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鉴赏 >

裘山山家书阅读「裘文才」

尺牍飘零,串起山河岁月;见字如面,感悟世间亲情……在手写书信成为奢侈品的年代,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裘山山推出新作——《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带领读者体味那个年代“见字如面”的怦然心动。8月17日,裘山山与作家陈村、毛尖、木叶做客上海国际文学周,就“镌刻在家书中的时代记忆”分享交流。

一本写了40多年的书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是一部非虚构作品。2013年8月,裘山山的父亲病故。父亲走了两年后,裘山山和姐姐整理遗物时发现满满一樟木箱、一千多封家书。这些信件用旧报纸包着,细绳子捆着,上面贴着小纸条,全都是父亲的笔迹。一千多封信中,光裘山山写的就有五百多封。

“我们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是一名铁道兵,铁路修到哪里,他就走到哪里,于是家庭成员总是聚少离多,最极端的时候,一家四口分散在四个地方……我们的家不是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这个饱含书香气息的家庭正是靠着一封封事无巨细的书信将一个家庭分散在四面八方的格局连成了一个整体,并在若干年后的回放中,让人有机会重新检视、回味那些家长里短中蕴含的人间烟火、深挚情感,以及当时被一度忽略的细节。

裘山山图文并茂,用一封封书信和原汁原味的老照片,立体地展现了一段记录在书信中的家庭历史。不论是父母之间的第一封书信,母亲帮邻居代笔写家信、还是13岁的“我”写给父亲的第一封信,抑或“我”当兵、上大学、成家立业后与家人的通信……这些普通家庭都曾经写过,但很少家庭能留存至今的信件正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情景记录,配上年代感的照片,历史感与温度扑面而来。

裘山山说,“自我当兵后,一直没和父母在一起,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全靠写信与父母交流,汇报情况,聆听教诲。因此我的信特别多,数了一下,有510封。所以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应该始于1971年,而不是2016年。这是一本写了40多年的书。”

童年在石家庄生活了七年

裘山山曾把石家庄称作她的第二故乡,虽然成都是她生活最久的城市,杭州是她去过最多的城市,但她的童年是在石家庄度过的,“每次遇到石家庄的人,我都会告诉他们,我在石家庄住过七年。”

裘山山说,我们这个家最稳定的时期,莫过于我的童年。“父亲调到石家庄铁道兵学院教书,而母亲因为被打成‘右派’,不得已离开报社,就带着我和姐姐随军到了石家庄,一家人于是团聚了整整七年。这七年的生活,我在长篇小说《河之影》里,有大量描述。尽管期间经历了‘文革’,但我们这个小家,还是有过很多温馨的日子,父亲对母亲和我们两个女儿,都非常疼爱,这些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滋养着我。”

“1970年,父亲又被调动,调到了正在大巴山施工的部队工作。母亲虽然带着我们也一起来到四川,但部队所在地和家属所在地,依然相距遥远。那十几年里,父亲只能靠每年一个月的探亲假,回来看我们母女三人。”

离开石家庄后,裘山山只回来过一次。“1997年,我参加全国青创会回过石家庄,那时候离开已经27年了。感觉变化很大,当初住的那个楼已经拆了,但是院子还在。运河已经和记忆里不一样了,记忆里运河岸边是土坡,有很多树,现在是水泥的了。我还去找了小时候的伙伴,还去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学院大院看了一下。后来没有再回去过,一晃又过去20年了。”

父亲母亲年轻时

还原真实,以诚相见

裘山山一家总是分离,分离。最极端的时候,一家四口分在四个地方。

“那是1978年到1984年,父亲从铁六师调到长沙铁道兵学院教书;母亲‘右派’平反回到杭州,在《浙江日报》工作;姐姐因下乡去了陕西咸阳,后调到国棉二厂当工人;我因当兵在重庆,后考上大学到了成都。”裘山山说。

这回的天各一方更为遥远,是四个省份。这种天各一方的情形直到父亲离休回到了杭州才结束,“父亲和母亲团聚,然后是姐姐调回了杭州,和他们团聚。我虽然还在成都,但毕竟每年探亲有了固定的去处。一个具体的有房子的家,在杭州成立了。我似乎接替了父亲的角色,每年回家探亲。”

2016年夏天起,裘山山开始整理家书,也曾有过犹豫和纠结:“真的要把自己的过往,全都袒露出来吗?但总算坚持下来,完成了书稿。这本书,收集整理了我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写给父母的信。本着还原真实的想法,我尽可能如实地抄录下了那些信。虽然抄录过程中时常犹豫,时常想遮掩,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以诚相见。”

裘山山

出身于军人知识分子家庭,18岁当兵,因喜欢写作成了作家。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全委委员。出版各类文学作品400多万字。曾任成都军区文艺创作室主任,《西南军事文学》主编,现退休专职写作。

其军旅文学的作品端庄而大气,社会题材的小说细腻而充满悲悯。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冰心散文奖等。其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春草》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和话剧,后者被称为“中国版《阿信》”。其短篇小说风格独特,曾六次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本书是作家裘山山的非虚构作品。作者从父母留下的几百封家书入手,在记忆回放中勾连起了一个四口之家镌刻在书信中的时代印记。在没有现代通讯和网络的年代,一封封书信将一个家分散在四面八方的格局连成了一个整体,并在若干年后的重新检视中,发现了许多一度被忽视,却很重要的细节。作品图文并茂,配原汁原味的老照片若干,立体地展现了一段记录在书信中的家庭历史,也以点带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

(燕赵都市报 记者 宋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