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艺术殿堂 >

参加\\「老年人回忆过去」

“她叫陆丽芳,喜欢旅游。”家住大宁路街道老人范天善脱口而出,“我叫范天善,喜欢球类运动。”在大宁社区服务中心二分中心三楼的“记忆家”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内,老人们围坐一圈,在社工带领下进行小组干预前的热身活动。

老年认知障碍,是包括最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一系列脑部退行性病变,被称为是全球老龄化社会金字塔尖的挑战。

2019年9月21日,上海启动了“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大宁路街道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早在去年5月便开始实施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相关建设。在大宁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慧看来,在近一年多时间里,大宁路街道多措并举,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 的“大宁模式”,“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我们会在未来完善它。”

这里的老人幸福感很高

“来啦,张阿姨。”“孙阿姨好,刚买好菜,过来白相相(玩玩)。”这是昨天下午发生在大宁社区服务中心二分中心的一幕。两位相熟的阿姨在一楼大厅的健身器材上边运动边“嘎讪胡”。虽是工作日下午,但社区服务中心内高朋满座,老人们看电视、下象棋、排练舞蹈……一副悠然自得的情景。

在三楼“记忆家”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内,三位老人正在玩“记忆犹新”的小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老人们轮流翻牌,通过记忆力找出两张相同图案的牌,谁找到的牌最多即为胜利者。

林阿姨先翻,她翻出了带有兔子和乌龟图案的牌。随后上场的王阿姨翻出了公鸡和乌龟卡牌,“哦哟,运气好的。”王阿姨笑着把林阿姨之前翻出的乌龟图案卡牌同时翻出,先拔头筹……“我们希望通过小游戏的方式,对存在早期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进行团体干预训练,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通过训练,让他们延缓认知退化速度。”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社工奚青解释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不相识的老人通过团体干预训练,很快便欢声笑语、“打成一片”。通过走访,记者的最大感受是:这里的老人幸福感很高。

老人逐步恢复脑健康

也有老人通过“记忆家”,逐步恢复了脑健康。家住大宁路街道“记忆家”隔壁小区的陈阿姨,今年70岁,被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疾病比较明显地影响了她的语言功能,说话断断续续。她变得不愿出门,整日躺在床上,情绪消沉低落。丈夫袁叔叔感到束手无策。“记忆家”老年认知障碍社区支持中心开放后,袁叔叔带着陈阿姨第一时间找到了这里。“这里的小朋友老师都特别耐心,在这里我感到很放松”。第一次接触,陈阿姨就喜欢上了这里。

首次认知障碍干预评估和分析后,社工主要从心理方面为陈阿姨做了引导,鼓励陈阿姨多走出来,不要有心理负担。这之后陈阿姨就成了“记忆家”的常客。小组活动中,她也从一开始的观望变为主动发言,还会主动帮忙完成打扫、整理等后勤工作。袁叔叔说现在陈阿姨的精神状态像换了一个人。半年以来,陈阿姨不仅情绪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她的语言能力在不断进步,最近一次的评估分析蛛网图中,比较薄弱的这部分权重又进步了15%。

风险测评很关键

如何界定老人患有认知障碍?这得从认知障碍风险测评说起,“简单来说,就是对老人进行脑健康筛查。”朱慧解释说。

大宁路街道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社区场馆加社区医疗相结合的模式落地开展风险测评工作。线上部分,通过“宁乐家”小程序让有需要的居民足不出户完成自查,根据自查结果提供咨询问诊及个案服务;线下部分,以“记忆家”即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为周边老人长期提供初筛及二筛服务;并结合社区医院,通过精卫中心专业力量进行指导培训,在门诊设立认知障碍初筛机制,实现数据事实共享,为脑健康防控做好社区层面基础建设;同时,结合长护险评估,为评估家庭提供认知障碍初筛服务,对有风险的家庭对接早期干预服务。

截止目前,大宁路街道共完成初筛人数2359人,其中阳性人数为1001人,占总筛查比例的42%,二筛完成人数269人,26分以下为182人,二筛阳性比例为67%。

用朱慧的话来说,大宁路街道28%的老龄化程度虽低于上海市35%的平均水准,但老年认知障碍建设同样不容忽视。

下一步,大宁路街道将以筛查样本为基础,继续扩大覆盖面,对辖区内更多老人进行筛查。同时,对二筛出有脑健康问题老人的转诊、跟踪、干预、家庭成员支持等服务方面继续优化。此外,用专业力量加强银行、医院、学校等支持单位的培训,力求更好地服务辖区内老人。

来源: 新闻晨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