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张恨水,《纸醉金迷》「《纸醉金迷》」


《纸醉金迷》是张恨水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区别于他之前“新鸳鸯蝴蝶派”的情情爱爱,这一部小说放在抗战胜利前的环境中,描写了一部在有瑕疵的金融政策下,各种人物的人生百态。

看这本小说,不得不提到当时的黄金货币政策。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实行的黄金政策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黄金国有政策和抛售黄金政策。

《纸醉金迷》主要是发生在抛售黄金政策时期。本来抛售黄金是为了稳定法币的市值和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却又把抛售黄金收回的法币又重新投入了市场。

当时法币的通货膨胀已经非常严重,书中一枚广柑居然能卖到500元法币。而这种法币兑换黄金期货的有瑕疵的金融政策马上就被人钻了空子。不法官僚和奸商互相勾结,投机黄金,被后世人称为“黄祸”。

金价不断攀升,也并没有抑制住法币的通货膨胀。最后人人都去追逐买黄金,最后毫无办法的国民政府只好又出台了一个几乎是耍无赖的政策:凡预购黄金和“法币折合黄金存款”的用户,一律扣减四成作为捐献,只能六折兑付。这就导致大量投机商人和民间银行损失惨重。

《纸醉金迷》讲述的就是在这一大环境下,一位受过教育的有文化的女子田佩芝因为虚荣心而不断走向堕落的故事。

田佩芝在逃难的路上遇上了小职员魏端本,魏端本在老家有一位太太。田佩芝则是他的“抗战夫人”。这种不稳定的婚姻关系为之后两人的关系破裂埋下了伏笔。

田佩芝在家中并不事生产,每天就是喜欢去打牌,渐渐地就变成了赌博。因为赌博,家中积蓄没有了,还欠了无数的外债。为了还债不断堕落,最终成为了一名交际花。

除了田佩芝,书中的另一名“游击商人”范宝华则是另一种赌博人生。范宝华从事的就是战时的投机生意。他凭借自己的聪明钻营,获得了不菲的资产。面对政府的抛售黄金政策,他直觉就是可以钻漏洞博取暴利。于是他到处借头寸,利滚利,像滚雪球一样买黄金兑换券。他一直幻想的暴富日子却像泡沫一样破灭了。

张恨水在这本书中描写的虽然是抗战时期的人物,但是其中的人物形象到现代还是随处可见。

田佩芝没有几个钱,但是却爱时髦,爱珠宝名牌,好吃好喝好玩好赌。这样的人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精致穷”,掉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即使现代社会,还会有很多人宁愿在平台借钱也要买昂贵的无用的东西,宁愿借款消费也要喝那一杯网红奶茶。

古今对比,现代人并没有比抗战时期的人进步多少。

范宝华的为金子疯狂则更好理解了。每一轮牛市的疯狂不提了,单看2020年底的基金暴涨,让许多人就开始盲目冲入市场买基金,结果不过一年,好多基金都是腰斩,也算损失惨重。这不就是现代版的“纸醉金迷”吗?

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类似的事情还是一再发生,终究不过是人性的贪婪和急躁,不愿意一步一步走积累的道路,而寄希望于一夜暴富。

这本《纸醉金迷》比张恨水之前的爱情小说都深刻得多。世间百态,魍魉鬼魅一览无遗,文笔也十分出众,确实是一部佳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