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值得流传的文化记载太多了。其中一本叫做《青史子》的小说非常出名,鲁迅先生读罢这篇小说的片段后,对它极力推荐。可惜在历史流传中,它却消失了,只留下仅剩下的三篇。您可知道什么原因让它失传了?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青史子》的作者就叫青史子。青史子是晋太史董狐之子,受封青史之田,所以就叫了这个名字。他本人的生平在历史记载上很少,只有几篇古籍评价青史子才华横溢,最能够反应出青史子才华的,就是他耗费一生心血撰写的《青史子》这本书,悲催的是,这本书失传了。
如此有名的一本书失传了,很多人都会难过,特别是文人。鲁迅先生可是位著名的文学家,为了找到《青史子》这本书,他就利用空闲时间仔细翻找古籍,希望能找到点线索。
在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中,是这样记载的:《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纪事也。说明班固时期有完整的五十七篇文章,可惜其他记载又说:《青史子》一书在隋朝便已亡佚。鲁迅先生实在没有办法,只能从《大戴礼记》、《风俗通义》中辑出了三篇。就这样,现如今仅剩的三篇可以留给后人读的文章,就是鲁迅先生寻找到的。
为什么鲁迅先生如此喜欢《青史子》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比较有意义。从仅剩的三篇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第一篇是这样写的:“鸡者,东方之牲也,岁终更始,辨秩东作,万物触户而出,故以鸡祀祭也。”
意思是:鸡一叫,万物都苏醒了,出来活动,故此,用鸡祭祀。这就是很简单的科普文,后面还介绍了牛是做什么用的,猪是做什么用的,寥寥数语,却有了现代生物学的味道。
第二篇是讲胎教的,上面是这样写的:“古者胎教之道: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太卜持蓍龟而御堂下,诸官皆以其职御于门内。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史緼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不敢煎调,不敢;以待王太子。太子生而泣,太史吹铜曰声中某律;太宰曰滋味上某;太卜曰命云某。”
没想到吧?古时候竟然也有胎教。而且从这篇半科普半故事性的记载中,我们明白了王后怀孕七个月的时候,听的必须是正经的礼乐,一旦不是礼乐,太史公就会制止。吃的必须是正味,一旦不是正味,太宰就会制止。后面还记载了胎教的时候,在王后面前有很多不能做的事情,不能说的话,好像把王后肚子里的胎儿当作一个完整的小人看待,很有趣,原来古时候的王室做胎教,竟然是窑里的瓦盆,基本上是一套一套的。
第三篇文章是讲学习的。书上的原文是这样的:“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居则习礼文,行则鸣佩玉,升车则闻和鸾之声,是以非僻之心无自入也。在衡为鸾,在轼为和;马动而鸾鸣,鸾鸣而和应;声曰和,和则敬,此御之节也……”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古人八岁就要开始学习了,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学习很多大道理,而是学习小艺,学习大学问都要认真。比如如何行礼,如何讲话,哪怕是驾驶马车,这种行为看似简单,如果要做好也挺难的。后面还讲述了如何穿衣穿鞋,如何行事……这篇文章读完,真的是让人觉得羞愧。因为现代人总认为古人的学习很迂腐,只学习书本上的文言文,只知道死记硬背,却没想到每个时代都有佼佼者,古人中的君子,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外表打扮,每一样都要做到完美,这才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不过读完了这三篇文章,恐怕很多人也明白《青史子》为什么会失传了。上面没有违反古代朝廷的言论,也没有违背古代伦理的规定,但是这本《青史子》并不是趣味性小说。它只能说有些小说的味道,写的基本上是科普文,很显然,这类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这就是失传的原因。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