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一个患病的小男孩,连续两周无法进食,医生虽然检查出不是消化系统的问题,但是依然找不到方法让他吃饭,眼见着孩子日渐衰弱下去。
见习医生运用自己的超能力,偷了男孩的影子,发现了他心底的秘密,男孩之所以拒绝饮食,是因为他心爱的兔子不见了,而当天晚上妈妈告诉一家人晚餐吃的是炖兔肉,小男孩推测父母杀了他的兔子,自己也一起吃了兔肉,为了惩罚自己,他决定死去陪伴兔子。
知道病因后,见习医生请小男孩的父母找来一模一样的兔子,告诉小男孩,他的兔子还在,正等着他好起来照顾呢,终于,男孩愿意吃饭了。
这个故事来自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畅销书《偷影子的人》,见习医生就是书中的主人公,他通过偷影子的特异能力,窥见身边人心底隐藏的需求,帮助他们点亮生命之光,并与自己取得和解。
这是一本立足童年的成长日记,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成人童话,面世以来,感动了万千读者。
作者除了设定一个个“偷影子”的故事引人好奇,还巧用“留白”艺术,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增添作品的艺术张力。
一、什么是“留白”艺术?文学艺术,经常会借鉴其他艺术表现手法,比如,“留白”艺术的使用就会带给读者深刻印象。
在中国,“留白”艺术源于哲学中虚实相生的思想,最早用于传统绘画,画家特意在画里留出一些不着笔墨的空白地方,虚实相生,以实衬虚,留给观赏者个人感悟的空间,以求“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
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较为隐晦,主要通过“略写”或者“不写”,避实就虚,留下可供读者思考的余地,达到意韵深远的目的。
在国外,接受美学派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有两级,作者的文本是艺术的一级,审美的一级则是由读者完成。”
他还提出,文本中作者没有提及或者明确表达的部分,是文本特有的“空白”部分,用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作者共同完成文学作品。
这种“空白”接受美学思想,和我国的“留白”艺术是一个道理。
马克·李维受接受美学影响,在《偷影子的人》一书中,灵活使用了“空白”,也即“留白”艺术,在人物、结构、主题等各个层面均有渗透。
下面,我将重点从开篇、情节、结尾三个方面逐层分析马克·李维对“留白”艺术的使用,探讨书中“欲语还休”间令读者关心的几个问题:
主人公为什么不敢回忆童年?
主人公的爸爸为什么离开他?
主人公和克蕾儿在一起后会怎么样?
二、以《偷影子的人》为例,看“留白”艺术是如何丰富作品内涵的?1.开篇留白,意在悬念
在《偷影子的人》开篇,作者写道:
“我害怕黑夜,害怕夜影中不请自来的形影,它们在帷幔的褶皱、在卧室的壁纸上舞动,再随时间消散。但只要我一回忆童年,它们便会再度现身,可怕又充满威胁性。”
我和大部分读者一样,就是因为这一段话,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设定“黑夜”这个让人顿生惧意的场景,引发读者共鸣,接着用“害怕”一词表明态度,读者据此猜测主人公是一个胆小的人,接着引出“影子”这个统领全书的意象,最后用转折强调“影子”让自己的“童年”充满威胁性。
汪曾祺说:“语言的美,不在于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体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的东西,传达多大的信息,即读者的感觉‘想见’的空间有多广阔。”
马克·李维用不到100个字,暗示了太多言外之意的同时,还在读者心中留下悬念:
主人公为什么这么关注“影子”?
是单纯害怕黑夜?
还是童年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设置悬念,牢牢攫取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他们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寻找自己希望的答案,这就是开篇留白的妙处所在。
2.情节留白,文约而意丰
《偷影子的人》主题是成长,情感表达方面主要写了主人公的亲情、友情、爱情,笔触细腻,感情真挚,“亲情”这一板块更是催人泪下。
主人公六年级的时候爸爸突然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这对主人公的性格和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后的人生道路中,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爸爸,一心幻想着和他重聚。
作者对“主人公爸爸”这条情节线的叙述,运用了“留白”艺术,着墨很少,情感也极为克制。
文中提到爸爸出走时,并未讲明原因,只说“他跟我解释了一堆关于人生的事情,还说等我到他这个年纪就会了解了。”
但是寥寥数语,在读者心中激起了涟漪:主人公的爸爸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他对主人公说长大了就会了解的事情是什么?主人公后来和他爸爸遇到了吗?
这些问题从主人公的爸爸出走后就跟着读者,可惜的是直到小说结束,作者也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主人公的爸爸。
“留白”艺术造就的情节缺失,是作者有意为之,想要了解这位缺席人物,读者只能从其他相关情节中抽丝剥茧,作出自己的推断。
从主人公妈妈的只言片语中,我们逐渐了解到,爸爸的出走,是因为和妈妈感情破裂,他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
一直到结尾处,爸爸在书信中出现,我们才了解到主人公的爸爸其实挺爱主人公的,一直有写信给他,但是被主人公的妈妈扣下了,至于原因是什么,作者又用“留白”艺术按下不表,我们猜测可能是因为妈妈怨恨爸爸,所以剥夺他和儿子的接触。
而爸爸告诉儿子长大后了解的事情,作者干脆“留白”到底,我们只能尝试猜测是关于“爱情”的神秘莫测,它可以让一个人抛家弃子开始新的生活。
小说“留白”之处,是作者故意宕开一笔,回避故事细节,这么做除了避免作品落入俗套,主要是引导读者挖掘小说深层内涵,而“内涵”所在,正是读者思维延伸之处。
3.结尾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是真个完了。”
在《偷影子的人》一书中,结尾来的突然,主人公和克蕾儿重逢了,小说也结束了:
“太阳升起,我们的影子肩并肩托在人行道上。突然,我看到我的影子倾身,亲吻了克蕾儿的影子。于是,无视于我的羞怯,我摘下眼镜,模仿影子的动作。就在这个早晨,远方防波堤旁的的小小废弃灯塔里,塔灯仿佛又开始转动,而回忆的影子正低低向我诉说这一切。”
读者还等着看主人公和克蕾儿互诉衷肠,回忆过去,大秀恩爱呢,小说却戛然而止,两个人重逢的喜悦消融在影子的亲吻当中。
但是,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足了想象,就好像沈从文《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绝妙的结尾留白,给这个爱情悲剧添了丝丝温情,身为读者的我们可以想象《边城》中的翠翠孤独终老,也可以想象她最终等来了心上人傩送,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偷影子的人》也一样,作者在结尾留白,就是暗示读者小说结束了,但是读者的想象依在,“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想象两人甜蜜一生,也可以想象十几年的隔阂让他们只拥有短暂的幸福。
他们以后真的会怎么样?读者说了算,这是“留白”艺术赋予读者的权利。
三、“留白”艺术在小说创作中产生的艺术效果在《偷影子的人》这本小说中,“留白”艺术宏观上表现在开篇、情节和结尾三个方面,微观上,在小说的语言描写、人物性格、细节刻画等方面都有体现。
作者处处“留白”,然后依托读者的想象填补空白,是为了呈现独特的艺术效果。
首先,留白艺术的运用使得小说内容凝练。在本书中,主人公不但没有名字,就连形象也是模糊的,作者主要通过避实就虚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通简明扼要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在小说情节上,省去一切繁文缛节,用几个“偷影子”的故事串联故事,情节紧凑,大量留白,内容上省略不少,主题涵盖却扩大了。
凝练的内容因为读者想象力的参与,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极具穿透力,引发了读者深切的共鸣。
其次, 留白艺术的运用使得小说意蕴深远。文中围绕在主人公身边的几个人物,主要有爸爸妈妈、马格、伊凡、里克、苏菲、克蕾儿以及楼上的邻居等,每一个角色的故事都和主人公“偷影子”的特异功能相关,每一个角色都有“实”有“虚”,毫不掩饰“留白”的空缺。
爸爸突然离去的“留白”,我们感受到的是父爱的含蓄和无奈。
妈妈隐藏病情的“留白”,我们感受到的是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伊凡去而复返的“留白”,我们感受到的是友情的互助和感动。
克蕾儿失散又重逢的“留白”,我们感受到爱情就是“对的时间和对的人在一起”。
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可以独立成书,每一种情感都丰富而深刻,作者通过“留白”艺术将亲情、友情、爱情分散在一本书中,抽空背景,淡化情节,情感表达上含而不露,引导读者在“无”中感悟“有”,无形中丰富了小说的审美意蕴。
结语:“留白”艺术,在绘画中是“计黑当白”,在音乐中有“弦外之音”,在小说创作中是“意境深远”。
作者灵活使用这种创作手法,通过读者的想象填补作品的空白,一方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
难怪《偷影子的人》被称为治愈系小说,正是这种将小说内容和读者想象融为一体的“留白”艺术,启发读者领悟生活,带给读者难以言说的文学美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