箱,再没有其他的东西。望着眼前这个苍老慈祥的老太太,看着有些清贫的家境,似乎很难与那个曾身着旗袍生活优裕的民国闺秀联系在一起。只是从她依旧洁净白皙的皮肤、纹丝不乱的白发中,依稀感觉她昔日的生活痕迹。老姑在九十岁高龄安然离世。庆幸的是她的孙子继承了她刚强坚韧的秉性,家庭的变故让他早熟懂事,他毅然摈弃了祖传的有些遭人忌讳的特殊行当,自己白手创业,勇敢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让困顿的一家人开始过上有希望的日子。

九十年的人生,是怎样漫长而厚重的岁月,需要多少的坚韧和人生的智慧。平凡的老姑是那个时代旧式妇女的一个缩影。在亲友们的印象里,她是个有些清高孤傲的人,有不好的吸烟癖好,对于亲戚甚至有些冷漠。而在我心里,她是一个有些见识、坚守婚姻、饱经生活磨难的旧时代女人。她很平凡,但她面对生活打击时所显露出的内心的强大和坚韧,她对于丈夫的深情不渝,她一辈子精致的生活品味,却着实让我惊讶。让我感觉在她的身上依稀流露着几分民国闺秀的大家风范。

历史的尘烟已经散去,老姑和她的故事也渐渐被人遗忘。在上个世纪动荡不定的社会大背景中,她的人生遭遇或许并不是最悲惨和具代表性的。可是她给予我心灵的那份震撼却长久地留在心中,她是一个家族的历史缩影,让我们看到一个旧时代的女人是如何坚强地面对人生的风雨波折,又是怎样在困境中坚守那份至死不渝的感情!


老街日常的市井生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