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毕飞宇老师的《小说课》,是因为读到了他的一段话:一本书,四十岁前读和四十岁后读是不一样的,它几乎不是同一本书。
最近,从书架上,翻出了《水浒传》。
1
《水浒传》,小时候读过小人书,不成套的。也是在小时候,打的扑克牌上,初识梁山108将。
后来,在课本上,零零散散地,读过《武松打虎》《拳打镇关西》等片段。
前些日子,无意间,听了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博士评说《水浒传》将领、能人与管理方面的音频,于是,又翻出了《水浒传》,边听讲解,边翻原著。
确实和原来的感觉不一样了。
2
扯远了,拉回来,回到毕飞宇的《小说课》。
第一次读《小说课》,源于读书群内冯尘老师,她在早间读书分享中,极力推荐了该书,说对于提升文学素养,很有益处。于是买来读了。
对了,冯尘就是网上那个暴款文写作者,《谢谢你做我的孩子》是她的代表作,全网阅读量过亿的佳作。
《小说课》,是毕飞宇老师系列讲座的集锦,共8篇讲稿,读《促织》、读《红楼梦》、读《水浒传》、读《故乡》、读《项链》……。他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解读名著(多是短篇)效果奇好。
原来读一些名作,感觉特牛。但是,为什么牛?牛在哪儿?还真是似是而非。他的解读,让我们知道,牛人的牛作牛在哪儿?
3
《小说课》的第一篇,读《促织》。蒲松龄的这篇名作,中学课本里学过。小说的主人公“成名”,围绕官府征集促织——苦寻促织——得到上好促织——儿子误将促织弄死——儿子化身(善斗)促织——献促织线索,结局算是皆大欢喜。
印象最深的,是毕飞宇对8个字的解说。这8个字,体现了蒲松龄高超的艺术才华,经毕飞宇老师讲来,就很难忘记了。
这8个字就是原文中的“向隅而立,茅舍无烟”。成名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好不容易寻来的促织,成名“怒索儿”,儿子却跳井而亡,捞上儿子的尸体,“化怒为悲”。
这时,这8个字出现了:夫妻“向隅而立,茅舍无烟”。隅,墙角。茅舍,草房子。夫妻二人对着墙角,呆呆地站着,不知所措。破旧的草房子,没有一点烟火气息。
8个字,冷彻透骨的寒,促织没了,孩子死了,日子没有指望了。冰冷的氛围,死一般的寂静,寒气逼人的节奏,一起等死的凄凉。一点热度没有,一点火儿没有,一点生气没有。
8个字,蒲松龄老先生写得传神,毕飞宇老师解得传神。让人过目不忘,反正我是牢牢地记住了。
如此精妙的解读,书中还有很多,比如,对鲁迅小说《故乡》中,关于杨二嫂的“圆规”比喻解读;比如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手》解读,都异常精彩,值得一读,真的。
在大部分时间里,读书是一种补课,年轻时候经历的事,许多是头破血流才顿悟的,四十多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后,可以到书中再从头体验一下青春的冲动和挫折。
记不清是谁说的了,录于此,共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