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后台回复“日历”、“图书”,有大惊喜
今日优课,点击收听→学校欠孩子的诗词课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很重视的友情,对方却不看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一个热门回答是这样的:
网友直言:“李白太过分了!”
然而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杜甫与李白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吗?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李白和杜甫是“真”友情吗?
会面三次,成为好友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遇到了寂寂无名的杜甫,两人一见如故。
在此之前,从备受玄宗赏识的翰林供奉,到后来被“赐金放还”,李白可谓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仕途已然无望,他发出“行路难”的感慨,心中苦闷难当。就在此时,他遇见了杜甫。
这时候,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十一岁的年龄差别并没有给两人形成“代沟”,反而一见如故,成为知交好友。
闻一多先生是这么称赞两人的相遇的:
“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闻一多把李白和杜甫比作太阳和月亮,确是绝妙的比喻,在文学史上,李白和杜甫可不就是太阳和月亮么。
李白和杜甫相遇了,他们喝酒吟诗、借古评今,好不畅快。想必这一次的交流非常愉快,两人相约下次在梁宋会面,一起求仙访道。
同年秋,两人如约到了梁宋,并在这里遇见边塞诗人高适,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抒发着内心的抱负与理想。这年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
第二年即天宝四年,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此次李白是从任城赶过去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道: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两人睡觉盖一条被子,手牵手一起出游,这关系真个不一般。】
两人同行共眠,互相酬唱,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有些人,你只认识了几天,却好像认识了一辈子。而有些人,认识了一辈子,却好像只认识了几天 。而李白和杜甫是前者。
短短三次的会面,却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在这仅有的三次会面中,他们谈古论今,互相酬唱,甚至同榻而眠。在两人会面之初,名扬天下的李白并未在杜甫面前倨傲,而困顿的杜甫也并未在李白面前奉承,两人以平等的人格相待,从思想上来看,这两人成为好友绝不奇怪。
自君别后长相忆
分别后,从此两人各自漂泊,共同经历安史之乱,演绎各自人生。但时间并没有抹去杜甫对李白的钦佩与思念,反而随着时间情谊渐浓。李白,有时是他失意人生中看见的唯一光芒和心灵的慰藉。他为李白写下二十余首诗歌。其中这些赞美李白的诗我们都耳熟能详: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那李白呢,是否对杜甫也同样的思念,答案是肯定的。天宝四载,两人分手时,李白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何时西门路,重有金樽开”、“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都把李白离别的感伤和情状表现得生动感人。
不止于此,在与杜甫分手约数月后,回忆起曾经和杜甫一些游历的时光,李白怀念起了杜甫,他作了《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对杜甫的怀念,诗云: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在这首诗的最后,李白将思念化为滔滔的汶水,浩浩荡荡地去找寻杜甫,带去他的思念,这对于狂傲的李白来说,不可谓不深情。
互相思念,隔世唱怀,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他们的友情吗?
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李白和杜甫有没有真友谊呢?来看他们的交往:
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成为好朋友;
同被而眠,携手访名山、寻故友;
互赠诗作,怀念一起游历的生活;
真正的友谊从来不以相处时间长短为限,即使只见了三次面,但这段共同游历的时光使他们“神交”,视对方为“知己”。正是由于思想和才华的互相契合,让两人对这段时光久久怀念,成为日后永远珍藏的回忆。
有人说,李白写的诗太少,有的时候,对你的怀念,不用用笔写下来,都在心里,你懂就好了。这可能就是真正的朋友吧!
【版权声明】作者:聂隐娘,从小就喜爱古典文学和历史。从“诗三百”到“唐诗宋词”,一直惊艳于我国灿烂无双的传统文化。个人公号:古典文学与诗词(gdwxysc217)。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有任何问题请加诗词世界小编微信号wh-pos001,小编等你做朋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