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作的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困惑:
写了一段时间,突然感觉不知该怎么写了。
之前,想好的几个主题,都记在本子上,素材也收集了一些,可就是写不下去了,连续几天都在想这件事,到底是怎么了?
一起写作的小伙伴,都出现了对写作的迷茫,有的说越写越觉得脑子里是空的,有的说,自己喜欢的领域在平台上不受欢迎,受欢迎的自己内心又很抗拒;总之,就是写不出东西了。
本来就写不出来,偏偏一起的小伙伴却写出了成绩,压力和焦虑随之而来。
于是,开始焦虑,写不出东西;写不出东西,更焦虑,恶性循环。
甚至于常常质疑,是不是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写作?总觉得别人怎么就那么容易就写出了好文章,自己怎么就写不出来呢?
前两天,阅读了《写作的禅机》这本书,这是一本通过写作实现了人生梦想的知名作家,结合自己的写作过程,总结出的一套写作的心法和技法的书籍。
对处于迷茫期,不知该如何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我、你、他,很有帮助的一本书,尽管有点碎碎念,但还是有非常有用的写作理念和方法。
作者从写作是什么,如何开始写作,如何坚持写作,如何找到并留住自己写作的灵感等各个方面,毫无保留的描述了自己创作的经历和灵感的源泉。
《写作的禅机》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编剧、诗人雷·布雷德伯里。
雷·布雷德伯里迄今已出版五百多篇(部)作品,他一生获奖无数,所荣获奖项包括“欧·亨利纪念奖”“富兰克林奖”“世界奇幻文学协会终生成就奖”“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协会大师奖”“普利策特殊贡献奖”,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颁发的“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
他的代表作《华氏 451》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百本小说”,并由法国著名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拍成同名电影。
布雷德伯里的写作,启发了无数读者,让他们勇于做梦、思考、创作。2012 年,在布雷德伯里逝世之后,美国航天总署(NASA)“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将火星着陆点命名为“布雷德伯里”,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幻小说家。
01. 写作没有捷径,就是坚持写。
《写作的禅机》这本书,看过之后,对照了一下自己目前的写文状态,问题在于读的少,写的更少。
书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
“从十二岁开始,我每天至少要写一千字。”
“缪斯必须是有形的,你在接下里的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的时光中,必须每天坚持写一千字,试着让你的缪斯开始显形。”
“我是怎么开始写作生涯的呢?从遇到电流先生的那一年,我每天要写一千字,有十年时间,我每周至少写一篇短篇故事,那时候我觉得,我迟早能自成一派,写出一条路来。”
有没有看出什么?“每天至少写一千字,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坚持写”。这就话充分说明,写作没有什么捷径,绕不开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写,持续写,不断的写。
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王安忆在她的长篇小说《遍地枭雄》后记中有一段话 ,是这么说的:
“写小说就是这样,一桩东西存在不存在,似乎就取决于是不是能够坐下来,拿起笔,在空白的笔记本上写下一行一行字,然后第二天,第三天,再接着上一日所写的,继续一行一行写下去,日以继日。
要是有一点动摇和犹疑,一切将不复存在。现在,我终于坚持到底,使它从悬虚中显现,肯定,它存在了。”这是她对自己所有写作生活的一种概括性自我描述。
王安忆还说:“我写作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勤奋的劳动。”
她将写作当成了自己的工作,就像工人劳动,农民种地一样。每天勤奋的写,才写出来那么多大家喜爱的作品。
《终身成长》的作者认为:虽然不是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者贝多芬。但是,人的潜能未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自媒体写作者鲁西西开始写作的时候,很想知道,要怎样才能成为作家?于是先上网百度了一下,看到别的作家说,要多看书,多写东西。喜爱写作的她打算照着一试。
于是她每天:看书、写文章。看书、写文章。等她写完一百篇的时候,将写的第一百篇作品和写的第一篇作品放在一起对照。她发现最后那篇比开始那篇,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因为她确认自己会越写越写好是一个确定的事实。所以,不去管自己有没有天赋,也不管这行门槛有多高,只要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那么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写作就是这样。
02.多读书,为写作积累素材和激发灵感
《写作的禅机》作者说:每一个人都是用先前的生活养育自己的认知,然后是书籍和杂志。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说:一个作家的写作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阅读。
你看,不管是外国的作家,还是国内的作家,对于写作者写作思想和素材的来源都是一样的。
但是对于初写作者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毕竟有限,可以指导人生的经验和智慧多数都要来自书籍。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确保更快的完成每天一千字的目标。
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可以获取各类信息资源,然后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有意识的对信息进行整合、筛选、加工,进而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唐代诗人杜甫曾经写过著名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话就说明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他一生勤奋读书,刻苦练笔,笔耕不辍,才成为著名的诗圣。
那么要培养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我们需要读什么书呢?书中给出了作者的经验:
1、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要读诗。
因为诗有助于我们放松平常不使用的肌肉,扩展自己的感觉,让感觉保持的巅峰的状态。诗歌让我们感受自己的鼻子、眼睛、耳朵、舌头、双手。最重要的,诗歌是精心提炼出的明喻和隐喻,就像用纸叠成的纸花,展开后面积非常大。
作家梁衡同样提出,人生不能无诗,特别是童年更不能无诗。他说,中国古诗词的阅读价值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意境美,三是音韵的美。这是每个人的写作都要用到的。
诗歌用最简单的字句,说出了我们的苦和痛;诗歌用最深刻的思想,拷问着我们的灵魂和良心;诗歌是最简捷而又深奥的文字组合,每行诗句,都凝聚着诗人的心血,智慧和才华。
通过阅读诗歌,可以指导诗歌本身表达的智慧和意境,还可以透过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思想。
2、有意识的阅读经典的散文集。
重点是要读那些经典的,流传下来的散文集。作者说,阅读散文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对颜色、声音、气味以及一切感知形态的感受力。
这种感受力的加强,可以帮助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增强文章的代入感和画面感,会让读文章人产生共情。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这一点,作家梁衡说:古诗词对写作的帮助是意境,古典散文的帮助是气势。
3、读经典。
要读那些无论写作风格还是思考方式值得借鉴的作者的书。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的美丽和智慧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梁衡在他的文章《我的阅读经历》里说:对经典,你读不读、喜欢不喜欢是一回事;它客观存在、确实有用,是另一回事。如果你没有读,其实是吃了暗亏。就好像一种好食物,你不知道,没有吃过,但它确实好吃。
总之,要想写出来的文章受欢迎,一定要阅读。阅读与写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因果关系。输入、转化、输出,没有输入,那什么转化,又怎么能输出。
03.立刻行动,每天至少一千字。
布雷德伯里说:你是否计划了自己何时开始写作?是什么样的计划?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每天写一两千字。一开始你可能会每周写一个短篇故事,每年写五十二个故事,用这样的节奏写五年。期间你可能会写下许多题材,它们会被搁置或烧掉,然后你才能习惯这样的步调。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完成该做的工作。
因为我相信数量终将成就质量。
从现在开始,每天写1000字,是写作的第一步。
首先,要制定一个每天写作一千字,写作五年的目标,将目标细化成计划。
其次,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多数人都是在每天早上起来写,我也是,或者晚上也可以。
再次,固定一种方式,可手写、可手账,可以写在日记中,我此刻写在我的oneNote中,也可以写在微博或者头条或者公众号,接受监督,每天打卡。
最后,写什么内容?我查了知乎上的,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一下几点:
写脑子里蹦出来的词或者句子,然后把它组织成一篇短文;
写记忆中的一件事情,把它完整的描绘出来;
写学习的一本书中你认为喜欢的、经典的句子或许和一段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出来,为什么喜欢;
或者是描述一下自己,发型、脸型、穿着、习惯,房间、窗外,家人之间的对话,狗狗都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和生活。
不管是每天1000字,还是800字,只要拿起笔开始写,并且不断的写,这就是写作的真正的秘诀。
要提升文字功底,除了多想,多看,多练,多写外,真的没有其他办法。这是所有的基本中最基本的一条。
所以要想写出好的文章,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写出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一切。
用作者的一首小诗激励自己:
行动就是存在。这还不够;
要让自己时刻行动,那才像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