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读王安忆长恨歌有感「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500字」


王安忆和母亲茹志鹃


虚构就是在一个漫长的、无秩序的时间里,要攫取一段,这一段正好是完整的。

——王安忆


对语言的初步感觉

朋友说:“真正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小说语言,贾平凹算一个,其实王安忆也算一个。”这话不错,这话也是相对于莫言、余华、阎连科、残雪、格非这一类先锋派的作家而言,先锋派给人的印象是学习西方现代、后现代的小说技巧有余,而中国特色不足。我们对中国特色的理解,又是感性和个人化的。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以我的了解,王安忆是偏向于古典风格的作家。

一直以来,我没有深入读过王安忆的作品,只读过一个中篇《小鲍庄》,大学课堂也是读了一段节选的《长恨歌》。她语言给我的感觉是怪怪的,以《长恨歌》为例,语言充斥着一种“是字句”、“以的字结尾句”。例如《长恨歌》中写上海弄堂的一段话:

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积着油垢的厨房后窗,是专供老妈子一里一外扯闲篇的;窗边的后门,是供大小姐提着书包上学堂读书,和男先生幽会的;前边大门虽是不常开,开了就是有大事情,是专为贵客走动,贴婚丧嫁娶的告示的。它总是有一点按捺不住的兴奋,跃跃然的,有点絮叨的。

我读了《长恨歌》第一部的第一章,全篇充满着这样的语言,对我来说是难以阅读的感觉。因为王安忆的名号和想要了解这样一位作家的冲动,才坚持硬着头皮读下来。


王安忆的几种关于创作的态度

配合着读《长恨歌》,我还读了一本张欣颖与王安忆的对话(《谈话录》译林出版社,2019.4)。这本书的内容是按照王安忆的创作和成长的过程来行文的。第一章读完,我比较感兴趣是几个关于王安忆创作态度的内容:(摘抄如下)

1.关于早期作品是如何开始写的?

“我现在看我早期的作品,几乎完全不考虑表达的问题,就是要把自己的话说出来,把自己的话都说出来,要把事情一股脑地说出来,就这样,在我最初写作时候根本不去想文字是怎么回事情。”

2.关于作家如何本能地把生活和写作区分开?

“我觉得西方作家有一种本能,就是说他是把自己和创作物分开的,比如詹姆斯 · 乔伊斯,你看他自己的生活非常惨的,是很坎坷的,可他写的又是什么?都柏林,都柏林人,那样心怀仁慈,力求公正地批判,好像和他的生活以及生活的焦虑是无关的,他没有把他生活当中这些东西往里填充。我觉得他们创造他者,与自己总分得很开;但我们中国作家喜欢搅在一起,自己的经验会立刻变成自己的作品,就是写自己。他们好像分得很清,我是我,他是他,我创作的东西和我的关系是脱离的,最终是脱离的,那才是艺术的存在。”

3.关于灵感和实际创作到底有多大的相似性?

“创作灵感倒是蛮实在的,有一年我到乡下一个亲戚家养病,在华舍镇上住了一个月,一个月里,我不写作,甚至也不看书,成日家或是步行,或者乘坐三轮车,在那镇上逛来逛去,我就觉得满眼都是细节。写秧宝宝其实很具体的,可以说每一件事情都很具体,它是一个有材料的东西,有材料的东西我往往又会觉得写得实了,有的时候宁可材料少一点。我也知道我自己缺陷的,我生活经验极早地停滞,对我是有影响的,如果我能够知道得再多一点,生活经验再多一点,材料多一点,我恐怕写得更多,更丰富一些。”

4.关于作家的孤独性和他对于生活经验的缺位——一种“隔岸观火”的创作心态。

“我倒并不是有意识去补生活经验,恐怕和我个人性格有关系,我是一个比较喜欢看的人,也可能是我经常生活在一种很孤独的状态,无法参与,只能看,看变成一种生活。我觉得所有的作家都有一种懦弱的天性,生活的勇气不足,他只能隔岸观火。”

“我也真的是觉得很好看,有的场景真会觉得非常好看,哎呀,就会觉得这地方隐匿着某种戏剧,就会想,这个舞台真好,它会上演什么?会这么想。有的时候看到某些情景会非常非常激动的,比看见事实还激动。”


附录:王安忆小说创作年表

1954年,出生于南京。

1970年,赴安徽省五河县头铺公社大刘大队插队。

1978年,发表首篇短篇小说《平原上》。

1980年,短期小说集《雨,沙沙沙》,因此成名。

1981年,《本次列车终点》,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3年,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

“雯雯”系列:20世纪80年代初,《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69届初中生》等作品使王安忆在文坛上初露锋芒,这些作品大多以“雯雯”为主人公。

1985年,中篇小说《小鲍庄》,引起反响,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寻根文学。

1986年,中篇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三恋”),长篇小说《黄河故道人》。

“三恋”因其大胆涉及性爱而在文坛上引起广泛关注。在“三恋”中,王安忆颠覆了传统的女性禁忌,深刻地展现了性爱在女性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1990年,长期小说《流水三十章》、《米尼》。

1993年,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

1995年,长篇小说《长恨歌》。

2000年,长篇小说《富萍》。

2002年,长篇小说《上种红菱下种藕》。

2003年,长篇小说《桃之夭夭》。

2005年,短篇小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遍地枭雄》。

2007年,长篇小说《启蒙时代》

2011年,长篇小说《天香》。

2016年,长篇小说《匿名》。

2017年,中篇小说集《红豆生南国》。

2018年,长篇小说《考工记》。

2020年,长篇小说《一把刀,千个字》。

2021年,中篇小说《五湖四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