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彈(子母弹),◆榴霰彈的舊稱。
子彈(子弹),◆即槍彈。又彈殼、底火、發射藥、彈頭四部分組成。發射時由撞針撞擊底火,使發射藥燃燒,產生氣體將彈頭推出。○[洪深]《青龍潭》第四幕:“你們好些人手裏有洋槍有子彈!好些人手裏是第一次拿洋槍!開放得一不得法,就會釀出人命!”[楊朔]《征塵》:“兩輛滿載軍火的大車後跟隨着一小隊輜重兵,每人挑着一擔子彈,那麼重,扁擔被壓得微微彎曲着。”
竹彈(竹弹),◆指傳說中[黃帝]時的《彈歌》。即《斷竹》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尋二言肇於[黃]世,《竹彈》之謠是也。”
珠彈(珠弹),◆以珠作彈,謂其豪貴。○[南朝][陳]徐陵《紫騮馬》詩:“角弓連兩兔,珠彈落雙鴻。”○[唐][駱賓王]《帝京篇》:“俠客珠彈垂楊道,倡婦銀鉤采桑路。”○[唐][孟浩然]《大堤行寄萬七》:“王孫挾珠彈,遊女矜羅襪。”
中子彈(中子弹),◆核武器的一種。爆炸時釋放大量的高能中子,靠中子輻射起殺傷作用,穿透力較強,沖擊波、熱輻射和放射性沾染較其他核武器為小。在有效範圍內能殺傷一般坦克內或建築物內的人員。可作戰術核武器使用。
指彈(指弹),◆指責糾彈。○[丁玲]《團聚》二:“二兄弟,這位有着沖天的志氣的最聰明的一個,在父親失業之後便找到一個頗好的職業,卻因為鋒芒,好指彈上司……於是一再申斥,接着就來了開除。”
照相彈(照相弹),◆飛機夜航照相的閃光炸彈。
照明彈(照明弹),◆軍事上用的一種炸彈或炮彈。彈體內裝有發光藥劑和小降落傘,發射後能在空中發出強光,用於夜間觀察或指示攻擊目標。徐遲《大場的一夜》:“在車的正前面的高空中,撲撲兩個照明彈,大地倏地亮了起來。”○[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十四章:“敵人的夜航機在雲層裏時遠時近地嗡嗡着,丟着照明彈。”
張女彈(张女弹),◆樂府曲名。○《文選‧陸機<擬今日良宴會>》詩:“[齊]僮《梁甫吟》,[秦]娥《張女彈》。”○[李周翰]注:“《梁甫吟》、《張女彈》,皆樂府曲名。”
原子彈(原子弹),◆炸彈的一種,利用鈾、鐶等重元素原子核裂變於瞬間放出巨大能量起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爆炸時產生沖擊波、光輻射、貫穿輻射和放射性沾染。○[巴金]《探索集‧長崎的夢》:“當時在原子彈爆炸中心附近有一所小學,一千五百個學生中一千四百人死亡。”
玉彈(玉弹),◆玉製的彈丸。喻啟明星。○[宋][楊萬里]《羲娥謠》:“素娥西征未歸去,簸弄銀盤浣風露。一丸玉彈東飛來,打落桂林雪毛兔。”
一彈指(一弹指),◆佛家語。○《法苑珠林》卷三引《僧祇律》:“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後來詩文多作“一彈指頃”,表示極短的時間。○[唐][白居易]《禽蟲》詩之八:“何異浮生臨老日,一彈指頃報恩讎。”○[明][宋濂]《孤峰德公塔銘》:“盡付闍維三昧火,一彈指頃等虛空。”○[趙樸初]《滿庭芳‧為人民大會堂作》詞之一:“一彈指頃[恒]沙涌,樓殿重重。”
信號彈(信号弹),◆發射後產生彩色光亮或煙霧的子彈,多用於軍事上傳達命令、指示目標或進行相互間聯繫等。○[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四章:“從山頂上接連飛起了三顆綠色的信號彈,以它燦爛奪目的光輝,告慰着祖國的親人。”徐遲《大場的一夜》:“我順着他的手指望去,天空中不知何時已懸挂了兩盞小燈,一紅一黃,團副解釋這是炮兵的信號彈。”
顯彈(显弹),◆公開抨擊。○[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林‧詞林前後輩》:“近日格套愈嚴,前後輩幾同師弟。而實情轉薄,相傾相軋,甚或嗾人顯彈隱刺。”
喜彈(喜弹),◆孵不成雛鴨的鴨蛋。也叫鴨餛飩。○[清][朱彝尊]《賦鴨餛飩》詩“他邦盡棄擲,吾黨獨見喜”自注:“鄉人目曰喜彈。”
實彈(实弹),◆1.真槍實炮所裝填或射出的彈藥。○[茅盾]《子夜》十五:“[屠維岳]和[錢葆生]都在混亂中受了傷。○[錢葆生]小腿上還吃着那兩響‘實彈’的誤傷,犧牲了一層油皮。”○[柯靈]《<阿英散文選>序》:“儘管有真槍實彈與紙上硝煙的不同,卻同樣要以活鮮鮮的生命相搏擊的。”參見“真槍實彈”。2.謂子彈上了槍膛。參見“荷槍實彈”。
散彈(散弹),◆散淡;浪蕩。○《金瓶梅詞話》第五六回:“他滿心正經要你和他尋個主子,卻怎的不捎封書來,倒寫着一隻曲兒,又做的不好,可知道他才學荒疏,人品散彈哩!”彈,一本作“蕩”。
榮彈(荣弹),◆[南朝][齊][垣榮祖]善於彈珠射擊,後因用“榮彈”為善於彈射的典實。○[唐][李商隱]《為舉人上翰林蕭侍郎啟》:“爾後以毛傷[榮]彈,鱗損[任]鉤。”○[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方朔楊意姓名》:“‘[榮]彈’者,[南齊][垣榮祖]善彈也,割[垣榮祖]三字取‘榮’一字。”
清彈,◆清越动听的音乐。○晋陆云《为顾彦先赠妇》诗之四:“西城善雅舞,緫章饒清彈。”○唐韦应物《大梁亭会李四栖梧作》诗:“置酒發清彈,相與樂佳辰。”
起彈,◆举发弹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晉簡文爲撫軍時,所坐牀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爲佳。有參軍見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説。門下起彈,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懷;今復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魏书·赵郡王幹传》:“比有風聞,即欲起彈,恐損賢明委託之旨,若改往修來,彪當不言,脱不悛改,夕聞旦發。”
妙彈(妙弹),◆精彩的彈奏。○[唐][李嶠]《箏》詩:“[蒙恬]芳軌設,遊[楚]妙彈開。”
面彈(面弹),◆即面孔,臉蛋。○《醒世姻緣傳》第十八回:“五短身材,黑參參面彈;兩彎眉葉,黃乾乾雲鬟。”
亂彈(乱弹),◆1.戲曲名詞。自[明]至[清]初,[陝西]地方戲梆子腔(秦腔)因用彈撥樂器伴奏而被稱為亂彈。○[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後亦以此稱梆子腔系統的戲曲。2.戲曲名詞。○[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對崑腔以外各劇種的統稱。○[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崑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3.戲曲名詞。指京劇。○[瞿秋白]《亂彈‧亂彈(代序)》:“在[同][光]之世,我們就漸漸、漸漸的聽着那昆曲的笙笛聲離得遠了……而‘不登大雅之堂的’亂彈--皮黃,居然登了大雅之堂。”◆4.亂說,胡扯。○[瞿秋白]《亂彈‧亂彈(代序)》:“於是乎,咱們不肖的下等人重新再亂彈起來,這雖然不是機關槍的亂彈,卻至少是反抗束縛的亂談。”
流彈(流弹),◆亂射的或無端射來的子彈、炮彈。○[子虛子]《湘事記‧軍事篇五》:“[正雅]取北門,從低窪仰擊……忽流彈中[正雅]足,裹創督戰。”○[姚雪垠]《長夜》三八:“同時他才又意識到流彈密密地在他的頭頂和左右呼嘯着和爆炸着。”徐遲《大場的一夜》:“沒有什麼啊……機關槍老遠的,沒有流彈,怕什麼?”
老調重彈(老调重弹),◆比喻把陳舊的理論、主張重新搬出來。○[鄒韜奮]《無政府與民主政治》:“如今不過是略換花樣,實際是老調重彈罷了。”◆补证条目■比喻把陈旧的理论、主张重新搬出来。○艾青《谈诗》:“谁也不喜欢千篇一律的东西,谁也不喜欢老调重弹。”
舊調重彈(旧调重弹),◆陳舊的調子再彈一遍。喻把陳舊的理論或主張重新搬出來。○[朱自清]《回來雜記》:“[北平]早就被稱為‘大學城’和‘文化城’,這原是舊調重彈,不過似乎彈得更響了。”
金彈(金弹),◆1.金製的彈子。○[唐][李商隱]《富平少侯》詩:“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馮浩]箋注引《西京雜記》:“[韓嫣]好彈,常以金為丸,所失者日有十餘,長安為之語曰:‘苦饑寒,逐金丸。’兒童每聞[嫣]出彈,輒隨之,望丸之所落,輒拾焉。”○[宋][汪元量]《湖州歌》之五十:“宮女推篷猶自笑,閒拋金彈打沙鷗。”○[清][陳維崧]《滿庭芳‧過遼后梳妝樓》詞:“紅牆外,誰拋金彈?年小[富平侯]。”◆2.比喻金橘。○[明][于謙]《夏日憶故鄉風景》詩:“紅綃煥爛蜀葵開,金彈纍垂盧橘熟。”
火彈(火弹),◆舊時作戰用的一種爆炸物。○[清][魏源]《聖武記》卷七:“我兵步步立柵,以次進偪,擲火彈入木城。”
黃金彈(黄金弹),◆比喻金橘。○[宋][黃庭堅]《歐陽從道許寄金橘以詩督之》:“霜枝搖落黃金彈,許送筠籠殊未來。”
和彈(和弹),◆相應和的彈奏。○[晉][陸機]《鞠歌行》:“鼓鐘歇,豈自歡,急絃高張思和彈。”
鬼彈(鬼弹),◆指瘴氣。因其能於無形中摧折樹木,使人中毒而病,故稱。○[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漢][永昌郡][不違縣]有[禁水],水有毒氣,唯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涉。自正月至十月不可渡,渡輒病,殺人。其氣中有惡物,不見其形。其似有聲,如有所投擊。內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土俗號為鬼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青衣水》:“東至[不韋縣],注[蘭倉水]。又東與[禁水合]……此水傍瘴氣特惡,氣中有物,不見其形。其作有聲,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名曰鬼彈。”
鼓彈(鼓弹),◆彈奏。○[三國][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之十六:“瑟琴在御,誰與鼓彈?”
弓彈(弓弹),◆以彈弓發射彈丸的一種游戲。○《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每會輒歷問賓客,各言其能,乃合榻促席,量敵選對,或有博奕,或有摴蒱、投壺、弓彈,部別類分。”
飛彈(飞弹),◆1.疾飛的彈丸;流彈。○[宋][戴復古]《觀陸士龍作顧彥先婦答夫二首有感韻》:“春風桃已紅,光陰等飛彈。”○[郭希仁]《從戎紀略》:“初六日黎明,敵兵下原來攻,[世昌]倉卒督各營隊出禦,敵槍集擊,[世昌]右腿中飛彈。”◆2.裝有自動飛行設備的炸彈,如導彈。
動彈(动弹),◆1.亦作“動撣”、“動嚲”。動作;活動。○[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摺:“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瑞虹]﹞漸漸甦醒,只是遍體酥軟,動撣不得。”○《醒世姻緣傳》第七回:“[老晁]夫婦見了這們一個肘頭霍撒腦渾身都動嚲的個小媳婦……怪喜歡的。”○[老舍]《駱駝祥子》二:“這麼大的人,拉上那麼美的車,他自己的車,弓子軟得顫悠顫悠的,連車把都微微的動彈。”◆2.指勞動。○[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六八回:“[張武叔],往年間一過正月十五,你就上地動彈上了,怎今年清明也過了,還有閑工夫串咧!”呂劇《李二嫂改嫁》第六場:“要是把她弄到手,再也不用我動彈。”◆补义条目■动静;行动。○《禅真后史》第六回:“這仰三等了兩個更次,不見動彈,故奔出來瞧看。”○《警悟钟》第十四回:“靠天造化,若再今日不見動彈,就没事了。”
彈坐(弹坐),◆彈劾並坐之以罪。○《北史‧韓顯宗傳》:“今州郡貢察,徒有秀、孝之名而無秀、孝之實,而朝廷但檢其門望,不復彈坐。”
彈子(弹子),◆I1.即彈丸。○[宋][錢易]《洞微志》:“有術士於腕間出彈子三丸,皆五色。”○《兒女英雄傳》第六回:“這個當兒,又是照前噗的一聲,一個彈子左耳朵眼兒裏打進去。”○《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小弟生平有一薄技,百步之內,用彈子擊物,百發百中。”參見“彈丸”。◆2.方言。檯球。在特製的檯子上用杆撞球的游戲。`12`◆II1.牽引船隻的繩索。○[宋][周密]《齊東野語‧舟人稱謂有據》:“余生長澤國,每聞舟子呼造帆曰‘歡’以牽船之索曰‘彈子’。”◆2.古代的一種游戲。[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二》:“今[閩]中婦人女子尚有彈子之戲,其法以圍棋子五,隨手撒几上,敵者用意去其二,而留三,所留必隔遠,或相黏一處者,然後彈之,必越中子而擊中之,中子不動則勝矣。此即彈棋遺法。”◆补证条目■方言。台球。在特制的台子上用杆撞球的游戏。○朱秀海《波涛汹涌》第二部五:“而从那一街两旁重重叠叠大开着门户的酒楼、茶肆、饭馆、歌寮、舞厅、娱乐宫、桑拿浴室、弹子房……里传出的音乐和人声,则如同响彻在这条混浊而充满活力的大河上的涛声。”○《文汇报》2007.8.4:“他渴望陪伴,总是欢天喜地地与从布鲁塞尔来巴黎度暑假的姐姐相伴,外出漫步嬉戏,如大人一般走进咖啡馆喝饮料、玩弹子游戏、用点唱机点歌。”
彈珠,◆以珠为弹。泛指以丸弹射。○南朝陈张正见《洛阳道》诗:“蘇合彈珠罷,黄間負翳歸。紅塵暮不息,相看連騎稀。”
彈治(弹治),◆彈壓處治。○《漢書‧張敞傳》:“[梁國]大都,吏民凋敝,且當以柱後惠文彈治之耳。”○《新唐書‧儒學傳下‧元行沖》:“[開元]初,罷太子詹事,出為[岐州]刺史,兼[關內]按察使。自以書生,非彈治才,固辭。”○[宋][曾鞏]《開封府獄空轉官制》:“摘發姦欺,動而必中;彈治豪右,勇於敢為。”○[清][魏源]《聖武記》卷七:“巡撫[紀山]遣副將率兵彈治,不奉約,反傷我官兵。”◆补义条目■弹劾。○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京師省、寺皆南向,惟御史臺北向,蓋自唐以來如此……或云御史彈治不法,北向取肅殺之義。”○明沈德符《野获编·宗藩·辽废王》:“江陵初殁,上未有意深罪之,特忿馮璫久横,意甚銜之。張蒲坂已當國,因授意同里門生李御史植彈治馮保。”○又《台省·吏垣都谏被弹》:“其以居官爲時情所薄,受彈治無完膚者,無如今上之二陳。”
彈指(弹指),◆1.捻彈手指作聲。佛家多以喻時間短暫。○[唐][王維]《六祖能禪師碑銘》:“飯食訖而敷坐,沐浴畢而更衣,彈指不流,水流燈焰,金身永謝,薪盡火滅。”○《翻譯名義集‧時分》:“《僧祇》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二摺:“年光彈指過,世事轉頭空。”○[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一轉瞬而即滅,一彈指而倏生。”○[郭沫若]《北上紀行》詩之五:“彈指人將老,回頭憾苦多。”◆2.捻彈手指作聲。原為[印度]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許諾、警告等含義。○《法華經‧神力品》:“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智顗]文句:“彈指者,隨喜也。”○[吉藏]義疏:“彈指者,表覺悟眾生。”○《南史‧王敬則傳》:“[順帝]泣而彈指:唯願後身生生世世不復天王作因緣。”◆3.表示情緒激越。○《新唐書‧敬暉傳》:“[暉]每椎坐悵恨,彈指流血。”○[宋][文天祥]《與湖南大帥江丞相論秦寇事宜札子》:“凡懷忠憤,無不彈指。”
彈正(弹正),◆糾彈;糾正。○《後漢書‧仲長統傳》:“至如近世,外戚宦豎請託不行,意氣不滿,立能陷人於不測之禍,惡可得彈正者哉!”○《新五代史‧雜傳‧劉昫》:“至[昫]為僕射,自以由宰相罷與[道]同,乃隨[道]出入,有司不能彈正而議者多竊笑之。”○[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四:“近刻《玉臺新詠》及《樂府詩集》改‘狄香’作‘秋香’,大謬。○[吳]中近日刻古書,妄改例如此,不能一一盡彈正之。”○[章炳麟]《孫詒讓傳》:“[詒讓]一切依古文彈正。”
彈章(弹章),◆彈劾官吏的奏章。○[宋][周密]《齊東野語‧笏异》:“甫退朝,則[劉]彈章已出。”○[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四:“故[呂誨]中丞彈章曰:‘外示朴野,中懷狡詐。’”○《明史‧劉觀傳》:“帝怒,逮[觀]父子,以彈章示之。”○[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續黃粱》:“越日,彈章交至,奉旨削職以去。”
彈議(弹议),◆批評議論。○[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喪出之日,門前然火,戶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斷注連: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彈議所當加也。”
彈性(弹性),◆1.物體受外力作用變形後,除去作用力時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徐遲《漢水橋頭》:“數不清的工人們,在肩膀上擔着富有彈性的扁擔,挑起兩筐黃泥,來回奔跑。”○[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在社會主義的軌道上》:“列車帶着輕微而有彈性的跳動,又平穩的向前奔馳。”◆2.比喻事物的可多可少、可大可小等伸縮性。○[胡適]《這一周》三四:“學制從硬性的變成有彈性的,固是一大解放。”○[聞一多]《神話與詩‧文學的歷史動向》:“詩這東西的長處就在它有無限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
彈無虚發,◆每一颗子弹都命中目标。○章炳麟《书十九路军御日本事》:“俟其近,乃以機關槍掃射之,彈無虚發。”○张西《国家荣誉》第二七章七:“海米提到底是职业猎人,弹无虚发,而亚力坤和王路太需要练练手了。”亦作“彈不虚發”。○魏巍《东方》:“这些人都是本连的特等射手,弹不虚发,敌人顿时就倒下了一片。”
彈文(弹文),◆文體名。彈劾官員過錯的奏疏。○[宋][葉適]《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有造遊士之獄者,索其楮中,得公彈文,檢御史所上,不差一字。”○[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彈文固目中之一,而其辭要核實風軌,所謂氣流墨中、聲動簡外可也。”○[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文壇三戶》:“我記得裏面就有一篇彈文,所彈的乃是一個敗落的世家。”
彈頭,◆枪弹、炮弹、导弹等的前部,射出后能起杀伤和破坏作用。○谈钧刘海志《在波黑维和的日子·展现风采》:“另外一个打在门框里,弹头还在里面,属于‘盲创’,入射口在外面。”○陆天明《大雪无痕》七:“从现场所找到的弹头和弹壳来看,这支枪是一支编外的黑枪。枪的来源正在进一步追查中。”
彈算(弹算),◆掂量估摸。○[王杏元]《天板藍藍》一:“他眼皮直打閃着,心裏緊張地在彈算着。”
彈事(弹事),◆1.彈劾之事。○《魏書‧儒林傳‧孫惠蔚》:“[光]([崔光])以[惠蔚]書呈宰輔,乃召[惠蔚]與[巒]庭議得失,尚書令[王肅]又助[巒],而[巒]理終屈,彈事遂寢。”◆2.即彈章。○《南史‧王准之傳》:“[准之]嘗作五言詩,[范泰]嘲之:‘卿唯解彈事耳。’”[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後之彈事,迭相斟酌,惟新日用,而舊準弗差。”參見“彈章”。
彈曲(弹曲),◆猶司直。專門負責糾察官吏不法行為的官員。○《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是歲姦情發聞,伏誅”[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俶]表立彈曲二十人,專糾司不法,於是愛惡相攻,互相謗告。彈曲承言,收繫囹圄,聽訟失理,獄以賄成。”
彈盤(弹盘),◆裝機槍子彈的圓盤。○[王集成]《團結自己,消滅敵人》:“說罷扛起槍,挾起兩個彈盤便飛也似地向陣地上跑去。”
彈論(弹论),◆猶彈劾。○《宋史‧岳飛傳》:“﹝[秦檜]﹞又風中丞[何鑄]、侍御史[羅汝楫]交章彈論。”○[元][無名氏]《鴦鴛被》楔子:“替朝廷幹事的,反倒受人彈論,公道安在?”
彈路(弹路),◆以彈丸彈射路人。○《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後因以“彈路”指統治者的暴虐行為。○《梁書‧武帝紀上》:“至於悖禮違教,傷化虐人,射天彈路,比之猶善,刳胎斮脛,方之非酷,盡宇縣之竹,未足紀其過,窮山澤之兔,不能書其罪。”
彈流,◆射出的连续不断的枪弹或炮弹。○《江南时报》2001.9.1:“跑了十几米,密集的弹流令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地趴在了地上。”
彈力(弹力),◆1.彈射之力。○[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張芬]曾為[韋南康]親隨行軍,曲藝過人,力舉七尺碑,定雙輪水磑;常於[福感寺]趯鞠,高及半塔,彈力五斗。”◆2.彈跳之力。○[老舍]《駱駝祥子》二二:“跑完一趟,他覺得身上輕了許多,腿又有了那種彈力,還想再跑。”◆3.物體發生形變時所產生的使物體恢復原狀的作用力。○[胡也頻]《到莫斯科去》:“在有彈力的、繡着金線的印度緞的沙發上,各人舒服地坐着、躺着。”
彈舉(弹举),◆彈劾檢舉。○《南史‧蕭思話傳》:“所以從來彈舉,雖在空文,而許以推遷。”○《舊唐書‧劉洎傳》:“左丞[戴胄]、右丞[魏徵],並曉達吏方,質性平直,事應彈舉,無所迴避。”
彈禁(弹禁),◆彈壓禁止。○[康有為]《大同書》乙部第三章:“各國有大破壞文明及公共之安樂,背萬國之公法者,公議院得以公調合各國之兵彈禁之。”
彈金(弹金),◆《西京雜記》卷四:“[韓嫣]好彈,常以金為丸,所失者日有十餘。○[長安]為之語曰:‘苦饑寒,逐金丸。’京師兒童每聞[嫣]出彈輒隨之,望丸之所落輒拾焉。”後因以“彈金”謂發射彈丸。○[宋][梅堯臣]《觀拽龍舟懷裴宋韓李》詩:“卻入上苑看鬥雞,擊毬彈金無不為。”
彈花弓(弹花弓),◆手工彈棉花的工具。○[清][錢學綸]《語新》卷下:“彈花弓,[松]俗男女皆資以為生。其制象字形,非射矢之式也。男弓紘以羊腸為之,擊則其聲嗒嗒然,彈成絮胎,為人禦寒。女則以絲為紘,其聲錚錚然,彈成作條,以車紡之,若抽絲,細者曰緯,粗者曰經,總名之曰紗。”
彈花,◆利用弹弓或机械使棉花的纤维变得松软。○《人民日报》2006.4.16:“‘风毛、耳套、弹花弦,背个扁担游街转;土硝、大缸、太阳晒,挣得不够吃饭钱。’这种辛酸的历史已成为桑坡老一辈人的回忆。”
彈冠相慶(弹冠相庆),◆《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捨同也。”本謂[王吉]([王陽])、[貢禹]友善,[王吉]做官,[貢禹]也准備出仕。後以“彈冠相慶”指互相慶賀。多用作貶義。○[宋][蘇洵]《管仲論》:“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相慶矣。”○[清][趙翼]《甌北詩話‧吳梅村詩》:“以視夫身仕興朝,彈冠相慶者,固不同。”○[蔣光慈]《鄉情集‧鄉情》詩:“農民協會封閉了,豪紳們又重新彈冠相慶。”
彈冠(弹冠),◆1.彈去冠上的灰塵;整冠。○《楚辭‧漁父》:“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王逸]注:“拂土芥也。”◆2.多用以表示喜慶或敬肅等。○[宋][蘇軾]《借前韻賀子由生第四孫斗老》詩:“今日散幽憂,彈冠及新沐。”○[宋][王禹偁]《李太白真贊序》:“予乃彈冠拭目,拜而窺之,宿素志心,於是併遂。”◆3.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晉][葛洪]《<抱樸子>自敘》:“內無[金][張]之援,外乏彈冠之友。”○[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唐][襄陽][孟浩然],與[李太白]交游。○[玄宗]徵[李]入翰林。○[孟]以故人之分,有彈冠之望,久無消息,乃入京謁之。”○[王闓運]《上曾總督書》:“故人朝升而良友彈冠,時相夕貶而黨與並空。”◆4.指為官。○[北齊][顏之推]《古意》詩:“十五好詩書,二十彈冠仕。”○[宋][陸游]《憶昔》詩:“早知虛起彈冠意,悔不常為秉燭遊。”參見“彈冠相慶”。
彈骨(弹骨),◆古代北方胡人盟約之法。置酒於人頭骨中,互飲以示信守。○《淮南子‧齊俗訓》:“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高誘]注:“胡人之盟約,置酒人頭骨中飲以相詛。”
彈弓(弹弓),◆I用彈力發射彈丸等的弓。古代可用作武器。現在有時用來打鳥,也為兒童玩具。○[唐][白居易]《和答詩‧和<大觜烏>》:“主人憎慈烏,命子削彈弓。”○[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觀神生日》:“二十三日御前獻送後苑作與書藝局等處製造戲玩,如毬杖、彈弓、弋射之具,鞍轡、銜勒、樊籠之類,悉皆精巧。”○《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蕭昊軒]﹞遂將彈弓拿了,走出天井來。”○[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八章:“他從小就是一個玩彈弓的好手。”◆II手工彈棉花的工具。○[元][王禎]《農書》卷三六:“木棉彈弓,以竹為之,長可四尺許,上一截頗長而彎,下一截稍短而勁,控以繩弦,用彈棉英,如彈氈毛法,務使結者開,實者虛。”參見“彈花弓”。◆2.指彈簧。《廿載繁華夢》第十七回:“計燒去西裝彈弓床子八張,紫檀木雕刻花草人物的床子十張。”參見“彈簧”。◆补证条目■手工弹棉花的工具。○沈从文《夜的空间》:“镇上到半夜,一切人皆睡静了。只余下一家棉花铺拨拨的弹弓声音,一家成衣铺缝衣机密集的声音,以及一家铜器铺黑脸小铜匠用钢锤敲打蜡烛台的声音。”
彈歌(弹歌),◆古歌謠名。○[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范蠡]進善射者[陳音],[勾踐]詢以弓彈之理,[陳音]於應對中引古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古詩源》卷一有《彈歌》一首,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文心雕龍‧章句》作“《竹彈》之謠”。
彈斷(弹断),◆譏評。○[晉][葛洪]《抱樸子‧應嘲》:“然吾子所著,彈斷風俗,言苦辭直,吾恐適足取憎在位,招擯於時,非所以揚聲發譽,見貴之道也。”
彈道,◆弹丸飞行的路线。因地心引力,弹丸的运动路线呈弧形状。○谈钧刘海志《在波黑维和的日子·军火泛滥---失控的暴力》:“我不知当地警察是否在勘查现场时对远近距离射击和射击弹道作了分析。”○《文汇报》2007.4.18:“警方称,根据弹道轨迹对比等分析,他们确定凶手在两个犯罪现场使用了相同的武器。”
彈詞(弹词),◆1.曲藝的一個類別。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中葉。但據[明][臧懋循]《負苞堂文集》記載,[元]末時可能已有之。有[蘇州]彈詞、[揚州]彈詞、[四明]南詞、[長沙]彈詞、[桂林]彈詞等。現在流行的彈詞,表演者大都一至三四人,有說有唱或只唱不說。樂器多數以三弦、琵琶或月琴為主,自彈自唱,坐唱形式。○[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熙朝樂事》:“其時,優人百戲,擊毬關撲,魚鼓彈詞,聲音鼎沸。”○[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滄州]瞽者[劉君瑞],嘗以絃索來往余家,言其偶有[林]姓者,一日薄暮,有人登門來喚曰:‘某官舟泊河干,聞汝善彈詞,邀往一試,當有厚賚。’”○《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安老爺]向來於戲文彈詞一道本不留心。”◆2.指說唱彈詞的底本。○[冰心]《南歸--貢獻給母親在天之靈》:“談到母親看的書,真是比我們家裏什麼人看的都多。從小說、彈詞,到雜志、報紙,新的、舊的,創作的、譯述的,她都愛看。”◆3.彈章中的文詞。○[明][馮夢龍]《古今譚概‧迂腐‧彈發御史》:“一日聞進劄子,眾共偵之,乃彈御膳中有髮,其彈詞曰:‘是何穆若之容,忍睹鬈如之狀。’”
彈參(弹参),◆猶彈劾。○《廿載繁華夢》第三十回:“就此一點原因,便有些京官,因弄不得[周棟臣]的錢財到手,心中懷着私憤,便要伺察[周棟臣]的行動,好為他日彈參地步。”
彈不虚發,◆见“彈無虚發”。
打彈(打弹),◆用棒打球。○[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二齣:“築球打彈謾徒勞。”○[錢南揚]校注:“打彈,用棒打毬,古稱‘捶丸’。”○《水滸傳》第二回:“踢球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
參彈(参弹),◆彈琴的一種手法。○《淮南子‧脩務訓》:“今夫盲者目不能別晝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高誘]注:“參彈,并絃;復徽,上下手也。”
彈子蛇,◆毒蛇名。形如石弹子,大如鸡蛋,两头有细窍,首尾藏细窍内,周围五色彩纹。被咬的人立见死亡。生长于福建漳泉等地。○清施鸿保《闽杂记》卷十二:“彈子蛇最毒,漳、泉灘上,夏日暴雨後,常有之,形如石彈子……嚙人立死,被其嚙者,必即剜去嚙處肉,以雄黄末覆之,方可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