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再小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当然宝宝很多时候也是不按常理出牌,在父母眼里属于超出意料的,或者说违背原则的,而当宝宝更大一点时,他需要有独立作出决定的能力。在宝宝的思维方式控制下作出的行为有些是正常的,有一些则是不良行为,长时间就会成为不良习惯。
不良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宝宝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不和谐行为,通常包括生活行为和社会行为两个方面。生活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吮手指、咬指甲、挖鼻孔、咬衣服等不恰当行为。社会行为问题呈现为两个极端,即行为表现不足(孤僻、沉默、自卑等)和行为过度(人性、攻击、破坏等)。
在宝宝的生活里,父母就是权威,需要父母来制定规则和对宝宝的行为设定限制。如果宝宝的行为超出了限制,应该如何帮助宝宝进行纠正呢?
当宝宝犯错后,不要着急发脾气或者直接动武,而是要阻止宝宝继续这种错误的欣慰,然后要理智的考虑宝宝犯错的原因。
控制你内心的怒火,让宝宝在不感到愤怒或者害怕的情况下听你说话。如果你大喊大叫地来纠正宝宝的错误,他不但不会听你的,而且会变得非常焦躁。宝宝在平静的状态下会认真的听你讲话,也就更容易去接受你的教育纠正。
因为宝宝尚在初步发育阶段,所以对宝宝说话要尽可能的简单精炼,你要知道一个不满2岁的孩子是不具备理解长篇大论的能力的。
举个例子:
用三至四个词说明你对他的限制。例如“不许打妈妈!”
简短地告诉宝宝为什么他的行为是错误的。告诉宝宝:“这样会打伤我的!”
然后告诉宝宝你期待他下一次该怎么做。例如“下一次,告诉我你想要下去。”
当然并不是每次这样简单的教育都会有效,即便这样告诉宝宝他做错了,他可能还在继续。宝宝并不非总能理解你的行为。但是他会有情绪的波动,只要你保持镇静,并且坚持,宝宝就会知道,他必须服从你的要求。这时孩子的拿手戏就是哭闹了,如果真的想纠正宝宝的不良行为,就不能向孩子屈服,要让宝宝意识到哭闹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