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是我们节日的重要传统。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回顾历史的长河,在法律领域,有一批像屈原一样即使是身处逆境也仍然坚贞不屈的法律仁者,他们以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值得当代法律人在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里纪念。
赵广汉(公元前73年前后)
赵广汉出身草根,年轻时曾在郡里做官,后因才能出众,一路擢升至代理京兆尹,相当于首都长安的代理市长。
其专长打黑、除恶、抓贼,谈判,不仅如此,赵广汉在审讯方面颇有经验。如果他想知道某件事,通常不会直接问,而是旁敲侧击,辗转推问,先降低对方的戒备,再聊着聊着等对方自己露出马脚。这种方法就叫做“钩距法”。
另外,赵广汉是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发明者。据《后汉书》记载:"又教吏为缿筒,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为了有效地抑强惩恶,为民除害,受到储钱罐的启发,赵汉广发明了“缿筒”,即举报箱,并将举报箱按在衙门门口,鼓动大家匿名举报。赵广汉根据得到的线索,组织力量及时查处,极大地稳定了社会治安。
只可惜,赵广汉最后因办案得罪了当朝丞相和司直,他们罗织罪名诬陷赵广汉,最终使得赵广汉惨遭腰斩。临刑时,长安出现了万人集结为之送行的动人场面。
狄仁杰(630年-700年)
狄仁杰一生为官,两次做宰相,终身清廉,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他为治理国家和许多地方立下过汗马功劳,却屡屡遭受别有用心的朝廷官员或同僚的陷害与打击,但他为了大局利益,敢于在朝廷上犯颜直谏,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
狄仁杰力争法制,罪刑相适应。676年(仪凤元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要处死他们,狄仁杰却认为他们不应判死罪。狄仁杰引用张释之劝谏汉文帝勿滥杀的例子,认为法律规定本来就有差别等次的,罪不至于死就不能让他们去死。后来,狄仁杰被授予为侍御史。
判案如神,无一冤案。上元二年(675年),狄仁杰调到中央,当上了大理丞。狄仁杰刚到大理寺,积压的案件已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死的时候武则天还为他哭泣。而后人编出了关于狄仁杰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包拯(999年-1062年)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 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权知开封府时,包拯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开封府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由于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此弊,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于是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铁面无私的化身。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宋慈(1186-1249)
宋慈,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曾任广东、湖南等地提点刑狱官,办案著重实地检验。
公元一二四七年宋慈著有《洗冤集录》五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广传国内外,对于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儒者出身的宋慈,本无医药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为弥补这一不足,他一方面刻苦研读医药著作,把有关的生理、病理、药理、毒理知识及诊察方法运用于检验死伤的实际;另一方面,认真总结前人的的经验,以防止“狱情之失”和“定验之误”。在多年的检验实践中,力求检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此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仅从流传至今的《洗冤集录》一书来看,其中所载检验方法之多样、全面,其精确度之高,都是前无古人的。
干刑狱就是实事求是。"狱事莫重于大辟(死刑),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宋慈在《洗冤集录》序里的开头语告诫一切司法人员都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职业。反对当时州县官府往往把人命关天的刑狱之事委之于没有实际经验的新入选的官员或武人,在对待尸体检验方面要求一不怕脏二不怕累的精神,以民命为重,实事求是。
宋慈64岁死于广州经略安抚使的任所,宋理宗亲自为其书写墓门,凭吊宋慈功绩卓著的一生。
在中国法治这条道路上,这些法律先辈们不畏权势,公正廉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是法治中国的功臣,值得我们当代法律后辈们纪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