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林徽因传》,本书共24万字。我会用6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4期。
01
1932年8月,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儿子出生了,取名为“从诫”。他们之所以给儿子取这个名字,一是为了纪念宋代建筑学家李诫,他是《营造法式》的作者;二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子承父业,成为出色的建筑学家。
怀抱着这个小生命,徽因心中涌动出浓浓的爱意,这爱意如四月天的春风,抚慰着她的身心。
她把这人间的情爱和暖意,用诗句表达出来,写下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徽因创作初期以诗闻名,她留下来的诗歌主要创作于三十年代。当时发表在了《诗刊》、《北斗》、《新月》、《文学月刊》等期刊中。
徽因的诗极富艺术性。她早期的诗作特点是诗句流畅、节奏轻快。《新月诗选》中有一首林徽因的《笑》,被诗人陈梦家称为“一首难得的好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
向贝齿的闪光里躲。
林徽因现存的诗作共有63首,她的许多作品在长年的离乱中遗失了。那些存留下来的作品,虽然在时间的长河中沉埋了许多年,但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原有的明净与清鲜。
除了写诗,徽因还写过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同样有着不俗的成就。
《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暑热中北京城的一天:
大户人家大摆酒席,为老太太过69岁生日,庆祝她“长寿又有福气”;小户人家办喜事,把姑娘嫁给人家做填房,满怀无奈与悲戚;洋车夫打架斗殴被巡警抓进拘留所;出苦力的脚夫因中暑毙命……
这部小说,像一部跟踪拍摄的摄像机,不仅拍下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日常生活,也拍下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十年代,林徽因应该属于业余作家,她的主业是从事古建筑研究。可是她的创作以及她对创作的理解并不业余。
从一首首诗,一篇篇小说以及散文中,人们可以读到徽因独具个性的灵魂。她的生命也由此而更加充盈丰满。
02
1932年春天,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和《营造算例》脱稿了。徽因的《论中国建筑的几个特征》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这是徽因第一篇关于建筑学研究的论文,也是她对中国建筑艺术纲领性的总结。
直到今天,一些建筑专业人士阅读这篇论文时,仍叹服林徽因高屋建瓴、一气呵成地驾驭材料的能力。
那酣畅的笔墨,仅用才华和灵气来解释是不够的,那实在是经过长期耕耘的结果。
对清代建筑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是思成和徽因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演练和前奏。接下来,他们计划从华北地区开始,实地考察中国明清以前的古代建筑。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因为从来没有人写过中国的建筑史,自然也没有古代建筑物的目录,在这样的前提下外出考察,几乎完全是凭感觉、碰运气。
华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句民谚,唱出了华北一带的古迹名胜。
梁思成第一次外出考察时,徽因正有孕在身,不能与他同行。营造学社当时没有专职的测绘人员,而弟弟思达正好在放春假,于是,他就带着思达和营造学社的两个同事踏上了考察的旅程。
当时,中国县乡的交通极不方便,霍乱等传染病肆虐,而且可能遭遇杀人越货的盗匪。因此,徽因一直担心思成的安危。
蓟县是天津的一个山麓小城,辽代建造的独乐寺就位于蓟县,在它建成116年之后,才有了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的《营造法式》。
梁思成考察了独乐寺后,在调查报告里写道:“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一座如此古老的、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殿宇。”
独乐寺的观音阁是环绕着一座16米的11面观音塑像而建起的木结构建筑,共三层。安置观音的地方建成了一个中空天井。站在一层向上仰望,观音塑像显得高不可及。
拾阶而上,到第三层就可以看到观音的面容。古代的工匠在修筑这座建筑时,匠心独运地处理了高大的观音塑像与瞻仰朝拜者的关系。
梁思成回到北京后,发表了关于独乐寺的调查报告。这是中国第一篇用科学方法考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报告。
思成回到家,徽因一边翻看他测绘的各种资料,一边急切地询问他考察中的各种情形和见闻。
徽因在心中盼着,能尽早与思成一道,去亲眼看一看那些藏在荒村野岭的珍宝。
1932年,徽因完成了建筑学论文《平郊建筑杂录》,为燕京大学设计了地质管,还与思成一道,设计了燕京大学灰楼女大学生宿舍。
03
1933年秋,徽因的儿子从诫满一岁了,她的女儿再冰也三岁多了。一双小儿女让徽因十分忙碌,也十分幸福。
当思成要去山西考察时,徽因决定一同前往,临行前看着孩子,真是难舍难离,但她还是做着同思成一起外出的准备。
首先,他们花不少时间跑图书馆,阅读准备考察的那一地方的历史、地理和宗教等方面的书籍。
再就是申请当地政府的支持。他们考察的地方多是些穷山僻壤,如果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他们的行动就会因为不被当地人理解而受阻,有时甚至有生命危险。
每次出发前,先由营造学社的社长通过各种关系同当地政府和驻军打招呼,请求他们对考察人员给予必要的关照和保护;考察结束后,再请当地政府妥善保护那些古代建筑文物。
思成和徽因计划先到大同,再去应县。大同有云冈石窟,应县有辽代木塔。
最让思成不放心的是,不知那木塔是否还在。在过去的考察中,他有过这样的经历:千辛万苦地跑了几百里路,结果见到的要么是一堆废墟,要么是明清以后仿造的赝品。
思成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先寄一封信到应县投石问路。收信人地址写的是一家照相馆,信中他请照相馆的人帮忙拍一张近期应县木塔的照片。
照相馆有了回音,他们寄来了木塔的照片,却不要酬金,只要一点北平的信纸和信封。
看着照片,思成兴奋地对徽因说:“太幸运了,八九百年的木塔居然还这么完好!”
1933年9月,徽因和思成以及营造学社的其他三个工作人员一起前往山西大同。
山西的自然风光很美,社会生活却很落后贫穷。他们到了大同后才发现,居然找不到住宿的地方。
徽因说:“谁能想到,这里在辽金时代曾是陪都。”
幸运的是,在返回大同火车站时,他们碰上了站长李景熙,李景熙当年曾在美国宾大学习铁路运输,与思成和徽因是同学。
他们一行五人住进了李景熙的家里。徽因不愿意再让老同学为他们这么多人的伙食操心,于是她找到了市政当局。市政当局安排他们在一家餐馆用餐,一日三餐的伙食是一人一碗面条。
考察期间的生活条件很差,但他们的情绪很高。在他们心中,建筑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记载。
04
1934年10月,思成和徽因应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的邀请前往杭州,拟定六和塔的重修工程。
六和塔建于北宋,是为了镇压每年8月惊涛澎湃的钱塘江潮而修筑的,这座屹立在钱塘江畔的木塔共九层,高五十余丈,是宋代木结构建筑的经典之作。
完成这项工作后,思成和徽因又赴浙南几个县考察了古建筑,不知不觉离开北京已有一个月了。
11月19日,他们踏上了从杭州到北京的火车。这天是徐志摩的忌日。
如今,徐志摩已经去世三年了,前两年,他的忌日到来时,徽因和思成总是在家里祭奠他。他们在徐志摩照片周围放上鲜花,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感受徐志摩离开后不可弥补的缺失。
浙江省海宁市硖石街道,是徐志摩的故乡,他的遗体安葬在硖石的东山。徽因走到车厢门口,向窗外望去,窗外是望不透的黑夜。
这时,徐志摩的诗句在她口中蹦了出来:“火车擒着轨,在黑夜里奔,过山,过水,……就凭那精窄的两道,驮着这份重,梦一般的累赘……”
许多往事从徽因的眼前掠过,忧伤涌上她的心头。她想,人生何尝不像这负重的列车,在苍茫的人世间喘着前行,直到世人皆知的终点。
不知什么时候,思成来到了徽因身边,两人并肩默默站立。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日军入城。日本人打起了思成的主义。思成和徽因该如何应对呢?
请继续关注下期内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