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鉴赏 >

聊斋土偶故事「聊斋土偶故事」

原图配诗:“土偶无知忽有知,依然燕好似生时。闺房苦节天能鉴,特许宗祧衍一支。”

土偶

(鬼助妻生子)

沂水(山东地名,今属临沂)马姓,娶妻王氏,琴瑟(夫妻感情)甚敦(和睦)。

马早逝,王父母欲夺其志(令其改嫁),王矢(誓)不他(不嫁别人)。姑(婆婆)怜其少(年轻),亦劝之,王不听。

母曰:“汝志良佳,然齿(年龄)太幼,儿又无出(未生儿)。每(经常)见有‘勉强于初,而贻羞于后’者,固不如早嫁,犹恒情(人之常情)也。”

王正容,以死自誓,母乃任之。

女命塑工肖(塑造)夫像,每日酹献(读“泪现”,敬酒)如生时。

一夕,[王氏]将寝,忽见土偶人欠伸(伸懒腰)而下。

[王氏]骇心愕顾,[土偶]即已暴长如人,真其夫也。

女惧,呼母。

鬼止之曰:“勿尔(别价)。感卿情好,幽壤(九泉之下)酸辛。一门有忠贞,数世祖宗皆有光荣。吾父生有损德(缺德),应无嗣(绝后),遂至促(缩短)我茂龄(年龄)。冥司(阎王殿官员)念尔苦节(守节),故令我归,与汝生一子,承(继承)祧绪(读“挑序”,血脉)。”

女亦沾襟(流泪),遂燕好(欢爱)如平生。

鸡鸣,[土偶]即下榻去。

如此月余,[王氏]觉腹微动。

鬼乃泣曰:“限期已满,从此永诀(永别)矣!”遂绝。

女初不言,即而腹渐大,不能隐,阴(悄悄)告其母。

母疑涉妄,然窥女无他,大惑不解。

十月,[王氏]果举(生)一男。

向人言之,闻者无不匿笑(偷着笑)。女亦无以自伸(申辩)。

有里正(村长)故(以前)与马有隙(隔阂),告诸邑令(县长)。

令(县长)拘讯邻人,并无异言。

令曰:“闻鬼子(鬼的孩子)无影,有影者伪也。”

抱儿日中,影淡淡如轻烟然。又刺儿指血,傅(敷)土偶上,立入无痕;取他偶涂之,一拭便去。

[县长]以此信之。

[男孩]长数岁,口鼻言动,无一不肖(读“笑”,酷似)马者。群疑始解。

(原为《聊斋》“卷五”第二十三篇,归入“王本聊斋”之“鬼魂集”)

老王感言:这是一起离奇的“寡妇生子”案。它发生在一个妇人和一个土偶之间,起初是闺房中的惊悚和缠绵,后来随着孩子的出生,变成了有关风化的社会事件。村长报案,县长亲自审讯,结果是承认了这个孩子的合法身份,恢复了妇人的节妇名誉,落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只有一人可能不爽,就是那位报案的村长。即使他看到孩子越长越像其父亲,他心里也会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

清朝评论家但明伦说:“忠孝节义,格天地而质鬼神,决无绝嗣之理”。一语道出了故事的主旨——品德高尚的人不应断子绝孙。但即便如此,让鬼魂回到人间,从土偶变成活人,行使丈夫的权利,做一回父亲,也是异想天开。连但明伦都说:“然从未有奇于此者。”

故事的有趣之处,是记述了古人如何鉴别孩子的出身。在没有血型化验、DNA检测技术的情况下,古人以血液是否渗入父亲的塑像来判断是否亲生,虽说没有科学根据,但他们能猜到血液与遗传的关系,也很不简单。同时,他们没有放弃从古至今社会认知度最高的确认血缘的办法:看长相。长得像谁,就是谁的孩子。两法并用,还了妇人和孩子以清白。

老王感叹:时光过去了三百多年,今人遇到不明出身的孩子,解决办法也不过是这两招:验血,看长相。

顺便说一句: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精子可以长期冷冻保存,寡妇可以用已故丈夫的精子实现怀孕。也就是说,看似荒诞的“鬼助妻生子”其实并不荒诞,只是蒲松龄的故事讲得太早了。

(想读“原味聊斋”又怕看不懂的朋友,请您读“老王聊聊”。

“王本聊斋”将全套《聊斋》分成神、鬼、人、妖四大部分,又通过分段、分节、夹注、加主语、点评,帮您越过文本障碍,领略名著风采。

微信公号“老王聊聊”为“红庙老王”个人所有,与所在单位与所任职务无关。主要聊《聊斋》,也聊别的文史话题。自2014年10月开通,基本做到每天一篇。

欢迎关注和转发,禁止剽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