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主题、手法、语言,是所有文体都必须考虑的要素。
所以,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手法、语言,是解答小说阅读鉴赏的六个角度。
备考应该知道的常识:
1."小说"一词出自《庄子·外物》.
2.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应生活的一种文体。
3.情节的“完整”指具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4.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小说按照篇幅、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高考考的是微型小说(小小说)。
6.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7.人物形象担负着揭示主题的作用,人物之间起着互相衬托的作用;也会推动情节发展。
8.情节担负着揭示主题、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9.环境担负着揭示主题、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总之,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个要素是小说阅读鉴赏最常用的思考角度,它们互相作用,不可分割,牵一发而动全身。确定一个题是考查某一要素的时候,其他三个要素及它自身就构成四个思考角度,答题就可以据此分作四点进行表述。如果同学们能领会到位,那么答题就会规范明确并且显得训练有素。
因为高考语文问答题的分值通常是6分,所以一般答出三个点就可以赋满分,四个思考角度足够用了。
卖油翁曰:无他,唯手熟尔。
其实,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勇敢如你,来练练吧。
一、 比邻而居 王安忆
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们这幢楼里有十六层,每一层有七套公寓,我无法确定这是哪一户人家的油烟气,但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它似乎是靠近川菜的一系,可又不尽然,葱姜和酱的成分多了,使它往北方菜系上靠了靠。但,总而言之,这家在吃上面是大开大阖,大起大落的风范,相当鲜明和强烈。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每隔十天半月,还要做一回肚子。无可避免,是有一股腥膻气,很快,大量投放的白酒起了作用,腥膻还是腥膻,但却变得有些诱人。那气味是厚起来的,起了浆似的。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一到钟点,气味就涌过来,灌满一整个厨房的角角落落。一个钟点以后,就消散了。对了,绝不会超过一个钟点,到时候,一定就收了。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是浓烈的,生腥,辛辣,殷苦,底下又铺着一层瓦罐的土气味,“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草药的气味先后有些变化;有一段是以苦为主;有一段苦虽苦,却略有回甘;又有一段奇怪地,散发出海带那样的咸腥气。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选自小说集《剃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寓楼里房屋众多,“我”无法确定第一种油烟气的来源,但可以确定其仅来自于一家,侧面表现了油烟风格鲜明。
B.第一家人在吃上坚持“大开大阖,大起大落”“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产生了好感。
C.持续的鸡汤,先后变化的草药气味,以及时不时插进的乡土气味,都表现出第一个家庭的生活气息浓厚。
D.四户人家的气味“泾渭分明”,但“我”却与他们“比邻而居”,不分彼此,能看出我懂得享受生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讲故事开篇,使用“不要”“另外”“可是”“好了”等词语,奠定了娓娓道来的叙述基调。
B.文章描写第一家做肚子的气味是“厚起来的”“起了浆似的”,将气味形象化,表现了这家的饮食风格。
C.文章写第二家的咖啡气味有些“孱弱”,指出这家人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与第一家实惠风格对比鲜明。
D.文章从空间上铺展开去,借助抒情性的语言,对四户人家的气味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闻香识人家。
3.作者对第一户人家油烟气味的描写,表现了这户人家怎样的生活态度?
4.《比邻而居》于2000年被王安忆收入小说集《剃度》,于2015年作为一篇散文入选江苏省高考试题。《比邻而居》的体裁之辩一直存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甲】 后院 王安忆
①无论你走到哪一座城市,你只要来到后院,便会发现,所有的风景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内心,这种相似令我们怦然心动。所有的陌生与新奇退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知己知彼的亲近。这里的一切都是我们所理解的,几乎是贴肤贴肉的,无须翻译和解释,是一猜就能猜到的。这是所有风景中最为性感的一种,它是裸着的。当我们对一座城市感到畏惧与胆怯的时候,那么就到后院去,那里有我们所熟识的、有情有义的东西。
②有一次,在德国旅行。一个月后,身心都已经疲乏,好奇心退去后是深深的隔膜,我好像是从一帧帧明信片前踱过,教堂、音乐厅、森林、莱茵河,它们美不胜收,却与我两不相干。我想,旅行其实是深深的寂寞,只是新鲜掩盖了这些。这一日我来到海德堡的一所公寓,从厕所里看见了公寓的后院,我看见后院和后院连成一排,连绵的屋顶上有电视天线,还有老虎天窗。我甚至觉得鸽哨马上就会响起,有一群鸽子要从邻居的鸽房里腾空而起。这是最日常的情景,这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日日夜夜都有的情景,这是钻心钻肺的情景,真教人又苦又甜。再继续我的旅行,那些风景之中便有了一点肺腑之言,有了一点两心相知,许多不懂的我都懂了。
③又有一次,我来到河道纵横的阿姆斯特丹,一个人躺在旅馆房间里,好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旅行总是孤寂无靠的,有举目无亲之感。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就像遇到一个陌生人,无从攀谈。你越是想急切地融入这地方,与它打成一片,却越是进入不得,仿佛受到无形的排斥。阿姆斯特丹的水网有一种神秘的气氛,你好像走入了一个迷宫,水网还带有古老的气息,把你带到遥远的运河时代,古风淳淳,阴森之感便油然而起。当晨曦透进窗户,我起床拉开窗幔,后窗外面是一个小院。一个男人正从木梯上走下来,手里拿着一件什么工具,要去干一件早晨的家务活儿。这情景似曾相识,这样的早晨和所有的早晨并无二致,渗进我们的身心。它能够引导我们进入许多陌生的异地,它也是我们孤身旅行时的后方。
④柏林的后院也有着亲切的面目。前边是著名的库登大街,灯火彻夜通明,当足球赛结束的时候,喇叭声和欢呼声会阵阵传来,真是奇光异色。灯光与市声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就像一片海市蜃楼。而后院里的嘈杂却是真切到你心里去的。楼下是一个咖啡馆,厨房里的气味从后院飘进我的房间,还有厨娘和男招待的说话声。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我知道他们是在打情骂俏。打情骂俏是国际性的语言,走到哪里都一样。它将柏林的浮华像面纱一样揭去,裸露出它家常的表情。这是我们最诚恳的表情之一,含着朝起暮归的希望。这也是联系着我们的心的东西,是心里那一点沉底的东西,我们走到哪就带到哪。
⑤在旧金山我曾经在露台上看见邻人的露台。露台也是具有后院性质的地方,也是生活的里层。正是傍晚,太阳在西边落下,露台上坐着一些青年。当青年们站在街头或者地铁车站,他们无一例外都带有莫测的神情,而在露台上,他们都变得好懂了。这里露台连着露台,翻过一排屋脊,就又是露台连着露台。这里有受挫的生活,抱着轻轻的伤痛。香港那地方是寸土寸金,后院已被楼房吞没,后窗挤着后窗。夜半醒来,邻人家的排风扇还在呼呼地运转。这是一个静谧的时刻,这静谧不是万籁俱寂的静谧,而是有声的静谧,是从嘈杂、纷繁中辟出的一种静寂之声,也带有一些蚀骨的伤痛。这些后院使你明白,无论这世界多么大,多么面目各异,可内心却只有一个。这是旅行中最见真情的一刻。
【乙】重大的心灵情节(节选)
——王安忆散文创作论
①王安忆说过“散文在我看来一定是成熟的完美的作品,它们是比小说、戏剧、诗更纯粹的东西,它们是完全裸着的精神,是灵魂的直白”(《乘火车旅行,自序》),她推崇的是《我与地坛》《融入野地》这类作品。她认为在这些作品中,“有着一些相当重要的事物。这事物重要到与人的存在有关,它是一些对人生大问题的苦思冥想”(《情感的生命》)
②关于情节性的见解,王安忆再次显现出她文体的自觉。她强调散文与小说相异的非虚构性特征,要求散文中的情节必须是真实的,对于那些煽情滥情的文字,她都持否定态度,她认为“散文的情节是原生状的扎根在你的心灵里,散文在情节上没有技术可言”(《情感的生命》)
③王安忆的散文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心灵性,在王安忆的游记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直白,最为裸露。描山画水不是她散文的主题,孤旅的情怀才是她全力表现的心灵内容,诚如她所说的那样:“孤旅总是能够引发情绪和思索的。”(《情感的生命》)
5.下列对甲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使用“你”能够增强亲切感,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阅读的兴趣。
B.在作者看来,在未触及到后院之前,虽然旅行能带来美不胜收的新景象,但旅行总是孤寂的,有举目无亲之感。
C.通过柏林奇光异色的城市风景与后院“厨娘和男招待的说话声”这一情景的对比,表达出作者对后院的喜爱。
D.旧金山能“在露台上能看见邻人的露台”,而寸金寸土的香港则不然,总是因无后院带给作者一种蚀骨之痛。
6.有人认为甲文第5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7.联系全文,分析甲文标题“后院”的丰富内涵。
8.结合乙文,具体分析甲文中作者是如何体现其散文创作理念的。
参考答案:
1.D 2.D
3.①实在:这家人的餐饭浓油赤酱,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没有半点子虚头。
②认真:一餐一饭地烧着,生病也没有打断,定时炖药炖鸡。病愈后,一日三餐火爆爆照常进行。
③乐观:家人病好后炖羊肉汤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赋予普通的饮食以盛宴的意味。
4.观点一:认为是散文。
①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以“气味”为线索,贯穿全文,体现邻里不同的生活风格,表达理解包容各自生活状态的思想。
②叙述简约,无鲜明情节。文章仅是描写了四户人家的油烟气味,以此想象他们的生活风格与态度,表现人间烟火气,并无完整的故事情节。
③表达方式多样,贴合散文特点。文章通过叙述故事开篇,以优美的抒情性语言描写油烟的气味,描绘出不同人家的生活特征。
④语言优美,意蕴深远。文章表达了作者在真实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浪漫与美好,书写了真实感受,表明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博大的心胸。
观点二:认为是小说。
①虚构色彩强烈。“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专为捕捉气味而生,这已经违背了常理。同时“我”一直保持着清醒的状态,对事理的判断很清晰。所以,“我”是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
②情节清晰,故事性强。文章从虚构的“我”的视角出发,叙述因油烟管道接错而导致的各种气味窜入厨房,构成了典型的生活事件,故事情节清晰。
③暗写人物。作者明写气味,实际也暗示了气味背后主人的特点,如第一家的质朴平实、第二家的虚无浮华。
④主题鲜明。体现邻里不同的生活风格,表达理解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5.D
6.不认同。
①前文描写的后院,都是具备空间实体的后院,而画线句描写了香港是“后院已被楼房吞没”的城市,它们只有“无实体”的“后院”;然而香港虽无实体后院,但其“有声的静谧”也是“后院”的一种,使作者笔下的“后院”超越了空间,丰富了内涵(或“前后形成对比”);
②画线部分也通过“后窗”的静谧所带来的“蚀骨的伤痛”更强化了作者对现代化都市寸土寸金、空间被不断挤压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7.①城市富丽浮华的背后,人家后院、露台或后窗等地方;
②人们真实地、家常地生活,最日常、最生活化表达自己情意的场景所在;
③是孤身旅行的后方,消除我们对于城市的畏惧,让人觉得亲切、心安之处;
④承载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家的眷念,让作者感知人类共同忧喜的所在。
8.(1)王安忆认为散文当表达对“人生大问题的苦思冥想”,要与“人的存在”有关,在甲文中,作者借对后院的描写抒发了孤旅情思和对家的眷念之情,这正是与“人的存在”有关的主题,表达了人类所共有的家国之思。
(2)王安忆要求散文的情节是真实的,拒绝煽情滥情的文字。在甲文中,作者选取了自己在海德堡、阿姆斯特丹、柏林、香港等地旅行的真实经历,描写自身的见闻和感受,情由境生,方能引发读者对后院的共鸣。
(3)王安忆重视心灵性的表达,孤旅情怀是她散文全力表现的内容。甲文中在作者看来,旅行虽能带来美不胜收的新景象,但旅行亦是孤寂的,有举目无亲之感,旅途中最触动人心的却是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它能让旅行者摆脱对城市的恐惧和胆怯,这种借后院来排遣孤旅之情着实符合她散文的创作理念。
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