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陶渊明为什么当不了大官「陶渊明曾经做过什么官」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但许多人不知道,就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他结束了自己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当官的经历。

二度出仕

陶渊明之所以再次选择出仕,除了经济原因,还有他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此时再不建功立业,更待何时!

另外,与王凝之不同的是,桓玄是一个很有思想和能力的人,他是北伐名将桓温之子。

再有,两家还是世交。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曾是桓温手下的幕僚,而且武将出身的桓玄也很佩服他的曾祖陶侃。

满腔热情的陶渊明带着"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决心投奔了桓玄,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桓玄有篡位的野心!

公元400年五月,陶渊明奉命出使京都建康,返回途中,路过江西,便想省亲,却被大风所阻。

此时,他写了两首《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这两首诗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其中一句"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意思是,默默地想念家中园林的美好,应该告别世俗官场。人生壮年还有多长时间?应当毫不犹豫地放纵情怀!

一年后,身心俱疲的陶渊明以母丧为由离开桓玄,回到家乡。

陶渊明画像

刚出虎穴,又入狼窝

三年丁忧期满,陶渊明想到自己已年过四旬,却毫无建树,愧对先祖的谆谆教诲。他在《荣木》诗中提到"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意思是,先祖的遗训,怎敢忘记!四十岁了还默默无闻,也没有畏惧的。驾驭名车宝马,去建立功名。即使有千里之隔,也一定能到达!

此时,镇军将军刘裕举兵起义,打败桓玄。于是,陶渊明又投奔刘裕,担任镇军参军。

没想到,刘裕和桓玄是一丘之貉。桓玄谋反,身败名裂;刘裕篡晋,倒行逆施。

不久,陶渊明奉命追随建威将军刘敬宣,担任建威参军。

此时的陶渊明内心比较矛盾,既想建功立业,然而,面对政治黑暗,自己又无能为力。

无奈之下,他又一次萌生了辞官归隐的想法,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徘徊十几年的陶渊明已经看透并厌倦官宦生活,十分怀念美好的田园时光。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他还想到了孔子理想中的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暮春时节,天气转暖,穿上轻薄的春装,约上几个朋友,带上各自的孩子,到沂水里洗洗澡,再登上求雨的高台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的理想生活

陶渊明在《时运》其一中描述了类似的场景: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他心中所希望的呢?

于是,陶渊明毅然选择辞官回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